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阶段(第九代至第十一代)

三、鼎盛阶段(第九代至第十一代)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是张氏世医流派发展过程中的鼎盛阶段,此时传承已达9世,张氏族中以医为业者明显增多,张麟祥的4个儿子皆从家传而以医行市,长子世臻字晓云、次子世涵字竹云、三子世煜字蔚云、四子世镳字骧云,俱传其业,又各有所长,享有盛名,如晓云精于诊治伤寒时证,蔚云则善于调理内伤,其中又尤以四子张骧云因取二位兄长之长更善治热病、杂病而名声最隆。

张世镳,字骧云,又字景和,晚年更号冰壶。生而颖异,读书过目成诵,性诚笃,年十三,父卒,不乐仕进,习岐黄术,以承袭家业。骧云得晓云、蔚云二兄悉心教诲,寝馈于《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朝夕钻研,不数载,出而问世,处方如老吏断狱,时下咸惊异之。学成后,张骧云初在其兄晓云诊所助诊。30岁时,自设诊所在四马路(今上海福州路)浙江路口的浙江里开业。其间经当时慈善团体的陈竹萍介绍,兼任难民所、普玉堂医生,为劳苦大众诊疗服务,使他深刻体会到贫病交迫的苦难。稍有医名时,家中又遭火灾,乃迁至泥城桥平桥里(今上海北京西路146号),居住并设诊所,医名日盛,其户外虽不挂行医招牌,也从不在报上登载广告,但上海市民尽识其门,终日门庭若市,一无暇日。张骧云中年因患热病,致病后听力减退,故人时称其“张聋”,诊病时,听患者述病症常辅以传声筒,而断证处方则不爽毫发。素以善治伤寒时证而著名于世,对于危重患者,善于采取果断措施,救人于垂危,故“就医其家者,日率盈百人,门外车塞于途,夏秋之间则尤不暇给”。张骧云遇事主礼让,但涉及外交不稍迁就,英日侨商公司建筑侵及张氏祖坟或沟或路,迭经抗议争回,无所屈挠。民国期间,因张氏祖坟被洋人哈同圈入其花园内,张骧云历尽多年与哈同交涉,最终使对方同意开路,让张氏后代自由出入,祭扫祖坟,大长国人志气,在上海百姓中传为佳话。

张氏第十代业医者达到7人,而且多有知名者,如张汝南(衡山)、张汝炳(星若)、张汝本(古农)等均在地方志中有所记载。如民国《上海县志》载:“张汝南,字衡山,叔世镳,既以医名于时,汝南能世其业,治疾有奇验,慷慨任侠,贫者踵门告贷,恒斥资不责偿,邑中目为善士。天性纯孝,母徐病剧,尝刲臂侍奉,病日以瘳。邑人奇其行,上陈当道,以孝子请旌。光绪二十年,得旨报可,学使龙湛霖,奖给‘采兰艺黍’额。卒,祀孝弟祠。”

第十一代是张氏家族习医业医人数比较多的一代,计有10人从医:晓云一脉有庆鸿(杏园)、庆昌、庆同(忍安),竹云一脉有庆培(益君)、庆涵(益甫),蔚云一脉有庆钊(蔚孙),骧云一脉有庆增(骧孙)、庆基(龙孙)。此外,张麟禧(裕生)一支的传人还有庆俊(志英)、庆森(志雄)。其中,张蔚孙、张益君、张骧孙、张龙孙、张志雄等均有名望。这一代人的特点一是受到中西医汇通的影响,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医学的一些知识;二是不少人被家族送进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培养,如张志英、张志雄等。

第十代、第十一代,张氏家族行医者共计近20人之多,在上海老城区、城外乃至租界,均有张氏医家开设的诊所,上午门诊,下午出诊,从而形成一个辐射圈,影响日彰。这在其他医家流派是少见的,故民国时期,张氏医家流派声誉之高,影响之广,屈指可数。

自清末到民国期间,张氏传人通过反复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热病的经验,疗效逐步提高,优良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在民众中的声望亦进一步提升。临床对插肋伤寒、斑疹伤寒、湿温伤寒、夹阴伤寒以及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湿浊困阻的厚腻、灰腻、焦黑舌苔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至此,具有张氏辨证用药特色、行之有效的热病诊疗体系完全确立。此阶段名医辈出,以张骧云为代表的一代名医脱颖而出,在老上海赢得了较高声誉,“得了伤寒病,去找张聋”也从此时在民间流传,流派达到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