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临床,重科研,学术硕果累累
临床是医生的根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一名医生,张镜人从单独应诊开始,从来没有脱离过临床一线的工作。尽管身兼多职,事务繁忙,每周固定的门诊、会诊和查房等都“雷打不动”,即使在担任卫生局副局长期间,也从未停止过自己的业务工作。“文革”期间被下放,他依然坚持为周边的群众进行诊疗,有时甚至半夜也要出诊。常常是一面“检查”、一面劳动、一面学习,在自己临证的同时还不忘为当地的赤脚医生编写教材,组织学习,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正因为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中医临床,张镜人在中医事业上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张镜人长期致力于内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悬壶70余春秋,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病等均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热病和脾胃病的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治热病,全面总结了家族治疗热病的经验,继承并发扬家学,熔伤寒与温病于一炉,主张祛邪为先,提倡“表”与“透”;疗杂病每从脾胃入手,崇东垣、景岳之说,临床强调“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首创“调气活血法”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对胃黏膜腺体萎缩疗效显著,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为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防治胃癌开创了新思路。
由于他医术精湛,救人无数,加之医德高尚,声名远播,全国就诊者络绎不绝,很多国际友人亦慕名前来。凡经他诊疗过的患者无不为其神奇的医术和对患者极端负责的态度所折服。由于他在中医界的影响,先后多次受国家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委托,应日中中医学研究会及日中友好协会的邀请,赴日进行中日中医学术交流。受此影响,中日中医界的学者、民间团体之间也开展了互访。此外,在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都留下了张镜人的讲学足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为中医药的神奇魅力所倾倒。
张镜人重视临床,但更看重科研,十分强调科研对于临床的作用,认为“科研是临床的翅膀,科研做得好,可以更好地促进临床水平的提升,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能排斥科研”,这种观点对于一个出身中医世家的中医人来讲尤其是难能可贵的。他能结合临证提出自己的想法,运用科研的手段和思路去验证、去探索。创建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先后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凡课题立题与设计、方药拟订与解析、课题实施与观察、资料收集和总结等,均事必躬亲,带领大家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张镜人老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经验”于198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张镜人老中医对慢性胃炎治疗经验的临床研究”分别于1986年、198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甲级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专家系统”获1991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脉象客观化的研究及分析”于1994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张镜人先后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每一项奖项都浸润着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付出。“科研一定要转化为生产力”,他先后研制了10余种院内制剂,长期应用于临床,使众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其中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制剂“胃安颗粒”经SFDA批准列为新药开发项目,有望在将来推向市场,造福更多的患者。张镜人还长期致力于脉象研究,研制脉象仪和相关软件,为中医切诊的客观化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张镜人在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还笔耕不辍,每有所感悟及心得,便及时记录,尽量整理成文,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近20余部。主编的代表性图书有《辞海·中医分科》《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秘要》《中医古籍选读》《中华名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中医临床家·张镜人》《张镜人谈胃肠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