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因病机
湿温致病的原因,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认为是由于寒暖不调,接触流行温邪,另一个原因是病从口入,饮食不慎所造成的。至于过度疲劳,人体正气衰弱,容易招致外邪,也是一个间接的因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古人指导人们预防疾病的卫生常识,也指出内因起主要作用。
湿的来源有二,即外感和内生。外感,雾令雨季,热气潮湿,涉水冒雨,汗出黏衣,居处卑湿等。内生,脾胃素弱,或饮酒嗜茶成癖,多食厚味、生冷瓜菜、甘腻等,导致脾阳不振,运化不健,则湿自内生。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黏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反复缠绵,经久不已。
温的成因有二,即外感和伏气。外感,就是四时不正之气,感受后不久即发,即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外感温病。伏气,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温。一般也称它为“伏气”,也就是“伏邪”。这是冬令寒邪乘虚而入,伏至少阴,至气候转暖,阳气开泄的时候,继续再受外邪触动而发作,但也有不因外邪的触动而自动发作的,这种伏气温病,病势较重,变化多,但是这种病例比外感温病少见。
湿温病总以脾胃为中心。由于脾胃功能失常,运化不健,湿从内生,如内湿与外邪合而为病,其病机又因人体中气的强弱而变化不同。一般说来,中气实者,病多在胃,而为热重于湿;中气虚者,病多在脾,而为湿重于热。但无论其湿热孰轻孰重,蕴蒸日久,亦必化热化燥而发展为热盛伤津,或为腑实燥结。如传入营血,则其症状与一般温病相同,但必须注意的是,湿为阴邪,如留恋过久,亦能伤人阳气,而表现“湿盛阳微”的证候,这是与其他温病的不同之处。
发病情况以地区而言,西北较东南为少,东南地土卑湿,雨水较多。发病季节夏秋之交居多,因为湿是长夏主气,或由白天苦于酷热,早晚未免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