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虚损类疾病
案1 肾虚遗精
顾某,男,26岁,工人。
初诊 梦遗、滑精频作,已有半年余,曾服药百余剂无效。精神不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边尖有红刺,脉细数。证属肾虚不固,相火妄动,治拟壮水制火,固肾摄精。
生、熟地各12g,白芍6g,知母12g,川柏3g,黄芩6g,焦山栀3g,金樱子9g,桑螵蛸6g,浮小麦9g,焦白术9g,清炙草9g,大枣10枚,14剂。
二诊 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前方有效,再服14剂,药后病愈。
【按】 本例因遗滑经久,阴精内枯,阴伤及阳,下元虚惫,肾气不摄,精关不固而致病。曾用中药治疗百余剂未取得疗效,而服用上方仅20余剂即愈。可见治病必须药症相符,理虚之方必须运用恰当,才能取得疗效。
案2 脾虚肌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贺某,男,42岁,工人,1976年4月23日门诊。
初诊 面色萎黄,乏力腰酸,皮肤紫癜,齿龈渗血,便秘溲赤,不寐纳呆,血小板计数28×109/L,白细胞总数2.4×109/L,中性粒细胞36%,淋巴细胞63%,嗜酸性粒细胞2%,舌质淡,苔白腻,脉来濡细。证属脾虚不统,治拟益气摄血。
党参15g,鹿角霜9g,阿胶珠12g,女贞子15g,鸡血藤30g,丹参15g,穿山甲9g,龙葵30g,苎麻根30g,贯众12g,大枣10个,14剂。
二诊 药后胃纳增加,二便畅通,惟夜寐欠安,苔化,脉弦细,余症改善。原方有效,去女贞子,加黄芪9g。
三诊 投药28剂复查血象,血小板已上升至120×109/L,白细胞总数也已上升至4.8×109/L,中性粒细胞54%,淋巴细胞42%,单核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2%。皮肤紫癜已消失,齿龈未见出血,余症均有明显改善,药切病机,再进14剂巩固疗效。
【按】 本例属中医学“血证”范畴。因劳倦内伤影响脾胃,以致气血生化之源受损,生血、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渗于肌肤;累及肝、肾,则阴虚火旺,扰乱营血,离经妄行。离经之血,瘀阻体内,障碍血行,使血不归经,加重病情。故治以党参、黄芪、大枣益气健脾,女贞子滋肝肾之阴,鹿角霜血肉有情以温肾,阿胶珠、鸡血藤养血,丹参、穿山甲、鸡血藤活血祛瘀,龙葵、贯众、苎麻根清热降火,诸药配伍共凑益气健脾,滋肝补肾,养血散瘀,清热降火之功。服药30余剂而愈。
案3 气虚发热(低热)
苏某,女,36岁,工人,1975年11月10日门诊。
初诊 形寒肢冷,得温则舒,头痛时作时止,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胃口差,不知味,五心烦热,午后发热(37.5~38℃),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左细弱,右虚大。此乃劳倦内伤,内伤发热,为不足,不足当补,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9g,黄芪9g,白术9g,全当归15g,银柴胡6g,炙升麻3g,生地黄15g,陈皮3g,青蒿梗3g,炙甘草3g,大枣10个,7剂。
二诊 药后身热虽退,但未彻,关节酸痛,仍有形寒头痛,苔脉余症同前。
守原意,上方去银柴胡,加炒黄芩3g,建曲9g,续服7剂。
三诊 午后发热已消失,头昏乏力,失眠易怒,口干纳差,舌尖红,苔薄,脉细数。元气渐复,阴津仍亏,虚阳易动,治拟滋阴潜阳,养心安神。
太子参9g,南沙参9g,石斛9g,生地黄9g,玄参9g,麦冬6g,枸杞子9g,枣仁9g,珍珠母30g,青蒿6g,大枣10个,续服14剂。
服药20余剂,症状逐渐消失。
【按】 本例持续低热2个多月,西医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曾用西药治疗无明显改善。烦劳过度,内伤七情,久劳成疾,阳虚致损。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营养脏腑;三损损于脾,饮食不知味。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是有区别的,根据李东垣外感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而辨别:外感发热人迎脉大,内伤发热气口脉大;外感恶寒虽近烈火而不除,内伤恶寒得温暖即解;外感鼻气不利,内伤口不知味;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内伤手心热;外感发热为有余,有余当泻,内伤发热为不足,不足当补。所以本例以补为主治本,以清为辅治标。补益脾胃,恢复元气。甘温除热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慢性低热病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