六、心系疾病

六、心系疾病

案1 心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戚某,女,41岁,工人。

初诊 胸闷作痛,面㿠纳呆,舌质胖大,边有瘀紫,苔薄白,脉来参差不齐,每分钟48次左右。证属心阳阻遏,心气不足,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治拟通阳宣痹,益气养心,活血化瘀。

川桂枝12g,炮姜3g,炙甘草9g,党参12g,大熟地15g,火麻仁6g,生地15g,三七粉1.5g(冲服),姜半夏6g,朱灯心二扎,茶树根9g,7剂。

二诊 药后胸痛未作,烦闷尚存,舌胖大,边有瘀紫,脉结代。脏腑功能失调,治拟平衡阴阳,活血化瘀。

党参9g,桂枝9g,炮姜4.5g,炙甘草9g,丹参6g,三七粉1.5g(冲),白芍6g,鸡血藤9g,制半夏6g,火麻仁6g,大枣10个,7剂。

三诊 胸闷憋气,舌质胖,苔白腻,脉迟缓结代。拟通阳宣痹,活血化瘀。

桂枝6g,生地黄9g,清炙草3g,炮姜3g,白芍6g,丹参9g,三七粉1.5g(冲),橘红3g,枳壳6g,朱灯心二扎,茶树根9g,7剂。

四诊 舌边有瘀紫,苔薄,脉弦细结代,每分钟60次左右。心脉瘀阻,不通则痛,胸痛又作,肝经气滞,胁痛不适,治拟通阳宣痹,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桂枝6g,丹参15g,生地黄12g,炮姜3g,枳壳6g,郁金6g,香附3g,旋覆梗4.5g,夏枯草9g,茶树根9g,火麻仁6g,大枣10个,7剂。

五诊 胸宇不畅,腰乏力,舌边有瘀紫,苔白腻,脉弦滑。治拟通阳宣痹,活血化瘀。

桂枝9g,仙灵脾9g,茶树根9g,川芎6g,桃仁9g,红花4.5g,炙甘草9g,当归12g,三棱9g,莪术9g,川贝3g,黄芩3g,7剂。

【按】 本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心阳阻遏,心气不足,气来不足,则脉结代;鼓动无力,心脉瘀阻,则舌边瘀紫,脉迟;不通则痛,故胸痛不适。总之,由于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低下所致。以通阳宣痹,益气养心,活血化瘀之法,方用炙甘草汤化裁,投药60余剂,诸症缓解,结代脉仅偶尔出现,心电图恢复正常,脉搏每分钟60~70次,继续门诊随访治疗,现已恢复工作。

案2 迟脉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归某,男,49岁,干部。

1976年2月19日入院诊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患者于1976年元旦中午饮酒,当日晚上起床小便感头昏,胸闷,突然如坠下样,并有冷汗,检查脉搏20~30次/分,立即口含硝酸甘油片,肌注阿托品0.5mg,未见效,并发生心脑综合征。心电图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当予胸前拳击及体外心脏按压,约5秒钟恢复自主心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给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品未见缓解。于1月2日3时,反复发作心脑综合征计9次之多。当日上午右侧颈外静脉插入A×B—1型心内膜单极导管,至7时许起搏成功,心电示波监护下见自身心搏渐增多并趋稳定。1月3日3时后,开起搏器,心率75次/分,关器50次/分。于1976年1月19日转院检查治疗。并邀请专家会诊,同意上述诊断,建议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但患者对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信心不大,对已装的也要求拔掉。经胸科专家会诊讨论认为目前病情稳定,患者本人是医生,可以考虑拔管。

于1976年3月2日上午拔管,拔管前脉搏64次/分,拔管后54次/分,开始用中药益气温阳,强壮督脉配合治疗,方剂选用复脉汤加减(别直参6g,仙茅9g,仙灵脾15g,川桂枝9g,炮姜6g,熟地黄12g,瓜蒌12g,焦白术9g,橘红6g,白芍9g,石菖蒲6g,炙甘草9g,大枣10个)。服药18日,脉搏由54次/分到60次/分。至4月上旬,中药增大剂量,脉搏由60次/分到70次/分,经常在清晨外出散步可达4~5km。在治疗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脉搏又降至54~58次/分,并出现鱼翔脉,可能由于主药(别直参)缺货有关,后又加主药,脉搏恢复70次/分左右。

共用中药220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形神色泽正常,舌体胖,有齿痕,质偏红,苔净,脉虚弦一息四至,偶见结象,纳、睡、便、溲正常,血脂下降(血清胆固醇由6.465mmol/L下降至4.45mmol/L),甘油三酯由2.77mmol/L下降至1.64mmol/L,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案3 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秦某,男,75岁,退休工人。

患者冠心病并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诊入院。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脉搏36次/分,血压84/62mmHg,经西药治疗仍无效,给予安装心脏起搏器,血压上升至180/90mmHg,脉搏70次/分左右,症情缓解3个月余,取出心脏起搏器后脉搏降至36~38次/分,邀请会诊。

初诊 心悸怔忡,夜寐艰难,胸闷气短,舌质有瘀点,苔中剥,脉迟而结代,尺脉弱,脉搏38次/分。证属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失畅,心脉瘀阻,失却所养,治拟益气养血,通利心脉。

炙甘草9g,上官桂1.5g(吞),炮姜6g,党参9g,麦冬9g,生地黄15g,火麻仁3g,郁金6g,川芎6g,白芍9g,枣仁9g,大枣10个,7剂。

二诊 心悸怔忡,胸宇不畅,夜寐不安,脉迟缓而结代,脉搏40次/分。证属心气虚弱,心脉瘀阻,血不养心,仍拟益气养血,通利心脉。

炙甘草9g,上官桂1.5g(吞),炮姜6g,南、北沙参各9g,麦冬9g,生地黄15g,郁金6g,川芎6g,白芍9g,北五味3g,酸枣仁9g,大枣10个,7剂。

三诊 心慌改善,睡眠好转,仍感胸闷气短,舌质有瘀点,苔薄腻,脉迟结代,脉搏52次/分。心气不足,气血瘀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治。

炙甘草9g,川桂枝12g,南、北沙参各9g,麦冬9g,北五味4.5g,生地黄15g,丹参15g,川芎6g,白芍6g,郁金6g,远志6g,大枣10个,7剂。

【按】 案2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医无此病名,按脉象特征当属“迟脉证”。其性质主寒,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凝气滞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这是中医学对于气、血关系的认识。另外还有“血贵流不贵滞”的理论,认为滞则心脉不通,运行失度。因此治疗着重在温阳益气,强壮督脉。在温阳益气方面,主要用别直参、炮姜之类。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能益心气,安心神。据现代药理研究,人参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作用特点与强心甙相似。(《中草药学》,上海中医学院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人参佐以桂枝、炮姜则加强其温通助阳作用,可以改善气血的循行。强壮督脉方面主要用仙茅、仙灵脾、熟地黄等品,中医学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虚衰则气阳不振,机体脏腑功能低下。心气、心阳亦不例外,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血脉瘀滞之病理与督脉的关系甚为密切,仙茅、仙灵脾辛温性猛,能补益命门且能袪寒除湿,配以熟地黄,阳中填阴,相得益彰,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正,机体阴阳得以平衡。案3则为年高体虚,冠心病并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于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低下,心气不足,心血失却推动,血液循行受阻,心脉气滞血瘀,以致心失所养,血不养心,诸症峰起。经用益气养血,通利心脉的炙甘草汤加味后,症状有明显改善,心率脉搏提高到50~60次/分,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冠心病造成,多为永久性,故在心电图上尚没有明显改善,有待中西医共同努力研究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