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编委会

内容提要

前 言

前 言

上篇 渊源与传承

第一章 历史传承

第一节 缘  起

第二节 传承与发展

一、奠基阶段(第一代至第五代)

二、成熟阶段(第六代至第八代)

三、鼎盛阶段(第九代至第十一代)

四、转型发展阶段(第十二代至今)

第二章 流派代表人物

张元鼎(1609—1692)

张克振(1767—1833)

张文澜(1797—1845)

张麟祥(1822—1867)

张骧云(1855—1925)

张衡山(1866—1929)

张星若(1873—1942)

张庆钊(1895—1948)

张庆增(1902—1956)

张庆俊(1911—1985)

张庆基(1915—2004)

张庆森(1916—1991)

张存汉(1915—1959)

张存权(1917—2002)

张镜人(1923—2009)

张伯讷(1929—1994)

第三章 流派主要论著

中篇 学术与临床

第四章 学术探微

第一节 张氏家族伤寒热病证治薪传

一、“表”与“透”为伤寒热病的主要治法

二、基本的治疗方药

三、新感引动伏气医案

第二节 张骧云学术特色

一、伤寒热病医案

二、内伤杂病医案

第三节 张龙孙学术特色

一、继承家学,擅治热病

二、注重脾胃学说,善治胃肠疾病

三、对老年病病机的认识

第四节 张镜人学术特色

一、张镜人学术思想

二、张镜人临证思辨规律举隅

第五节 张伯讷学术特色

一、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主张追本溯源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二、对伤寒热病有自己的独到认识

三、创制名方二仙汤

四、重视中医科学研究

第六节 张存钧学术特色

一、治外感热病注重祛邪为先

二、重视脾胃后天之本

三、强调整体观念

四、衷中参西,提高疗效

五、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

第七节 朱抗美学术特色

一、平调阴阳,分期论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二、兼顾标本,攻补兼施法治疗肥胖病

三、以通为补,补必寓通法治疗虚劳病

四、运用通法诊治失眠症

五、脾胃病的用药特色

六、善于运用膏方调治各类慢性病

七、提出并普及“七通养生法”以治未病

第五章临证经验举隅

第一节 张骧孙论治时行感冒(初期)

第二节 张骧孙论治风温头痛

第三节 张龙孙论治风温

一、风邪外袭,肺失宣化

二、复感时风

三、风温挟痰热

四、风温化热,挟痰内闭,清窍被蒙

第四节 张龙孙论治湿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和治疗

第五节 张志雄论治暑温

一、暑温初起的辨证施治

二、暑温的发展可有两种趋势

三、关于暑热伤气耗阴(津)

第六节 张镜人论治脂膜炎

一、病机特点

二、分期辨证论治

第七节 张镜人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病名溯源

二、证治研究

三、用药经验拾零

第八节 张镜人论治月经病

一、经期

二、经色气味不正

三、经期乖常

四、经行腹痛

五、崩漏

六、经闭

第九节 张存钧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一、从热论治

二、从逆论治

三、从酸论治

四、注意兼证的治疗

第十节 张存钧论治慢性腹泻

一、益气健脾助运化

二、祛邪重在化湿和清热

三、从脏腑相关理论指导用药

四、涩肠止泻药的应用

五、灌肠疗法的应用

六、中成药的选择

第六章 流派特色病种

第一节 插肋伤寒

第二节 湿温伤寒

第三节 斑疹伤寒

第四节 夹阴伤寒

第五节 慢性胃炎

一、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

二、萎缩性胃炎

第六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七章 特色用药及验方

第一节 特色用药

一、铁树叶

二、野葡萄藤

三、鹿衔草

四、景天三七

五、红花

六、防己

七、合欢

八、娑罗子

第二节 常用药对歌诀

一、肺病门

二、心脑病门

三、脾胃病门

四、肝胆病门

五、肾病门

第三节 特色方药应用

一、葱豉汤的加减运用

二、栀豉汤的加减运用

三、黑膏方的加减运用

四、阳旦汤的加减运用

五、救苦玉雪丹的运用

第四节 经验成方

一、补土调肝汤

二、消痞方

三、复方四参饮

四、宁脂方

五、通脉方

六、愈肾方

七、益神方

八、至精方

九、消癃方

十、降逆清胃方

十一、灌肠方

第八章 经典医案选

第一节 张骧云医案

一、风温

二、春温

三、湿温

四、冬温

五、心悸

六、哮喘

七、胃脘痛

八、泄泻

九、遗泄

十、虚劳(损)

第二节 张蔚云医案

第三节 张鞠芗医案

第四节 张星若医案

第五节 张蔚孙医案

第六节 张骧孙医案

一、热病

二、咳嗽

三、眩晕

第七节 张龙孙医案

一、风温

二、湿温

三、咯血

四、胁痛

五、胃脘痛

六、泄泻

七、小溲不禁

八、自汗盗汗

九、口疳(口腔黏膜炎)

第八节 张志雄医案

一、风温

二、湿温

三、肺系疾病

四、脾胃系疾病

五、肝胆系疾病

六、心系疾病

七、肾系疾病

八、虚损类疾病

九、妇科疾病

十、其他类疾病

第九节 张存权医案

一、感冒

二、温病

三、头疼

四、不寐

五、咳喘

六、胃脘痛

七、呃逆

八、泄利

九、月经不调

第十节 张镜人医案

一、心系疾病

二、肺系疾病

三、脾胃系病

四、肝胆系病

五、肾系疾病

六、脑病

七、风湿免疫性疾病

八、其他类

第十一节 张伯讷医案

一、发热性疾病

二、胃肠病

三、肾病

第十二节 张存钧医案

第十三节 朱抗美医案

第十四节 朱凌云医案

下篇 现状与创新

第九章 流派发展现状与创新

一、资料挖掘整理方面

二、学术经验总结、提炼和提高方面

三、学术推广应用方面

四、人才培养方面

五、下一步工作

第十章 张镜人成才之路探析

一、入私塾,承家学,医学之路起步

二、舍诊所,为事业,投身中医建设

三、勤临床,重科研,学术硕果累累

四、倡“五勤”,广育人,医德医术双馨

附:流派人物记事

附录 张氏内科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