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呃逆
案 许某,男,76岁。
初诊 1974年11月1日。患病第8日,初起寒战高热,曾去医院急诊治疗2次,热度退后,呃忒3日,白昼呃声轻微,入夜则呃声响亮,面色苍白,神烦不安,大便多日未通,脘腹胀闷,舌光无苔,而涓滴不饮,脉弦右部滑大。证属高年,正气早衰,积滞内停,湿浊蒙阻,津液不克输布,姑拟和胃降逆,化浊导滞。
党参三钱,旋覆梗三钱,代赭石四钱,柿蒂七个,陈皮一钱,姜竹茹二钱,姜汁炒枇杷叶三钱(包),刀豆壳三钱,炒枳壳一钱,茯苓三钱,枳实导滞丸三钱(包),四剂。
二诊 1974年11月4日。服药后,胸闷纳呆,酸水上泛,仍不欲饮,大便4次,有实有溏,呃减未平,入暮为甚,舌仍光洁,根端微见薄苔,脉弦。再以降浊和胃。
党参三钱,姜川连五分,姜半夏三钱,公丁香七个,柿蒂七只,沉香片五片,陈皮一钱,姜竹茹二钱,米炒麦冬二钱,刀豆子三钱,姜汁炒枇杷叶三钱(包),大腹皮三钱,炒枳壳一钱,三剂。
三诊 1974年11月7日。呃止,胃纳尚少,神疲乏力,舌见薄苔。证属高年调复非易。
党参三钱,米炒麦冬二钱,姜半夏二钱,炒黄川贝二钱,炒黄苡仁三钱,炒枳壳一钱,连壳白蔻一钱,姜川连五分,佛手花一钱,炒陈皮一钱,炒谷、麦芽各四钱,四剂。
四诊 1974年11月11日。病后精神疲乏,小腹胀痛,大便欲行未下,尚不思饮,苔薄微黄,脉弦。拟和胃理气,化湿消滞。
党参三钱,川朴花一钱,炒苡仁三钱,炒陈皮三钱,炒枳壳一钱,谷、麦芽各四钱,佛手一钱,大腹皮三钱,神曲三钱,砂仁壳八分,地枯蒌三钱,四剂。
五诊 1974年11月14日。大便已行2次(成形),胃纳已增,但尚逊常,苔薄,方守原法。
党参三钱,炒黄川贝二钱,炒黄苡仁三钱,白术二钱,上川朴八分,大腹皮三钱,白蔻一钱,路路通五个,佩梗二钱,佛手一钱,炒谷芽四钱,四剂。
六诊 1974年11月18日。食后噫气,饮食接近正常,神情较振,腑道又行2次,舌苔薄腻质润,拟建中运化。
党参三钱,白术三钱,陈香橼二钱,砂、蔻壳各六分,炒黄川贝二钱,炒黄苡仁三钱,上川朴一钱,路路通五个,炒谷、麦芽各四钱,大腹皮三钱,茯苓三钱,五剂。
【按】 此案先由同学小商处理,适因上一日上课时谈到呃逆证属于胃阴不足而舌质光绛者,宜益胃汤,所以她记忆犹新,方中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之外,再加川斛,全部养阴生津之药,但凭历年来临床经验,仔细审察症情,因患者舌虽光而不绛,且平素善饮而现在水分涓滴不进,并参合脉证,以为是湿浊蒙阻而津液不得上承,乃将养阴生津之药一律摒弃,盖虑其更使湿浊遏滞。故第1次药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非但未养阴生津且稍偏于燥。第2次复诊时见舌之根端已见薄苔,故认定辨证无误,所以第2次之处方,加以姜川连、姜半夏、丁香、沉香辟秽化浊,为留有余地稍以小量麦冬,保护胃阴,服后果得呃逆痊愈,以后逐步再加白蔻、川朴等以燥治燥,津液果回。这种见症,最容易被其假象所迷惑,若按舌见光剥必投养阴生津,则误矣。但不是说,凡是舌光剥而不思渴饮的就可作为一律不进生津药的根据,此则还需多方面,如病程的长短、平时舌苔、是否喜饮、近几日服过何药、脉象以及其他兼症综合参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