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云医案
案1 李某,女,36岁。
初诊 2018年3月7日。
主诉:反复反酸、反食2年余。
现病史:2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反酸、反食,进食后明显,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C级),慢性浅表性胃炎”,曾多家医院进行西医治疗,给予口服制酸剂、促胃动力剂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停药即复发。刻下症见食后反酸,反食,嗳气时作,不能平卧,否则吐酸不止,纳呆,大便不实,夜寐差,舌质暗红,舌下静脉轻度瘀紫,苔薄白腻,脉细。
中医诊断:吐酸病(脾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中降逆。
处方:和中方加减。枇杷叶9g(包),桔梗1g,炒白术9g,丹参30g,14剂。
二诊 2018年3月21日。服药后反食渐消,食后反酸亦减,仍嗳气时作,夜间常能平卧,二便调,纳寐可,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守上方去炒白术,加山药9g,制半夏9g,14剂。
三诊 2018年4月4日。服药后反食、嗳气明显改善,过食甜、油食后反酸较多,可平躺睡眠,寐欠佳,二便调,纳可,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守原方去炒白术,加山药9g,制半夏9g,石菖蒲9g,14剂。
随访:患者诸症平,守方续服中药,病情稳定。3个月后复查胃镜仅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后继续跟踪随访,患者停药后,未再复发。
【按】 反流性食管炎总以“气机失调”为要,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肺胃不降。临证选用降气之枇杷叶,少佐有升提作用的桔梗,作为调节气机的主要药对,枇杷叶功善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桔梗升提肺气,载诸药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俾清气概得上升,则浊气自可下降。二药升降并举,以降为主,一升一降,寓升于降中,以平调气机,加入白术、山药等药物健脾益气。全方选用调气、健脾、散瘀之品,未见一味制酸药物,可谓方小药精而力专。
案2 马某,女,68岁。
初诊 2018年2月20日。
主诉:反复泄泻1年。
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反复泄泻,日行2~3次,质稀,便前时有腹痛,便时伴头晕,易疲劳,无黏液脓血便,未行正规治疗,自行口服黄连素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见泄泻,日行2~3次,质稀,便前时有腹痛,大便时伴头晕,易疲劳,精神欠佳,余尚可,舌红,苔薄,脉弦细。
中医诊断:泄泻(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健脾。
处方: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9g,淮山药30g,白芍9g,陈皮9g,防风9g,莲子27g,葛根18g,羌活9g,14剂。
二诊 2018年3月6日。服药后泄泻明显改善,便仍不成形,便前无腹痛,舌质偏红,苔薄,脉细。
守上方继服14剂巩固。
三诊 2018年3月20日。服药后泄泻明显改善,诸症平,舌质偏红,苔薄,脉细。
守上方继服14剂巩固。
【按】 慢性泄泻于临床屡见不鲜,乃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肠腑功能失职。故欲治其泻,必责之于脾。然治脾必先升发其阳气,欲使阳气升发,除升阳外,还需化湿。“肝为传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脾胃之病宜当兼顾治肝。故本方以痛泻要方化裁,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方中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善治脾虚湿困之泄泻,合山药、莲子、陈皮益胃健脾化湿,湿化则阳气升发;羌活、防风味薄主升,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辛散肝郁,香舒脾气,有鼓动中焦,升发清阳之效;再加葛根升阳止泻,加强升阳之力;白芍酸敛肝气,并节制防、羌、葛之辛散。全方共奏升阳止泻,抑木补土之效。
案3 张某,女,42岁。
初诊 2018年3月27日。
主诉:反复餐前上腹疼痛1年余。
现病史:1年来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餐前明显,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曾多家医院进行西医治疗,给予口服制酸剂、促胃动力剂后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刻下症见餐前上腹痛,食后偶可缓解,喜按,嗳气、腹胀时作,呕吐清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欠佳,大便偏稀,夜寐欠安,舌质偏暗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淮山药30g,炒白芍9g,炙甘草3g,凤凰衣6g,木蝴蝶6g,丹参9g,14剂。
嘱患者劳逸结合,饮食节制,忌过饱过饥,生活起居有规律。
二诊 2018年4月10日。服药后餐前上腹痛明显改善,仍有乏力,无腹胀嗳气,大便软,纳尚可,寐可,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守上方加太子参6g,14剂。
三诊 2018年4月24日。服药后诸症平,纳寐可,大便实,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守原方改太子参为9g,14剂。
随访:患者诸症平,守方续服中药,病情稳定。3月后复查胃镜仅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后继续跟踪随访,患者停药后,未再复发。
【按】 本病患者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等因素,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脾气不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化而为痈;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精气不荣或木虚土乘,气机不通而致胃痛。故本案虚是本,在脾。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常用甘味之药调补。药如山药、太子参、党参、炙甘草等,使脾胃得到充养,人之气血可旺;加入芍药,与甘草组合即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凤凰衣、木蝴蝶护胃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共奏健脾和胃止痛之效。
案4 曹某,女,50岁。
初诊 2018年3月20日。
主诉:反复咳嗽1年余。
现病史:1年来患者反复咳嗽,时有黏痰,咳痰不畅,咽痒,无胸痛胸闷,无咯血,无发热恶寒,无呼吸困难。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刻下症见咳嗽有痰,痰黏,咳痰不畅,咽痒,纳寐可,二便调,苔厚,脉细。
中医诊断:咳嗽(痰热阻肺)。
治法:清肺化痰。
处方:桑叶15g,生米仁9g,南沙参15g,天花粉15g,僵蚕9g,蝉衣9g,14剂。
二诊 2018年4月3日。服药后咳嗽即止,少痰,口干,苔厚欠润,脉细。效不更方,续药巩固。
守上方加玉竹9,14剂。
三诊 2018年4月17日。服药后诸症平,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续药巩固。
守上方加玉竹9g,14剂。
【按】 患者苔厚,为痰湿之象;痰黏难咳,脉细,为津液不足之候。其咳嗽迁延,想有三点,湿邪黏滞,病邪留恋,此为一;咳嗽日久,郁而化热,此为二;反复咳嗽不愈,气道阴液耗损,此为三。方中桑叶味苦甘,性寒,苦寒可清肺热,甘寒可润肺燥;南沙参清养肺胃之阴,稍有化痰之力;天花粉甘寒,既清润,又排脓。故三药有清肺、润肺、祛痰之功。生米仁甘淡而凉,可健脾利湿,清热排脓,此如千金苇茎汤用米仁之意;又方中僵蚕死而不腐,轻浮而升,辛可行散祛风,咸可化痰软坚;蝉衣乃蝉之蜕壳,质轻而浮,清轻升散,可疏散风热,熄风止痒;故同用可治疏风止痒,亦有化痰之力,故用于咳嗽咽痒之症尤宜。二诊时咳嗽即止,效不更方,原方再加玉竹一味,助滋阴润燥之力,此品素有滋阴不恋邪之美誉,用于此处甚可。
案5 张某,女,30岁。
初诊 2018年2月24日。
主诉:面部发疹3年余。
现病史:患者面部持续发疹、溃烂3年余,经期前发疹增多,经期后稍有减轻,但持续有发,且发痒。另患者面色少华,自觉乏力,容易心烦,有劳累后左腹痛的症状。刻下症见面部发疹溃烂持续有发,且发痒,经期前发疹增多,经期后稍有减轻,面色少华,自觉乏力,容易心烦,有劳累后左腹痛,二便调,纳寐可,舌质偏暗,质尖红,苔厚根前腻,脉细带弦。
中医诊断:面疮(肝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
处方: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8g,浮萍9g,柴胡6g,白芍9g,炙甘草3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9g,炒山栀9g,乌梢蛇9g,14剂。
二诊 2018年3月10日。患者服药后面部发疹减少,心情舒缓,自觉大便不畅,舌质红,苔厚根前腻,脉细弦。
守上方加地骨皮9g,蝉衣6g,生地黄增为27g,14剂。
三诊 2018年3月24日。患者服药后面部发疹明显减少,大便正常,情绪良好,近期有鼻塞流鼻涕症状,舌质红,苔厚根前腻,脉细弦。
守原方加地骨皮9g,蝉衣6g,羌活6g,乌梅6g,14剂。
四诊 2018年4月7日。患者服药后面部发疹持续减少,鼻塞流涕症状减,苔厚根前腻,脉细。
守原方加地骨皮15g,桑白皮15g,蝉衣6g,乌梅6g,14剂。
五诊 2018年4月21日。患者服药后面部发疹明显好转,苔厚,脉细。
守原方加地骨皮15g,桑白皮15g,蝉衣6g,乌梅6g,浙贝母9g,14剂。
随访:患者发疹明显好转,无新发疹症状,规律就诊守方服药3个月后,诸症平,病情持续好转。之后继续调理数月后,无再发疹,面部逐见华色,身心愉悦,态度平和。
【按】 本证病机肝郁血虚,化火生热,烦躁易怒。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神疲食少,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与柴胡共用使肝气条达,保养肝血;以生地黄壮水滋阴,兼能凉血止血;临证中有肝郁化火,内热外盛者,加丹皮解郁热,炒栀子清内热,以泻火,此加味逍遥散之义。加川芎与白芍、当归、生地黄组方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及冲任虚损证,补血兼能活血调经。浮萍、蝉衣药性辛、寒,以透疹止痒;乌梢蛇治以祛风透疹,乌梅性酸以敛肺;病变过程中,已有热伤肺阴,故治宜甘寒清泄肺热,方中以桑白皮、地骨皮泻肺热,降肺气。
案6 张某,女,52岁。
初诊 2018年3月7日。
主诉:大便不畅,腹胀1年。
现病史:患者1年来大便不畅,伴有腹胀,便后腹胀稍可缓解,便稀,无腹痛,无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外院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大便2日一行,腹胀,排出不畅,粪质稀,情志不畅,纳寐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
中医诊断:便秘(肝胃不和,肝气郁结)。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处方:生白术30g,枳实9g,干姜3g,桂枝9g,厚朴9g,柴胡6g,生白芍9g,生甘草3g,香谷芽12g,14剂。
二诊 2018年3月21日。大便略有改善,多饮水则腹胀甚,口淡,苔薄,脉细。
守上方加白芥子9g,木蝴蝶6g,14剂。
三诊 2018年4月4日。大便稀而少畅间或,时或泛酸,苔薄,脉细。
守原方之意。生白术50g,枳实15g,肉桂9g,柴胡6g,生白芍9g,炙甘草3g,生黄芪15g,14剂。
四诊 2018年4月18日。大便尚可,大致成形,腹胀,苔薄,脉细。
上方加木蝴蝶10g,14剂。
随访:上方加减调理半年,患者腹胀缓解,大便畅通。
【按】 该患者的便秘与情志不畅有关,肝气疏泄不利,则影响脾的运化升清及胃的降浊功能。在中为脘腹胀满,在下则为便秘。故在处方时不仅取枳术丸之意健脾和胃,而且加入柴胡芍药甘草汤等侧重调肝解郁,又以干姜、桂枝等温中州扶阳气为辅改善中焦虚寒。方中重用生白术,其可补益中州,健脾运肠,脾气健则可使大肠传导有力,又可使水湿得运,濡润肠道。
案7 戴某,男,58岁。
初诊 2018年2月10日。
主诉:反复出汗6个月。
现病史:患者6个月来易出汗,动则加重,易疲劳。外院常规体检未发现特殊异常指标,自服补肾活血类中成药,效果不佳,之后未经医院正规治疗。刻下症见易出汗,易疲劳,夜寐不安,动则气促,舌质暗红,舌下络脉瘀,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汗证(中气不足)。
治法:补中益气。
处方:生黄芪27g,川石斛9g,怀牛膝9g,银花3g,远志9g,丹参27g,14剂。
二诊 2018年2月24日。气促已平,出汗已少,睡眠浅,舌色暗红,舌下络脉暗,苔薄,脉细。
守上方,14剂。
三诊 2018年3月10日。服药后诸症平,睡眠仍浅,舌色偏红,舌下络脉暗,苔薄,脉细。
守上方加石菖蒲4.5g,酸枣仁9g,磁石30g,14剂。
【按】 患者以易汗出乏力为主诉,兼有夜寐不安、动则气促之次症,辨证属中气不足,精血亏损,邪伏阴分,血行不畅之证。活血化瘀乃为标,益气行血方为本,脉道空虚,气血尽亏可知阴阳俱损,滋补非一日之功,故方选《验方新编》之四神煎,药虽仅5味,功专效宏。黄芪一药重用,味甘性温,为补气圣药,可固表止汗,重用黄芪,用来扶助正气以统领诸药直达病所,提振中气,祛邪外出;牛膝味苦酸,性平,益阴壮阳,引火归元,祛瘀止瘀,与黄芪组成一升一降;石斛味甘淡,性偏寒,养阴生津清热;远志味辛苦,微温,补益心肾,以杜绝邪气内传之路,预安未受邪之地;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之功颇佳,可除伏于气分之热,且可制约黄芪温热之性。总观诸药相伍,扶正之功甚强,祛邪之功亦具,补而不滞,清而不寒。二诊患者诸症皆缓,惟有睡眠尚浅,加之石菖蒲豁痰通窍,酸枣仁养肝安神,磁石重镇降阳,安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