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脑病

六、脑病

案1 癫痫(痫证)

高某,女,43岁。

初诊 1979年6月19日。

主诉:癫痫反复发作36年。

病史:患者自7岁起即患癫痫,至13岁时服单方而缓解,23岁产育时又骤然复发。以后每在月经前后发病,先神情呆滞,继而惊叫,昏晕跌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则咬破舌体,迨苏醒则头痛剧烈,伴有泛恶。近年发作加剧,甚则一日二发,平时头晕胀痛,胸闷心悸,夜寐不宁,舌质胖,舌苔薄腻,脉细滑。

检查: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

辨证:肝阳不潜,风痰上扰清窍。

诊断:癫痫(痫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化痰。

方药:炒白芍9g,生石决15壳(先煎),珍珠母30g(先煎),钩藤9g(后下),景天三七15g,白蒺藜9g,徐长卿15g,炙远志3g,生白术9g,陈胆星3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枳壳5g,炒竹茹5g,白金丸5g(吞),30剂。

二诊 1979年10月30日。癫痫发作次数已减,症情亦见缓和,平时头晕,心悸之象均平,苔薄腻,脉细滑。仍守前法增删。

水牛角30g(先煎),白蒺藜9g,钩藤9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陈胆星3g,生香附9g,赤、白芍各9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枳壳5g,炒竹茹5g,香谷芽12g,白金丸6g(吞),30剂。

随访:坚持服用中药2年,停服其他药物。每年发作一二次,在连续劳累、情绪紧张、惊恐恼怒等情况下诱发。发作减轻,发前略感头晕,神志瞬间迷蒙,但不昏倒,醒后一如常人。平时精神振奋,已重返工作岗位,能完成教学工作。

【按】 癫痫之证,总由肝血不足,阳起风旋,触及积痰,壅滞气机,蒙扰清窍,因而卒倒不语,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迨风定阳潜,气顺痰化,则霍然回苏。妇女经期血室空虚,风阳每多升动,更易引发。治疗宜平肝以制风阳之鼓荡,化痰以截痰病之根株。平肝非介类莫属,二陈化痰犹嫌其力逊,常用导痰汤合白金九,取胆星助半夏,枳实助陈皮,共奏开导之功;再藉白矾、郁金之涤痰理气,气行则痰无所隐,风熄则痫自得已,法固无能善于斯者矣。然服药必持之以恒,日久当可获效。

案2 癫痫(痫证)

陶某,女,31岁。

初诊 1985年10月28日。

主诉:昏晕跌仆,伴四肢抽搐反复发作已11年。

病史:患者于1960年因患先天性颅咽管瘤做手术切除,其后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形体肥胖,月经闭止,记忆力减退。11年前突然出现昏晕跌仆,四肢抽搐,反复发作。近6年发作较前更频。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CT头颅扫描提示颅咽管瘤术后改变,脑室对称性扩大,鞍上可见钙化灶。刻下自觉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细弦滑。

辨证:肝风挟痰,上扰清窍,风气内动。

诊断:癫痫(痫证)。

治法:平肝熄风,涤痰宣窍。

方药:水牛角30g(先煎),明天麻6g,景天三七15g,广郁金9g,徐长卿15g,陈胆星3g,钩藤9g(后下),生石决30g(先煎),白蒺藜9g,炒陈皮9g,制半夏9g,炒枳壳6g,竹茹6g,干菖蒲6g,水炙远志3g,白金丸6g(分吞)。

随访:连服3个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头晕、心悸之象均平,原方加入生白术9g,赤、白芍各9g等继续治疗。患者坚持服用中药,恙情日趋稳定,随访近5年,癫痫未有大发作。

【按】 本案颅咽管瘤术后继发癫痫,此乃头部宿瘀未化与痰浊互结阻于脑络,气血运行之路被阻滞,清窍受蒙,复因风阳鼓动,癫痫反复发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法当从肝论治,但本案尤应重视痰浊作祟,故取平肝以制风阳之鼓荡,化痰以截痫证之根株,佐以行气和络之药,使痰无所隐。络畅、痰除、风熄,则痫疾自然趋于好转。

案3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孙某,女,20岁。

初诊 1978年11月1日。

主诉:头痛10余载。

病史:自幼罹头痛之患,无外伤史,曾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近2年来头痛偏右,发作时颌厌及目眶部呈钝痛,有抽掣感,夜寐欠安,纳谷欠馨,经行如期,但量少,色暗成块,而伴腹痛,舌左边见瘀点,舌苔薄腻,脉濡细。

辨证:营血不充,木少滋荣,肝胆气郁化热,兼以痰热上扰,络脉瘀阻。

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治法:养血柔肝,化痰清热。

方药:炒当归9g,炒川芎5g,生白芍9g,炒白术9g,陈胆星5g,泽泻12g,制半夏5g,生米仁15g,白蒺藜9g,炒黄芩5g,夜交藤30g,钩藤9g(后下),14剂。

二诊 1978年11月15日。食纳略增,夜寐较安,是脾运稍健,化源渐充之象。惟偏头痛仍作,舌左边瘀点未消,苔薄腻,脉细。气机升降得调,立斋云“久头痛多主痰”,天士则谓“久痛入络”,拟清厥、少二经痰瘀郁热,佐以平潜。

丹参9g,桃仁5g,炒川芎5g,茺蔚子9g,炒滁菊9g,陈胆星3g,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炒白芍9g,钩藤9g(后下),生石决15g(先煎),炒黄芩9g,白蒺藜9g,14剂。

三诊 1979年1月3日。偏头痛已减,足跟及腨内筋胀掣引疼痛,舌左边瘀点,舌苔薄,脉细。厥、少二经郁热已得清泄,痰瘀渐化,然肝主筋,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而挛痛,前法酌加舒筋通络之品。

丹参9g,桃仁5g,川芎5g,茺蔚子9g,炒白芍9g,清炙草3g,生白术9g,陈胆星3g,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生石决15g(先煎),钩藤9g(后下),白蒺藜9g,炒牛膝9g,炒桑枝12g,陈木瓜9g,14剂。

四诊 1979年3月8日。头痛旬日未作,夜寐得安,原看书两页即觉头胀目糊,现阅读1小时亦无不适,经行未见腹痛,量较前多,血块亦少,舌边有瘀点,舌苔薄,脉细。仍用原方巩固。

随访:患者经中药治疗7个月,偏头痛痊愈,食纳增进,精神亦振,但舌边瘀点依然。随访3年,未见复发,且学习成绩优良。

【按】 《灵柩·经脉》曰:“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是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本案患者偏右头痛,痛连目眶,部位固定,迁延日久,尚兼见经期腹痛,量少,色暗成块,舌边瘀点,显与肝、胆二经痰瘀有关。昔贤谓:“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由挟痰涎风火,壅遏经络,气血壅滞。”殆即指此等证候。然痰之所由生,在于脾弱湿盛;瘀之所由凝,在于木郁热灼。临床应补脾以杜痰湿,平肝以清瘀热。痰湿蠲则脾运益健,而生化获源;瘀热除则肝气能疏,而冲任亦调,宜乎一举两得,头痛及行经腹痛,宿疾均疗。

案4 三叉神经痛(头痛)

王某,女,54岁。

初诊 1982年1月7日。

主诉:左侧头痛,牵引面部掣痛2周。

病史:患三叉神经痛10年,近来又发,发时头痛剧烈,左侧面部掣痛,痛连目珠,或痛引牙龈,手不能触,夜不安卧,痛苦难言,苔薄黄,脉细弦。

辨证:肝经郁热,气火内盛。

诊断:三叉神经痛,头痛(头风)。

治法:清肝平木。

方药:炒滁菊9g,白蒺藜9g,钩藤9g(后下),景天三七15g,茺蔚子9g,炒白芍9g,炒山栀9g,广郁金9g,炙延胡9g,炒丹皮9g,夜交藤30g,珍珠母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八月札12g,徐长卿15g,30剂。

二诊 1982年2月12日。左侧三叉神经痛,经久不愈,大便干结,苔薄腻,脉细弦。再拟平肝熄风,参以搜邪通腑。

山羊角30g(先煎),徐长卿15g,生石决30g(先煎),炙僵蚕9g,嫩钩藤9g(后下),赤、白芍各9g,生龙齿15g(先煎),全瓜蒌15g,望江南9g,黄芩9g,白蒺藜9g,景天三七15g,蜈蚣一条(研粉吞),全蝎1.5g(研粉吞),14剂。

随访:服上药后疗效显著,掣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为收全功,乃嘱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待病情稳定,疗效巩固后,再逐步撤减用药。

【按】 肝火挟风上窜头面部络脉,乃致头面部掣痛阵作,剧烈难忍。治当清肝降火熄风,风火不得上窜,掣痛才告平息。初治疗效不显,于是加重其制,且入虫类走络搜剔之品。同时配合通腑之品,取釜底抽薪议使火热得泄,疗效显著提高。

案5 运动神经元疾病(痿证)

姚某,男,38岁。

初诊 1976年1月27日。

主诉:左侧面瘫,伴左侧肢体肌肉萎缩8年,吞咽困难1个月。

病史:患者1968年起左侧面瘫呈进行性发展,并伴左侧上下肢乏力,尤以下肢严重,乃至需拄拐行走。近1个月来左侧头痛,呼吸气短,进食缓慢,吞咽发呛。外院神经科检查示左侧面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麻痹,舌肌及左侧面部肌肉、左侧肢体肌肉萎缩。左侧上肢肌力3~4级,左下肢肌力1~2级。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拟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脑干肿瘤”可能。刻诊形瘦面苍,动则喘促不已,苔薄,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伸舌左斜,脉细。

辨证:肝肾两虚,精血内夺,脾运失健,肌肉失养。

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痿证)。

治法:补益肝肾,填补精血,益气健脾。

方药:生、熟地各9g,当归9g,赤、白芍各9g,炒川芎4.5g,潞党参9g,炒白术9g,炙甘草3g,制黄精9g,枸杞子9g,炙龟版15g,鹿角片9g,青、陈皮各9g,香谷芽12g,怀牛膝9g,14剂。

随访:上方连服月余,自我感觉好转。此后原方略有加减,继续服用。半年后,左侧上下肢肌力逐渐好转,1年后弃拐行走,2年后逐渐恢复工作,其后10余年多次随访,患者骑车上班,行动一如常人。

【按】 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医当属“痿证”论治。患者面瘫,肢体肌肉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累及筋骨,行走艰难。此肝、脾、肾三脏俱虚,精血内夺,督脉空虚而致,故以补肝益肾健脾为治。方中潞党参、炒白术、制黄精、炙甘草皆益气健脾,配生熟地、当归、芍药、怀牛膝、枸杞子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复加龟版、鹿角之善通任、督二脉,调补阴阳的血肉有情之品,参入理气的青、陈皮,活血川芎,和胃香谷芽,以使其补而不滞。脾胃健则能化生水谷之精微,输布四肢百骸,充养肌肉。肝肾盛则髓海充,精血足,筋骨健壮,瘘证渐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