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胃系病

三、脾胃系病

案1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徐某,女,26岁。

初诊 1981年8月31日。

主诉:胃脘胀痛2年。

病史:胃痛史2年余,平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时感胃脘隐痛,食后腹胀,嘈杂灼热,嗳气频频,泛恶口干,形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舌质红,脉细。经查胃镜,并做病理检查,提示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郁热伤阴,胃失和降。

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治法: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南沙参9g,川石斛12g,炒赤、白芍各9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先煎),制香附9g,八月札15g,大腹皮15g,九香虫5g,炒楂、曲各9g,佛手片5g。

随访:上方随症加减服至1个月余,脘痛消失,仅感胀满不适,至4个月后诸恙均平,面色转红润,体重亦增,纳谷较馨,复查胃镜,病理报告炎症明显减轻,转为中、轻度,改服清胃冲剂,以资巩固。

【按】 慢性胃炎,中医学见于“胃脘痛”“腹胀”等门。因热致病,历代医家早有论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张聿青医案》中记载:“木郁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烘热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气火冲侮胃土。”今观本病多由木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当以调气清热和胃为主。病者平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土虚木乘而致胃痛,气郁化火则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胃阴受烁故舌红,治宜清热养阴和胃为主。方中铁树叶、平地木以清泄胃热,沙参、石斛养阴和胃,参以香附、八月札、旋覆花、代赭石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铁树叶性凉味甘,《本草纲目拾遗》谓本品“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又谓“治一切胃及气痛”,《中药大辞典》认为“攻能散瘀”。平地木,又名紫金牛,性味苦平,能治“心胃气痛”。二味相配,可平肝理气,清热和胃,对于脘痛灼热,病理炎症之改善,常获显效。

案2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

钱某,男,43岁。

初诊 1990年8月4日。

主诉:中脘反复隐痛,食后更剧。

病史:患者胃病史20余年,近半年来中脘反复隐痛,胀满,进食后更剧,纳少,体重减轻,舌质暗红,舌根黄腻,舌下静脉瘀紫,脉细弦。曾服三九胃泰、枸橼酸铋钾片等药,未见改善。

检查:面色少华,中上腹轻压痛,1990年6月15日某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腺化生、中度不典型增生。胃液分析示正常范围。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运少健,胃络瘀阻。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度)(胃脘痛)。

治法:调气活血,和胃安中,清化湿热。

方药:炒白术9g,柴胡9g,黄芩9g,赤、白芍各9g,丹参9g,陈佩梗9g,炙延胡9g,九香虫6g,刺猬皮9g,徐长卿15g,平地木15g,八月札12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15g,香谷芽12g,7剂。

随访:患者因胃脘疼痛入院,经中药治疗,脘痛明显好转,胃纳亦增,苔腻已化,继以上方去陈佩梗、刺猬皮,加入太子参、山药,续服14剂,病情好转而出院。门诊随访,仍以调气活血法巩固治疗,后又服用成药(萎胃安冲剂,吞服血竭粉胶囊),持续治疗10个月余,病情稳定,便溏亦结,体重增加4kg,症状无反复,于1991年7月16日某医院复查胃镜示胃窦炎(轻度),病理示萎缩性胃炎(轻至中度),中度肠化(无不典型增生)。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也……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大多治胃之法责之于气,而久病毋忘从血辨治,方中用丹参、赤芍、血竭活血和营,丹参一味功同四物,配血竭、赤芍更倍活血之功。血竭甘、咸,性平,具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能;赤芍凉血活血,和营通络,血流通畅使热无所依,又能改善胃黏膜血流,促使胃黏膜腺体修复。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每多从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成,气滞热郁日久,导致络脉损伤,加之病情迁延,伤戕中气,气血俱累,煦濡不周,遂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瘀热郁久还可导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临床体会,以白花蛇舌草、白英、菝葜等清瘀热,消痈肿,祛热毒,对逆转肠化、不典型增生,确有实效。

案3 慢性萎缩性胃炎(痞满)

高某,女,50岁。

初诊 2004年4月9日。

主诉:中上腹痞满2个月余,伴嗳气。

病史:患者中上腹痞满2个月余伴嗳气,大便易溏,乏力,胃纳差,有时脘痛引及右胁下,舌红,舌下静脉曲张,苔薄腻,脉细。

检查:2004年3月3日胃镜及活检病理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

辨证:脾胃气虚,运化失健,升降失调,胃络瘀阻,肝胆疏泄失司。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痞满之胃痞,胁痛)。

治法:调气活血,和胃安中,佐以清热利胆。

方药:炒白术9g,柴胡9g,黄芩9g,金钱草15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八月札15g,地枯蒌9g,广郁金9g,丹参9g,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徐长卿15g,白花蛇舌草30g,蛇果草15g,香谷芽9g,香附9g,苏梗9g,玉蝴蝶6g,14剂。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忌辛辣、生冷、油腻。

二诊 2004年4月23日。药后嗳气明显好转,中脘仍感胀满,右胁下略感不适,便溏,舌红,舌下静脉曲张,苔薄黄,脉细。脾胃气虚,胆胃不和,气机少畅,胃络瘀阻,兼有郁热,守上法加减。

白术9g,黄芩9g,柴胡9g,金钱草15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八月札15g,地枯蒌9g,香附9g,玉蝴蝶6g,枳壳9g,防风炭9g,徐长卿15g,白花蛇舌草30g,蛇果草15g,香谷芽9g,广郁金9g,14剂。

三诊 2004年5月11日。中脘胀满,右胁下尚舒,嗳气亦少,便形不实,舌红,舌下静脉曲张,苔薄黄,脉细。肝胆郁热渐清,脾胃升降欠畅,脾运少健,胃络瘀热交阻,再拟前法加减。

孩儿参9g,白术9g,山药9g,柴胡9g,黄芩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八月札15g,香附9g,玉蝴蝶6g,地枯蒌9g,丹参9g,防风炭9g,徐长卿15g,白花蛇舌草30g,蛇果草15g,香谷芽9g,广郁金9g,30剂。

四诊 2004年6月18日。中脘胀满较减,便形较结,胃纳略增,舌红,舌下静脉曲张,苔薄黄,脉细。治守前法。

孩儿参9g,白术9g,山药9g,柴胡9g,黄芩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香附9g,玉蝴蝶6g,地枯蒌9g,丹参9g,防风炭9g,徐长卿15g,白花蛇舌草30g,蛇果草15g,香谷芽9g,30剂。

随访:患者经3个月余治疗,中脘胀满、右胁下不适、嗳气等症均见减轻,胃纳亦增,近来便形渐结,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故宜原方加减巩固治疗。12月下旬外院胃镜复查提示胃窦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

【按】 痞满证有虚、实之分,本例患者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既要补脾益气助运,又要疏调肝胆、胃肠气机,才能使痞满之证得以缓解。对中度肠化,着重在瘀毒、瘀热的清化,以白花蛇舌草、蛇果草、丹参、赤芍等相配,并要坚持服药,持之以恒。该患者坚持服药3个月余,症状改善,复查胃镜,病理提示萎缩、肠化均已好转。

案4 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脘痛)

孙某,男性,33岁。

初诊 2005年6月2日。

主诉:中脘及胸骨后灼热疼痛2个月。

病史:中脘及胸骨后灼热疼痛2个月余,嗳气,泛酸,有时嘈杂,舌红,苔黄,脉弦。

检查:2005年5月20日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5月23日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胆疏泄失司,郁热犯胃,胃失和降。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脘痛)。

治法:清热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炒黄芩9g,制半夏9g,连翘9g,芙蓉叶9g,知母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乌贼骨20g(先煎),煅瓦楞15g(先煎),白螺蛳壳9g(先煎),香元皮9g,铁树叶15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9g,7剂。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忌辛辣、甜食,戒酒。

二诊 2005年7月20日。服上药后,胸骨后灼热疼痛、泛酸、嗳气略减,舌红,苔黄,脉弦。肝胆失疏,胃经蕴热,气机壅滞,升降失司,再拟清热理气,和胃降逆止酸。

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黄芩9g,制半夏9g,连翘9g,知母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6g,乌贼骨20g,象贝9g,白螺蛳壳9g,枳壳9g,广郁金9g,铁树叶15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9g,14剂。

三诊 2005年8月27日。服上药后诸症均感好转,有时仍感嘈杂,泛酸明显减少,口干引饮,舌红少润,苔黄,脉弦。胃酸得制,胃气稍和,郁热内留,阴液受烁,治拟上法,兼佐健脾养阴生津。

炒白术9g,山药9g,扁豆9g,川石斛15g,炒黄芩9g,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连翘9g,知母9g,赤、白芍各9g,炙草6g,乌贼骨20g,象贝9g,香附9g,铁树叶15g,白花蛇舌叶30g,香谷芽9g,14剂。

随访: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经中药治疗,病情渐见轻减,尤其是中脘灼热、嘈杂、嗳气等症状改善明显,继续服药治疗,后又改用清胃冲剂(本院自制制剂)治疗,予以巩固。

随访3个月余,病情好转,长期服用“清胃冲剂”清热、理气、降逆和胃,因病情稳定,患者推迟胃镜检查。

【按】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辅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不平之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疏泄失司,木郁化热,郁热犯胃,胃酸内扰,兼有食滞、湿热,均会导致胃气上逆,出现烧心、嘈杂等症,治疗宜顺脾胃之生理,从气滞热郁辨治,以降逆和胃为主,佐以疏肝利胆,宜旋覆代赭汤加味。据临床体会,酸多往往主热,泛吐清水往往主寒,胃镜中所见胆汁反流入胃,久则损伤黏膜,导致炎症加重,黄稠的胆汁亦属热象,固本例治拟重在清热、制酸。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胃气,黄芩、连翘、知母、铁树叶、白花蛇舌草清郁热,香附、广郁金、赤白芍疏肝胆,乌贼骨、象贝、白螺蛳壳制胃酸,诸药相合,共奏其效,同竞其功。

案5 胃癌姑息术后(癥积)

赵某,女,55岁。

初诊 1972年1月18日。

主诉:胃癌姑息术后年余,胃痛,纳差,时见黑便。

病史:1970年11月16日因持续胃痛伴频繁呕吐2日,赴某医院急诊,拟诊“溃疡病合并幽门梗阻,胃癌待排除”收住人院,经检查确诊“胃癌合并幽门梗阻”,转外科手术。术中见肿瘤已无法切除,术后右上腹持续疼痛,并经常出现黑便,近来病情加重,胃脘疼痛,引及胁肋,纳呆寐差,舌苔花剥,脉细弦。

检查:面色苍白,形瘦神萎,行走需人扶持,中上腹有压痛。

辨证:胃部癥积,虽作手术姑息,但瘤体未除,气阴匮乏,脉络瘀滞。

诊断:胃癌姑息术后(癥积,胃脘痛)。

治法:益阴和胃,清热消积。

方药:北沙参9g,川石斛12g,孩儿参9g,炒山药9g,旋覆花9g(包),枸橘叶9g,广郁金9g,川楝子9g,炙延胡9g,白英15g,龙葵15g,蛇果草15g,夜交藤30g,生牡蛎30g(先煎),香谷芽12g,32剂。

二诊 1972年2月23日。进服上方药30余剂,精神稍振,脘痛转轻已能独自行走,惟心悸寐差,舌苔花剥,脉细。药证尚合,再宗原旨,佐以养心定悸。

北沙参15g,川石斛12g,孩儿参9g,炒山药9g,旋覆花9g,枸橘叶9g,川楝子9g,炙延胡9g,蛇果草15g,夜交藤30g,淮小麦15g,生牡蛎30g(先煎),茶树根15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12g,30剂。

三诊 1972年11月23日。服中药历时10个月,眠食均佳,脘痛大减,苔薄,脉细。病情已有起色,效不更法。

孩儿参12g,川石斛12g,炒山药9g,生米仁30g,炒川断15g,女贞子9g,炙远志45g,茶树根15g,淮小麦30g,香谷芽12g,铁树叶15g,白英15g,龙葵15g,桑寄生15g,白花蛇舌草30g。

随访:患者坚持服药2年,气阴得复,诸症均平,形体渐佳,乃间断服药调治,10余年多次随访,症情稳定。

【按】 胃癌姑息术后,癌体内存,隐害未除,此时气阴亏虚,瘀热蕴结,正虚邪盛,攻补两难。三菱、莪术之攻,水蛭、虻虫之破逐,弱质岂受戕伐;黄芪、党参之温补,枸杞子、熟地黄之滋养,纳呆亦应慎审。进退维谷,用药棘手,爰从健脾和胃,清热散结着手,用药轻灵,清、补、消、化并进,随症加减,缓图功效,得以带瘤存活10余年。

案6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嘈杂)

朱某,女,38岁。

初诊 1995年4月6日。

主诉:中脘嘈杂易饥,泛酸。

病史: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中脘嘈杂思食,食后则舒,时有泛吐酸水,1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大便溏薄,精神疲乏,舌质偏红,质胖,苔薄,脉细。

检查:1995年3月纤维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气失疏,脾胃虚弱。

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嘈杂)。

治法:健脾和胃,止酸安中。

方药: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杭白芍10g,水炙甘草3g,淮山药10g,香扁豆10g,白及片10g,凤凰衣6g,煅瓦楞15g,白螺蛳壳15g,乌贼骨15g,制香附10g,苏梗6g,徐长卿15g,香谷芽12g,5剂。

随访:患者服药半月后,嘈杂减轻,泛酸亦少,以上方加减治疗1个半月后,症状缓解,便形亦结,胃纳正常,体重略增,7月份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 本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症状以“嘈杂”为主症。嘈杂乃脘中饥嘈,或作或止,景岳曰:“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或得食暂止,或食己复嘈。”辨证或为胃热,或为胃虚,或为血虚。本案以脾胃虚弱为主,胃失和养则嘈杂思食,故以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健脾而和胃,杭白芍配炙甘草缓急和中,选用煅瓦楞子、白螺蛳壳、乌贼骨中和胃酸,白及、凤凰衣保护胃黏膜,诸药相配,有利于溃疡修复,脾胃气虚得以调整,则胃气和而嘈杂一证亦愈矣。

案7 慢性结肠炎(泄泻)

费某,男,27岁。

初诊 1980年1月17日。

主诉:腹痛、腹泻2年余。

病史:慢性腹痛、腹泻2年余,每日6~7次,稀便有白色黏冻,但无脓血,西药治疗有所好转,但仍时有反复,近半月来大便溏薄,伴有黏冻,腹部隐痛,苔薄黄腻,脉细弦。

检查:1979年8月外院钡剂灌肠检查示升结肠有局限性痉挛。纤维肠镜示近盲肠处局限性1cm隆起,活检为炎症性改变。

辨证:肝强脾弱,湿热阻滞,胃肠气机失调。

诊断:慢性结肠炎(泄泻)。

治法:健脾调肝,化湿清热和胃。

方药:生白术9g,清炙草3g,杭白芍9g,防风炭9g,陈皮5g,蚂蚁草15g,秦皮9g,条芩炭9g,香扁豆9g,炒楂、曲各9g,大腹皮9g,广木香5g,香谷芽12g,炮姜炭5g,徐长卿15g,20剂。

二诊 1980年2月7日。大便次减,便形渐结,黏液亦少,腹痛已缓,脉弦,苔薄腻。再拟抑肝扶脾,益气健运。

太子参9g,生白术9g,炒白芍9g,清炙草3g,煨木香5g,防风炭9g,炮姜炭5g,炒陈皮5g,炒楂、曲各9g,条芩炭9g,香扁豆9g,蚂蚁草15g,大腹皮9g,香谷芽12g,香砂六君丸9g(包)。

随访:上药治疗2个月余,病情稳定,气钡双重灌肠提示各段结肠均显示良好,结肠袋光整,无狭窄区,黏膜正常,原右升结肠病变已消失,余未见异常。

【按】 本案结肠炎患者,证属“泄泻”范畴,因肝强侮脾,脾土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清浊混浊,下注大肠所致,治拟痛泻要方加味抑木而培土,同时以蚂蚁草、秦皮清肠泄热;炮姜合黄芩乃寒热并调之意,药后脾运健、肠胃坚,则泄泻止矣。复诊后,症情好转,增以太子参、香砂六君丸,益气健脾而助运化,巩固疗效。治疗后症状好转,气钡双重灌肠检查亦未见器质性病变。

案8 溃疡性直肠炎、结肠炎(休息痢)

周某,男性,49岁。

初诊 2004年2月15日。

主诉:腹痛、大便,伴有黏冻脓血半月。

病史:患者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2年(肠镜证实),中西药治疗后病情稳定。近半月来症状又见反复,大便日行3~4次,里急后重,大便伴有黏冻脓血,左下腹部隐痛,乏力,舌胖,色淡红,苔薄黄腻,脉濡细。

检查:2004年2月3日肠镜示溃疡性直肠炎、乙状结肠炎。病理示(乙状结肠)黏膜急、慢性炎,伴隐窝脓肿形成,结合临床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改变。(直肠)黏膜慢性炎,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嗜烟10余年,无过敏史,无相关疾病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辨证:脾气虚弱,运化不健,肠道湿热内蕴,清化失司。

诊断:溃疡性直肠炎,结肠炎(休息痢)。

治法:健脾助运,清化肠道湿热。

炒白术9g,黄芩炭9g,山药9g,藿、苏梗各9g,蚂蚁草30g,马齿苋9g,白头翁9g,煨葛根9g,广木香9g,仙鹤草15g,槐花炭15g,防风炭9g,大腹皮9g,香谷芽9g,7剂。

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清淡,忌油腻生冷。

二诊 2004年2月22日。药后大便次减,日行2~3次,黏冻血便减少,仍感腹部隐痛,舌胖淡红,苔薄黄腻,脉濡细。脾运少健,湿热内蕴,胃肠气机不和,大肠传导失司,再拟前法参以缓急止痛。

炒白术9g,黄芩炭9g,山药9g,藿、苏梗各9g,白芍30g,炙甘草6g,陈皮6g,防风炭9g,蚂蚁草30g,马齿苋15g,白头翁9g,银花炭9g,广木香9g,槐花炭15g,大腹皮9g,香谷芽9g,焦楂炭15g,7剂。

三诊 2004年3月1日。大便日行1~2次,黏冻脓血明显减少,腹痛较缓,舌脉如前。脾肾两虚,胃肠运化失司,兼有湿热阻于肠间,再拟益脾肾,化湿热,助运化。

炒白术9g,山药9g,补骨脂9g,黄芩9g,藿梗9g,白芍15g,炙甘草6g,防风炭9g,炮姜炭9g,蚂蚁草15g,白及片9g,五倍子9g,广木香9g,大腹皮9g,香谷芽9g,马齿苋15g,14剂。

四诊 2004年3月16日。服上药后症情明显改善,精神尚佳,大便次减,便形较结,舌胖淡红,苔薄,脉濡细。

炒白术9g,山药9g,补骨脂9g,黄芩9g,白芍15g,炙甘草6g,防风炭9g,蚂蚁草15g,马齿苋15g,五倍子9g,白及片9g,大腹皮9g,广木香9g,香谷芽9g,孩儿参15g,30剂。

五诊 2004年4月16日。服上药后,病情稳定,大便基本成形,腹痛已缓解,舌胖,苔薄净,脉濡细。4月15日复查纤维肠镜示慢性直肠炎。脾肾两虚,湿热兼化,治拟补益脾肾为主。

孩儿参15g,白术9g,山药9g,扁豆9g,建莲肉9g,白芍15g,陈皮6g,防风炭9g,炮姜炭9g,补骨脂9g,五倍子9g,广木香9g,香谷芽9g,大腹皮9g,14剂。

随访:经中药治疗3个月余,大便次减,黏冻血便已消失,4月份经肠镜复查,溃疡愈合,疗效显著,停服西药。

【按】 溃疡性结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伴有黏冻血便、腹痛等症为多见,发病与免疫相关。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肾相关,中医辨证本虚标实,虚乃脾肾之虚弱,运化少健,传导失司所致,实乃兼有湿热蕴于大肠,挟滞交阻肠道,热灼络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见黏冻脓血便。本病易于反复,或为情绪影响,或为饮食所伤,或为冷暖不适,病情缠绵,对间歇发作的又称为“休息痢”。发作期以清肠泄热,化湿导滞为主,佐以健脾之品,脾运健则湿易化、热易清,故选用蚂蚁草、马齿苋、白头翁、黄芩炭、仙鹤草、槐花炭等清肠泄热,凉血止痢;炒白术、淮山药健脾补土,益气助运;大腹皮、广木香理气以宽胀;当病情缓解则侧重于健脾益肾予以巩固,故加用补骨脂、炮姜炭、太子参。因东垣有“中气不足,溲溺为之变”,《内经》有“肾主二便”之说,此乃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