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阴阳,分期论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女性中年时期从生育期到非生育期之间的过渡时期,绝经是这段时期最主要、最明显的生理变化,绝经的过程在几个月或1~2年逐渐完成。中医将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症状,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烦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系列临床表现,定名为“绝经前后诸证”,也就是西医学所称的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认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因绝经期前后肾气衰竭,天癸将竭,任、冲二脉亏损,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阴阳失调所致。简言之,就是以阴阳失调为本,痰湿、血瘀、火郁等为标。
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总体是以平调阴阳、分期论治为主。治疗重在调补肾阴肾阳,交通为要,兼顾脾胃,依据兼证加减。一般绝经前期以调肝为主,绝经后期以补肾为主。临证中的常用方为二仙汤,朱抗美自创“二仙加葛参甘汤”,专门对治更年期常见的心悸症状。
绝经前期,以调肝为主。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讲到:“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女子以肝为先天,尤其体现在其绝经前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一旦受阻,则气滞血瘀诸证丛生,肝又调节情志,《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愤郁,诸病生焉”。本期还有不寐的表现,往往是其郁生热所致。以郁为主者,宜调气开郁,气调则火亦平;以火为主者,宜泻火解郁,火降则气调。
绝经后期,以补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内寓真阴真阳,此期天癸已竭,地道不通,形坏无子。肾精亏损可导致肾阴肾阳的不足,故绝经后期往往以阴阳失调为多见。既可见阵发性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等肾阴虚见证,又可见畏寒、怕风、浮肿、腰背冷痛等肾阳虚见证,一般运用二仙汤补肾兼平调阴阳。
临床上对女性更年期的治疗主要分以下五型:阴虚肝旺型,予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法,常用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心肾不交型,予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常用知柏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气滞血瘀型,予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脾肾阳虚型,予以温肾健脾、燥湿化痰法,常用右归丸合温胆汤加减;阴阳失调型,予以调和阴阳法,常用二仙汤加减。
无论是上述辨证中的哪一型,对于精神症状明显者,特别是悲伤欲哭,先随症用药,多合用甘麦大枣汤或逍遥散。若情绪激动较甚者,用灵磁石、珍珠母、柏子仁以镇惊宁神。发生崩漏出血不止,用黄芪、阿胶、仙鹤草、升麻炭、地榆炭等以固冲任,亦可加三七以止血。若瘀痛入络,加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以通络止痛。同时在治疗时也十分强调通法,主要包括通血脉、通经络与交通心肾,对伴见舌暗、面暗等血瘀的患者,酌加生蒲黄、郁金等活血通经之品;对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患者,加远志、九节菖蒲、茯神等交通心肾安神之味;若见舌尖红、心火旺者,加小川连、淡竹叶以泻心火。
二仙汤是朱氏临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最为常用的一个方子。二仙汤君、臣、佐、使分明,以仙茅、仙灵脾为君,巴戟天为臣,知母、黄柏为佐,当归为使。处方严谨,用药精练。其配伍特点是补泻通用,温凉共施,其功在于既温而又不燥,既寒而又不凝滞,强肾无燥热之变,益精无滋腻之嫌,尤以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滋肾阴、调理冲任、平衡阴阳见长。曾选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70例,分为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型,观察二仙汤治疗前后舌象及症状的变化情况,应用计算机舌象识别方法进行舌象颜色定量化分析与统计。结果显示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舌象颜色较正常人偏红、偏暗、偏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舌色均有由红变淡、变亮的趋势;不同证型组间治疗前后舌象颜色改善程度方面疗效一致。所以认为中医舌诊的量化分析可为判断更年期综合征病情的变化及评价中药二仙汤疗效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另外,发现二仙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的汗出、失眠症状疗效显著,经过20余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总有效率80%左右。很多更年期妇女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出现,在不断摸索中,创立了“二仙加葛参甘汤”,即在二仙汤的基础上又加入葛根、苦参、甘松三味药,专门对治更年期综合征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等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