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钧医案

第十二节 张存钧医案

案1 陈某,女,48岁,外籍华人。

初诊 2012年1月24日。

主诉:心悸、胸闷气促,下肢略肿,形寒。

病史:患者2009年起患肺动脉高压症,西医治疗多年,病情尚能维持,居住国外(南非),但近年来体弱易感外邪,又每多合并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导致心肺功能逐渐受损,经常心悸、咳喘,甚则不能平卧,同时伴有怕冷、下肢浮肿等症,当年回国探亲,请中医协同治疗。舌淡红,舌下静脉增粗,苔薄,脉濡细。

辨证:心肺气虚,心阳不振,心脉痹阻。

诊断:肺动脉高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心痹)。

治法:益气养心,温通心脉。

方药:生晒参9g,炙黄芪15g,北沙参9g,熟附块6g,川桂枝9g,葶苈子9g,茯苓皮15g,泽泻15g,降香6g,丹参15g,瓜蒌皮15g,生香附9g,毛冬青15g,炙远志6g,大枣9g,7剂。

二诊 2012年2月3日。药后胸闷减轻,气促尚平,形寒已罢,肢肿略退,精神尚可,纳差痰少,不寐,舌淡红,苔薄,脉濡细。此乃痰瘀互结,心脉痹阻,心阳不振,再拟上法调治。

生晒参9g,炙黄芪15g,北沙参9g,熟附块6g,川桂枝9g,葶苈子9g,茯苓皮15g,降香6g,丹参15g,瓜蒌皮15g,生香附9g,毛冬青15g,炙远志6g,合欢皮15g,炙苏子9g,白豆蔻3g,14剂。

【按】 盖心主血脉,肺主一身之气,患者肺动脉高压症多年,长期服用西药维持,病情延久,正气渐衰,气血不足,心肺气机升降、宣肃功能不能畅达,久则心阳不振,不能温养心脉,络脉失荣,故心悸胸闷日渐加重。治法拟益气为主,选用生晒参、黄芪、北沙参;同时以附块、桂枝温心阳,通心脉,振奋心阳以改善心肺功能;葶苈子、大枣合茯苓皮以泻肺利水,有助于心肺之力。患者药后,胸闷气促明显好转,尚能平卧,提示心肺功能有所改善。二诊时再以原方增删,予以巩固,病情尚为稳定。此后长期服用中药调治,出国后凡遇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症,常电话联系,悬拟处方,对症处理,带药前往国外,坚持间断服用中药,随访至今(2014年12月),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案2 郑某,女,72岁。

初诊 2013年9月20日。

主诉:咳嗽半年余,夜间为剧。

病史:患者咳嗽半年余,咽痒、痰白,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西医治疗,但咳嗽反复不愈,午后、夜间更剧,特来上海,请中医治疗。舌边有齿痕,苔薄,脉弦细。

辨证:气阴不足,肺失宣肃。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久咳)。

方药:炙麻黄9g,生甘草6g,苦杏仁9g,桔梗6g,象贝母9g,炙紫菀9g,炙百部9g,炒黄芩9g,鱼腥草15g,冬瓜子9g,瓜蒌皮9g,海浮石15g,金沸草9g,北沙参9g,川贝末3g(吞),7剂。

二诊 2013年10月4日。咳嗽稍见减轻,夜间仍剧,咽痒有痰,舌胖苔薄,脉弦细。再拟上法出入。

炙麻黄9g,生甘草6g,苦杏仁9g,桑白皮9g,白前9g,炙冬花9g,炙百部9g,炙紫菀9g,天竺子9g,金沸草9g,炒黄芩9g,鱼腥草15g,冬瓜子9g,开金锁15g,象贝母9g,制半夏9g,北沙参9g,川石斛15g,14剂。

三诊 2013年10月18日。药后咳嗽明显减少,夜间不咳,口渴引饮,脉苔如前。再宗原方增删。

炙麻黄9g,生甘草6g,苦杏仁9g,桑白皮9g,白前9g,北沙参15g,川石斛15g,麦冬9g,炙百部9g,炙紫菀9g,金沸草9g,鱼腥草15g,象贝母9g,蒲公英15g,14剂。

随访:10月30来电诉咳止,口干好转,大便干结。

【按】 咳嗽一证,尚属常见,然病程有久新,症情有异同,患者感邪后,咳嗽半年余,经历西医抗感染治疗无效,故邀余诊治。

久咳不已,病位仍在肺经,因余邪恋肺,宣肃之能失司。故首诊先投三拗汤合桔梗汤、止嗽散等组合加减,既有宣透清肺之功,又具肃降化痰之能,7剂后咳减大半。二诊时增入润肺保金之石斛、麦冬,且加天竺子,取其止咳化痰独到之功,药后病情改善八九。夜咳亦止,再予原法加减,14剂后,已告病愈。

案3 姚某,男,62岁。

初诊 2013年8月。

主诉:口腔黏膜及舌缘溃疡1周。

病史: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2年余,且易感外邪,近来口腔溃疡又见加剧,正值盛夏,舌缘也见小溃疡,进食时疼痛、口干、心烦,大便欠畅,舌偏红,苔薄腻,脉弦。

诊断:口腔溃疡(口疳)。

治法:益气养阴,泻心胃之火,兼清暑热。

方药:生黄芪15g,炒白术9g,防风9g,莲子心3g,知母9g,黄连6g,连翘9g,川石斛15g,鲜芦根30g,焦山栀9g,野蔷薇根15g,荷叶一方,人中白9g,全瓜蒌30g,7剂。

另野蔷薇根30g煎汤漱口,锡类散1支抹患处。

二诊 2013年8月。口腔溃疡渐见愈合,舌痛已减,大便亦畅,舌偏红,苔薄,脉弦,药症颇合,再予巩固。

生黄芪15g,炒白术9g,防风9g,莲子心3g,知母9g,黄芩9g,忍冬藤15g,川石斛15g,鲜芦根30g,焦山栀9g,野蔷薇根15g,荷叶一方,人中白9g,全瓜蒌30g,7剂。

【按】 患者年逾花甲,体弱易感外邪,近2年来口腔溃疡时有反复,愈合较慢,舌痛,进食受到影响。中医诊为“口疳”“口疮”,往往是心火旺盛,胃热上蒸兼挟暑湿所致,因病情反复历经2年余,综合辨证亦有气阴不足之倾向,故治法拟益气阴之不足,清心胃之火扰,兼清时行之暑湿。选方以玉屏风散合石斛益气养阴以扶正;黄连、莲子心、知母、山栀子等清心胃郁蒸之火热;人中白清热解毒,且能降火,治疗口疮有独到之功;芦根清热而生津,瓜蒌润肠通腑导热下行,荷叶清暑湿解热毒;野蔷薇根(花),性味苦寒,其气芳香,能清暑热之熏蒸,可解湿浊之郁滞,为芳香化浊、清热解郁之品,单味煎汤漱口,能散热化浊利湿,治疗口疮、口糜之功为优。服药7剂后,溃疡逐渐愈合,舌痛减轻,二诊再予原法巩固治疗而愈。随访半年余未见反复。

案4 何某,女,52岁。

初诊 2014年8月5日。

主诉:腹胀伴有泛恶,入院第3日。

病史:患者既往有胃手术病史,3日前腹部胀痛伴呕吐,大便秘结。急诊入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经治疗,大便行而欠畅,腹痛渐缓,腹胀明显引及左侧腰背,伴有泛恶,口气秽浊。请中医会诊,患者腹膨,扣之呈鼓音,无明显压痛,舌苔厚腻,脉细。

辨证:瘀热挟湿滞交阻,胃肠气机不和,肠道传化失司。

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胀)。

治法:通腑导滞,清化瘀浊,疏调气机。

方药:柴胡9g,川朴9g,枳实12g,槟榔9g,黄芩9g,制半夏9g,藿香9g,白茅根30g,炙甘草6g,大腹皮9g,桃仁9g,路路通9g,炒六曲9g,全瓜蒌30g,炒竹茹6g,香橼9g,大枣9g,3剂。

另大承气汤1剂灌肠,每日1次,皮硝30g腹部外敷。

二诊 2014年5月8日。药后第2日,腑道畅行,腹胀随之而减轻,泛恶亦平,夜卧尚安,患者自觉脘腹痞满症状明显改善,3剂后腹部平软,腻苔已化大半,脉细。湿热挟湿滞未清,肠道传化失司,再拟化湿导滞,调畅肠道气机。

炒白术9g,枳实15g,制军9g,川朴6g,全瓜蒌30g,黄芩9g,制半夏9g,预知子15g,带皮槟榔9g,路路通9g,桃仁9g,炒六曲9g,香橼9g,大枣9g,3剂。

随访:3剂后,大便通畅,腹胀腹痛均明显好转。复查腹部CT示肠梗阻已缓解。

【按】 本例不完全肠梗阻,以腹痛、腹胀为主症。入院治疗第3日,腹痛虽有缓解,而腹胀难忍,故请中医会诊,症见腹部膨隆,扣之呈鼓音,大便虽通,但行而不畅。病位在肠,气滞郁久,瘀热停滞内结,燥屎阻于肠间,舌苔厚腻,口气秽浊,均为气滞瘀阻之象,腑道不畅,浊气上逆,治法当立足于“通”为主,急于通腑导滞,清化湿热、瘀浊之法。治疗途径,单用汤方恐远水难救近火,以选择多途径给药方法为宜。一是上述汤方浓煎,分多次少量饮服;二是大承气汤[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6g(冲),枳实15g,厚朴9g]浓煎120ml,每日灌肠1~2次;三是以皮硝30g,用纱布包后,腹部外敷,软坚散结;四为针灸科会诊,针刺相关穴位,增加胃肠蠕动,同时以西药维持生命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经多方协作,多途径的治疗,于第2日起排出结粪,腑道通畅,气机调达,腹胀、泛恶等症状明显改善。二诊时停用灌肠、外敷等法,继续以中药清廓余蕴,化湿导滞,调畅肠道气机,保持大便通畅,予以巩固,复查CT肠梗阻缓解,于1周后出院。

案5 林某,男,56岁。

初诊 2013年2月15日。

主诉:眩晕发作3日,甚则视物旋转感。

病史:有颈椎病史2年余,近半年来眩晕反复发作,伴有泛恶,体位改变更剧,平卧为好,曾作脑血流图提示脑供血不足。有时手麻,血压130/86mmHg,形体稍胖。晨起有痰,近3日因气候转冷,眩晕又作,甚则视物旋转感,请中医诊治。舌稍红,舌下静脉增粗,苔腻,脉弦紧。

辨证:痰瘀交阻,清空受扰。

诊断:颈源性眩晕(眩晕)。

治法:平肝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明天麻9g,生白术9g,泽泻15g,制半夏9g,黄芩9g,钩藤9g,杭菊6g,枸杞子9g,茯苓9g,丹参15g,川芎9g,生蒲黄9g,葛根9g,5剂。

二诊 2013年2月20日。药后第5日起,眩晕改善,尚能站立行走,无泛恶,喉间有痰,苔薄腻,脉弦。仍拟上法出入。

明天麻9g,生白术9g,泽泻15g,制半夏9g,黄芩9g,白蒺藜9g,杭菊6g,枸杞子9g,茯苓9g,丹参15g,川芎9g,生蒲黄9g,葛根9g,5剂。

【按】 眩晕一证,自古以来,因病机不一,辨证有异。如《内经》主风、主虚;丹溪主痰,“无痰不作眩”;景岳主虚,“无虚不作眩”;河间以风火立论等。从临床分析,有的属单一的病机,而更多的由多种因素参杂而致病。本例既有痰,又因肝风内扰而致清阳失展,更因颈椎疾病,久则瘀血内阻,脑络失荣,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阵作,故治疗既要平肝化痰,更不能忽视选用活血化瘀之品,方选泽泻汤(白术合泽泻)健脾升清,合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加减,配伍丹参、生蒲黄、川芎等均具行血化瘀之功,尤其川芎辛香走散,性能上达巅顶,更有利于改善脑部供血,而缓解眩晕之证。处方颇合机宜,药后几日,眩晕即见减轻,二诊时再以原方加减,予以巩固而证扰改善。

案6 戚某,女,49岁。

初诊 2014年6月15日。

主诉:夜卧不安、早醒2个月余。

病史:患者事务操劳,工作压力大,近2个月来,失眠梦多早醒,口渴引饮,心烦。乏力曾服西药,效果不佳,转请中医治疗。舌红苔薄,脉小弦。

辨证:心肾不交,热扰心神。

诊断:失眠(不寐)。

治法:交通心肾,清心宁神。

方药:大生地15g,野百合15g,黄连6g,上肉桂3g,莲子心3g,炒黄柏9g,灵芝9g,珍珠母30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茯神9g,7剂。

二诊 2014年6月22日。药后夜卧较安,梦少,口干较减,心神较宁,舌红苔薄,脉小弦。再拟原方继进。

原方加朱灯心二扎,7剂。

【按】 临床上不寐的辨证有多种类型,此例不寐,从四诊合参辨证属阴虚内热,热扰心神,心肾不交。故治法立足于益肾阴,清心火,交通心肾。方中以百合地黄汤合交泰丸进行加减组合,黄连、莲子心清心火,反佐肉桂之温,以入心肾,乃引火归元之意,使心肾相交而宁心神;大生地益肾阴伍百合以养心安神,且以黄柏泻相火之有余,再以灵芝安神宁心合珍珠母平肝潜阳,宁神之功更优;佐以夜交藤、合欢皮、茯神、朱灯心等品,增益安神之功。临床体会,本方的组合对阴虚内热、心肾不交类型的不寐,颇见效验。

案7 陆某,女,31岁。

初诊 2011年11月10日。

主诉:面部痤疮,面颊部及前额较多。

病史:近半年多来,面部痤疮,两面颊部及前额较多,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有时与经期有关,曾在外院皮肤科治疗,外用药效果不明显,特请中医治疗。舌偏红,苔薄,脉平缓。

辨证:营分蕴热。

诊断:痤疮。

治法:清热凉营。

方药:大生地15g,赤、白芍各9g,丹皮9g,生甘草6g,川石斛15g,薏苡仁15g,生山楂9g,紫草9g,炒知、柏各9g,生升麻9g,野葡萄藤15g,白花蛇舌草30g,14剂。

嘱忌辛辣,不用化妆品。

二诊 2011年11月24日。药后面部痤疮明显好转,偶尔有新发,大便亦调,经事延期5日而至,舌红,脉平缓。再予上法出入。

大生地15g,赤、白芍各9g,丹皮9g,生甘草6g,川石斛15g,薏苡仁15g,紫草9g,忍冬藤15g,炒知、柏各9g,生升麻9g,野葡萄藤15g,白花蛇舌草30g,14剂。

三诊 2011年12月7日。面部痤疮好转,经前偶发,口干,中脘不适,苔薄,脉平缓。再拟清营泻热,兼以和中。

大生地15g,赤、白芍各9g,丹皮9g,生甘草6g,紫草9g,忍冬藤15g,桑白皮9g,炒知、柏各9g,白花蛇舌草30g,香附9g,预知子15g,香橼9g,14剂。

【按】 面部痤疮反复发作半年余,证属营分蕴热,阳明、少阴之火热上扰所致。治拟清热凉营,泻阳明、少阴之火。方中生地黄、丹皮、赤芍、紫草等清营分之热,黄柏泻肾中相火,知母清胃中郁热,生升麻引药上行,兼有清热之功。《本草便读》谓:“辟邪解毒,辛甘发散为阳,治痘消斑,宣透松肌有效。”生甘草味甘性平,善解热毒,生山楂能降脂消导,野葡萄藤独具清营泄热之功,诸药相伍,颇合机宜。药后半月,即见成效,面颊与前额部痤疮明显好转,偶尔新发。二诊原方出入,继服半月之后,三诊时疗效得以巩固,经前未见反复,惟中脘不适,故拟原法佐以香附、预知子和胃之品,而痤疮基本痊愈。又随访半年余,病情稳定,未见反复。

案8 吴某,男,62岁。

初诊 2013年4月5日。

主诉:中脘胀满,嗳气,便溏。

病史:素有胃病宿疾,近2个月余中上腹胀满加剧,做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肠化中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舌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曲张,苔薄,脉细弦。

辨证:脾运少健,肝胃不和,胃络瘀阻。

诊断: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痞)。

治法:调气活血,疏肝和中。

方药:太子参15g,炒白术9g,淮山药9g,柴胡6g,炒黄芩9g,赤、白芍各9g,预知子15g,路路通9g,制香附9g,莪术9g,铁树叶15g,防风炭9g,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15g,苏梗9g,14剂。

二诊 2013年4月19日。药后中脘痞满减轻,胃纳略增,仍有嗳气,便形较结,舌胖苔薄,舌下静脉曲张,脉细弦。再拟原方出入,佐以降逆。

太子参9g,炒白术9g,山药9g,炒枳壳9g,黄芩9g,赤、白芍各9g,预知子15g,路路通9g,苏梗9g,制香附9g,香橼9g,旋覆花9g,莪术9g,丹参9g,铁树叶15g,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15g,香谷芽9g,14剂。

三诊 2013年5月3日。中脘痞满十减八九,嗳气较减,便形已结,纳谷亦馨,脉苔如前。再拟调气活血法予以巩固。

太子参9g,炒白术9g,山药9g,枳壳9g,炒黄芩9g,预知子15g,路路通9g,制香附9g,香橼9g,旋覆花9g,香橼9g,莪术9g,丹参9g,铁树叶15g,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15g,香谷芽9g,14剂。

随访:患者中药治疗1个月余,临床主要症状基本缓解。因病理提示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必须高度重视,定期复查,继续以调气活血法加减治疗半年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轻度),炎症活动(轻度)”。

【按】 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弱则化谷无能,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又为水谷之海,依赖气之运化,血之濡润。患者年逾花甲,脾胃虚弱,运化少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久则胃络瘀阻,导致萎缩性胃炎。故治法宗张镜人创导的调气活血法,调气者融补气、理气、降气为一体,活血者从瘀论治之法。故方中太子参、白术、山药健脾益胃,枳壳、预知子、路路通舒肝和胃而理气机,增苏梗寒温并用之意,香橼配旋覆花和胃降逆,莪术合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之功独优,铁树叶入胃清热止痛,白花蛇舌草伍蜀羊泉清化瘀热。诸药相合,以调气活血,清热和胃之功,既改善了临床症状,又逆转了病理,获取较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