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脾胃系疾病

四、脾胃系疾病

案1 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张某,男,36岁,医生。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年,近2个月上腹部疼痛加重,因呕吐咖啡样物2500ml于1977年11月急诊入院。入院后经抢救治疗,消化道出血止。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自述上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不欲饮食,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大无力,住院期间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血溢肠内,拟黄芪建中汤加味。

川桂枝9g,生白芍18g,炙甘草6g,大枣7枚,生米仁15g,冬瓜子15g,红藤15g(以上为基本方)。

另加黄芪15g,党参15g,制首乌15g,焦谷、麦芽各9g。

服上方21剂上腹痛消失,但因故暂停中药2周后又感上腹部作痛,反酸嗳气,舌苔白腻如积粉,脉弦大,当拟小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基本方加米炒党参15g,熟附块15g,炒白术9g,炒山药15g,煅瓦楞15g,制首乌15g,共服用8剂中药后,自觉除阴雨天腹部不适外,余无明显症状。出院前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畸形,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合。

案2 胃脘痛(慢性胃炎)

肖某,男,54岁,干部。

患者体丰之质,上腹部隐痛5年余,常伴脘腹胀闷,嗳气频作,四肢困重,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舌苔白腻,脉濡滑,经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伴萎缩性胃炎。辨其脉证属痰浊交阻中焦,湿困脾胃,拟小建中汤合平胃散加减。

案1中基本方加苍、白术各9g,川朴6g,陈皮6g,藿、佩梗各9g。

服中药7剂后舌苔化其大半,脘腹胀闷,四肢困重减轻,胃纳增进。共服中药5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出院时未行胃镜检查。

【按】 胃脘痛绝大多数表现为悠悠痛作,绵绵不止,喜暖喜按,得食稍安。辨证以脾胃虚寒为其本,抓住这一主证,结合西医学胃内窥镜所见,有的患者病灶处可看到脓样黄色分泌物,西医谓之溃疡,从而得到启发,以小建中汤合排脓消肿之冬瓜子、生米仁、红藤作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药源关系方中倍加大枣代饴糖,仍不失其甘温补中之意。通过上列2案治验,虽辨证类型不同,应用基本方药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案3 黑便(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马某,男,32岁,1975年11月1日会诊。

初诊 大便黑色,潜血试验(+++),中脘作痛得热则安,面黄无华,神疲懒言,舌尖红,苔白厚腻,脉弦芤而迟。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血溢肠内,治拟温中散寒而止痛,健脾和胃而利湿。

川桂枝6g,白芍9g,炮姜6g,清炙草9g,淮山药12g,白及粉9g(吞),生军3g(后下),熟地黄9g,建曲9g(包),大枣10个,7剂。

二诊 药后痛止,黑便依然,潜血试验(+++),苔白滑,脉来弦滑。脾胃虚寒夹湿,仍拟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川桂枝6g,白芍9g,炮姜6g,淮山药12g,苍术6g,生米仁12g,冬瓜子12g,生军3g(后下),红藤12g,败酱草9g,白及粉9g(吞),苏梗6g,7剂。

三诊 药后大便成形、色黄,潜血试验(±),食欲增加,余症好转。

原方加黄精15g,14剂带药出院。

四诊 门诊随访,病情稳定,潜血试验(-),中脘稍有胀感,神疲乏力,苔薄白,脉弦细。中虚不足,宜健脾和胃,建复中气。

黄芪15g,川桂枝9g,白芍9g,炮姜6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6g,广木香3g,砂仁3g(后下),陈皮3g,大枣10个,14剂。

案4 黑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戎某,男,38岁,工人,1976年2月17日内科会诊。

初诊 中脘作痛,喜按喜温,黑便呈柏油状,面色萎黄,头晕心慌,动则汗出,血红蛋白60g/L,舌质淡,根腻,脉细弦。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脾不统血,拟温脾益气法,黄芪建中汤加味。

蜜炙黄芪9g,川桂枝9g,生白芍12g,炙甘草9g,生米仁12g,冬瓜子12g,红藤9g,淮山药12g,败酱草9g,建曲9g(包),大枣10个,7剂。

二诊 药后大便成形,色黄,食后稍感作胀,舌苔白腻,余症减轻。病后中虚,脾运不健,宜健脾利湿,补中益气。

全当归12g,生米仁12g,冬瓜子12g,苍术9g,川朴3g,川桂枝12g,建曲9g(包),制香附3g,焦谷、麦芽各9g,大枣10个,补中益气丸12g(包),7剂。

三诊 血红蛋白86g/L,仍乏力,余症明显改善。拟益气养血,以善其后。

党参12g,黄芪9g,白术9g,茯苓9g,当归15g,熟地黄15g,川芎6g,白芍9g,制香附4.5g,生谷、麦芽各9g,炙甘草4.5g,大枣10个,共7剂,出院带回。

【按】 溃疡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吐血,或黑粪,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本病多因饮食劳倦内伤、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而起,故总以温阳健脾,补益气血为本,阳复气升则血自止。可根据病虽同而证不一,采取同病异治之法以园其功。案3为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佐以白及、川军、熟地三味结合,一敛、一通、一补,使之推陈致新而不泻,收敛保胃而不塞,再加利湿排脓散瘀之品,加快溃疡愈合。案4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粪为主症,根据便血其色鲜红,为湿热下注之近血,血如柏油,粪血混和,为脾虚不统之远血而立法,加重益气固本之剂而收效。治法异曲同工,实为固执不二者之借镜。

案5 呃逆

古某,男,48岁,工人,1975年12月5日门诊。

初诊 呃逆,呃声频频而有力,得寒则重,得热则安,脘胀纳呆,苔白腻,脉迟缓。证属寒邪阻遏中焦,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治拟温中散寒,理气降逆。

柿蒂9g,干姜6g,桂枝9g,黄郁金9g,青、陈皮各3g,降香6g,厚朴6g,香橼皮6g,佛手花6g,沉香曲9g(包),荷叶、蒂各9g,5剂。

二诊 药后呃逆已平,脘胀减,胃纳渐增,苔白腻,脉迟细。脾胃虚寒,拟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黄芪建中汤化裁。

黄芪12g,川桂枝9g,炮姜6g,生米仁9g,白芍9g,郁金6g,佛手花9g,建曲9g(包),陈皮3g,茯苓9g,炒白术9g,7剂。

案6 呃逆

吕某,男,68岁,退休工人,1976年2月24日会诊。

初诊 尿毒症入院已20日,神志时清时昧,呃逆频频,小溲量少,大便稀溏,有里急后重感,苔黄腻,脉来弦滑。虚中夹实,防其动风之变。

川连1.5g,广木香1.5g,白头翁9g,川柏3g,苍术9g,陈皮3g,焦谷、麦芽各9g,焦山楂9g,佛手花6g,炒黄芩6g,大枣10个,7剂。

二诊 尿毒重症,呃逆,苔腻,脉来弦细。拟调脾泄肝,和胃降逆。

苍术9g,南沙参9g,川石斛12g,丹参9g,白芍9g,川桂枝9g,陈皮6g,白蒺藜9g,枳壳9g,焦谷、麦芽各9g,焦山楂9g,大枣10个,7剂。

三诊 服药14剂,神清,呃逆已平,大便成形,小便量有增加,胃纳欠佳,苔白腻,脉来弦细。仍守原意,原方加建曲9g(包),带药7剂出院续服。

【按】 呃逆一证多因胃失降和,胃气上逆而起,案5为脾胃虚弱,寒邪直入阻遏中焦,故呃声有力,遇寒重,得热安。投以温中散寒,理气降逆之剂,寒去气降则呃平。案6湿浊中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呃逆频频,尿少便溏,故用“三黄”、白头翁、苍术等清热燥湿而降浊,佐以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湿浊清除,胃降则和。2例病机虽一,病因各异,一用温中降气,一用燥湿除浊,只有察因治病,方能药证相符,收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