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伤寒热病有自己的独到认识
张伯讷在对于热病的辨治过程中,思考热病与伤寒的关系,将热病与伤寒对立统一起来。伤寒与温病之争由来已久。伤寒言寒,以六经为纲,法在辛温,重于回阳;温病论热,以卫、气、营、血与三焦为辨,法在辛凉,重于救阴。二者各树一帜,自成体系,已成千古不易之论。但张伯讷认为,无论从我国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或是从伤寒与温病的具体内容、临床上的实际应用等方面来看,并非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极端。伤寒与温病实际上是“水火既济”,相得益彰。从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研究对象与论述的内容来分析,虽然有“伤寒”与“温病”之异,“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之别,但二者均同属于外感热病,在理论内容上也同属于阐释外感热病的辨证层次与治疗规律,这就构成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之间能够统一的基础。其次,从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过程来分析,仲景《伤寒论》著述在前,它所阐明的由表及里、由阳入阴、由实到虚等外感热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实质上即是后世发展成为温病学说的基础,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观点: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但温病学说形成以后,它所阐释的营血、心包、虚风内动等证候以及辛凉解表、清心开窍、育阴潜阳、凉肝熄风等治法,实质上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伤寒论》的不足,所以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因此,伤寒学说强调“寒”与温病学说强调“热”之间,以及“辛温”与“辛凉”、“回阳”与“救阴”之间,在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中是统一的。例如,伤寒的太阳病与温病的卫分证,虽然有表寒与表热的不同,在治法上也有辛温与辛凉的差异,但实质上均是阐释外感热病初起时表证的辨证施治;治表寒以辛温,治表热以辛凉,在临床上是不能偏废的两个侧面,而且在同一患者的病程中,时常可以出现表寒与表热的转化、辛温与辛凉结合应用的状况。所以说伤寒太阳病与温病卫分证之间是既对立而又统一的。又如伤寒的阳明病、少阳病,即是里热、里实与半表半里证,与温病的气分证相类似,均是说明外感热病热盛期的各类临床证候,尽管在某些辨证施治的细则方面有些差别,如过去有人说“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或是说“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等不同,但实质上在清泄里热等方面是统一的。伤寒的少阴病与温病的营血证,虽然有“亡阳”与“伤阴”之差别,治疗上也有“回阳”与“救阴”之不同,但实质上都是说明外感热病极期的危重证候,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侧面。在临床上对于外感热病极期危重患者的抢救,这两类证候与治疗方面,是统一的,均不能偏废。张伯讷认为这两大学派在临床实践中是应统一应用的。对每一个临床医生来说,二者都必须掌握,不能偏废。他从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过程来分析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认为伤寒六经之学是基础,温病卫气营血之论是发展,并统一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