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为补,补必寓通法治疗虚劳病

三、以通为补,补必寓通法治疗虚劳病

虚劳,是表现为人体正气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证候。西医学的一些慢性病、消耗性疾病,表现为抗病力低下、功能衰减的,一般都属于这个范畴。对虚劳一证,自《内经》以来,各代医家创立了不少治疗大法。如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论,搜用参、术、芪之类;或从“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训,而投左归、右归、肾气诸方;或从建中气着手,施以小建中汤……治虚之法,可谓浩繁,其中又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述最详,体现了张仲景“补中寓通,虚实兼顾”的辨证论治思想,其不囿于“因虚成损,积损成劳”之说而拘泥于补法,这也是朱氏临床所推崇的,其擅用以通为补,补必寓通法治疗虚劳病。

虚劳虽属虚证为主,但正虚与邪实是不能截然划分的,正虚容易招致邪实,邪实更易损伤正气,正虚为邪恋创造了条件,而邪恋又进一步影响着正气。宋代医学家许叔微在《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八字后加上“留而不去,其病则实”,临床上许多慢性病表现都有虚有实,且往往是因虚致实,如阴虚而有热毒,虚而有寒水,气虚兼有血瘀等,前人谓“纯虚者十不得一”,确实如此。鉴于此,对虚劳病的治疗,考虑到虚实夹杂而于补中寓通,补中有泻,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

对于补中寓通治虚劳,遵从清代名医叶天士“通阳泄浊”“通阳蠲饮”“通补阳明”和“通补奇经”等方法。临床上用大黄䗪虫丸意治疗久泻不止的虚劳病人,因患者虽久泻不止,面色少华,虚羸无力,但病机多属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虚实夹杂。若一味施以补涩固脱之药,必致邪留而不去,进一步损伤正气。故治此类患者,常于扶正的同时配合清热理肠之品;因病久入络,还加入蜣螂、地龙等以逐其瘀,往往使多年沉痼霍然而消。又如治慢性肾炎虚劳,常在肾气丸方意中加用活血化瘀的当归、丹参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