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温
案1 陈某,女,7岁。
初诊 1975年9月22日。发热,微恶寒,有汗不解,头痛咳嗽,咽喉痛已5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浮细数。证属风温,病在卫分,治拟辛凉轻透,疏风泄热。
桑叶6g,菊花6g,薄荷3g,桔梗1.5g,建曲6g,马勃1.5g,射干1.5g,连翘6g,大腹皮6g,白蒺藜6g,生甘草1.5g,3剂。
【按】 患儿禀赋不足,腠理失于致密,感受风温病毒,邪袭肺卫,卫气被郁,故发热,微恶寒;肺合皮毛,与卫气相通,卫气郁阻,则肺气失宣,故咳嗽;风热上炎,则见咽喉焮痛。吴鞠通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例采用桑菊饮化裁,颇为适宜,投药3剂而愈。
案2 魏某,男,19岁。
初诊 1976年4月。发热月余,始有形寒,继则发热,有汗不解,早轻暮重,口渴咳嗽,小溲黄赤,舌苔白腻,脉来弦滑而数。证属风温夹湿,治拟疏风透邪,泄热利湿,以防湿邪内传。
大豆卷12g,桑叶9g,前胡9g,桔梗3g,连翘6g,黄芩6g,佩兰9g,青蒿6g,建曲9g,3剂。
另甘露消毒丹12g。
二诊 热退未尽,口干乏力,舌脉如前。余热留恋,气阴已伤,宜清泄余热,扶养气阴。
原方去桑叶、青蒿,加焦山栀9g,生地黄12g,麦冬9g,生草3g,5剂。
三诊 身热已退尽,纳谷不馨,夜寐艰难,舌干少津,苔薄白,脉细弱。病后体弱,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以善其后。
南沙参12g,天、麦冬各12g,生地黄12g,金石斛9g,生甘草3g,焦谷、麦芽各9g,丹参9g,远志9g,建曲9g,7剂。
【按】 始有形寒,继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咳嗽,苔白腻,脉来弦滑而数。根据脉症分析,无疑病在肺卫,为何邪热月余不退?温为热邪,湿性黏腻,热邪与湿相搏,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湿热留恋不去,则早轻暮重,有汗不解。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张氏使用大豆卷、前胡等味,以疏邪透解,甘露消毒丹泄热利湿,最合病机。药后郁热逐渐疏散,湿邪得以外泄,然后稍加调整,增山栀子以清泄三焦余热,再以益气养阴法为病后调理,病愈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