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酸论治

三、从酸论治

因反流性食管病属于胃酸相关性疾病,大多患者有反酸的症状出现,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可明显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因此抑制胃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环节。《内经》有“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呕酸善饿”的论述,刘河间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高鼓峰《四明心法》指出“凡吞酸属肝木,曲木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则阳气不舒,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木气郁甚,至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拂郁之极,湿热蒸变,然总是木气所致”,以上诸说,较明确地指出了中医对“吐酸”症状的认识,对当今仍有一定意义。一般说吐酸而见心烦、咽干、口苦、苔黄等(属热证),宜清肝清火,左金丸当为主方,或加象贝、乌贼骨、煅瓦楞等,以抑酸和胃。朱丹溪指出“制酸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抑之及反佐之法也”,确为独到之见、经验之谈。

临床体会抑酸是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环节,如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可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对胃和食管黏膜的刺激和侵蚀,既可减少反流,又能间接地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中成药乌贝散(乌贼骨、象贝)、左金丸,药物白螺蛳壳、煅瓦楞等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有较强的抑酸作用。可按症状的轻重,选择单味或多味联合使用,其效较为确切,至于制酸的机制、作用于哪些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半夏清胃止呕,习为常用,此外香橼皮、枇杷叶、砂仁、紫丁香等药在临床以辨证的原则参与方中,可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