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抗美医案

第十三节 朱抗美医案

案1 张某,女,52岁。

初诊 2010年4月15日。

主诉:月经紊乱1年,伴烘热汗出。

病史摘要:患者1年前开始月经紊乱,现已半年未潮。近2个月来头身部发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情抑郁,虚烦难寐,心悸健忘。经妇科、内科诊治,疗效不显而就诊。刻见心率86次/分,血压130/8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根微腻,脉沉弱稍数。心电图检查报告提示正常心电图,生化检验报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阴阳失调。

治法:滋阴助阳。

处方:二仙汤加减治疗。仙茅10g,淫羊藿10g,当归10g,巴戟天10g,知母10g,黄柏10g,淡豆豉10g,山栀子10g,远志10g,酸枣仁10g,夜交藤30g,14剂。

二诊 2010年4月29日。自觉精神转好,烘热汗出减少,夜能入睡。效不更方,予二仙汤加减继服1个月。

随访: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 更年期综合征主要是因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天癸将竭,其病本在于肾阴虚,由于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肝水,致使肝阴亦虚,冲任隶属肝肾,肾水亏虚,心火亦亢,心肝火旺,故而引起阴阳紊乱失调,可见寒热虚实交杂错乱等诸多症状,变化难测。经断前调肝,经断后调肾。此案病患半年未潮,具有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心悸健忘等更年期明显的阴阳不调之症,故主要以调肾为主,治拟滋养肝肾,佐以温阳泻火以平调阴阳,选用二仙汤再加栀子豉汤清热除烦,远志、酸枣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助眠,疗效显著。

案2 陈某,女,36岁。

初诊 2012年4月11日。

主诉:形体日渐肥胖2年余。

病史摘要:患者2年来形体日渐肥胖,不明原因,伴神疲乏力,大便时溏,日2次,月经尚调。舌质暗红,苔干而偏黄,脉沉细。形体肥胖,体重105kg,身高168cm,三酰甘油1.94mmol/L,低密度脂蛋白4.28mmol/L,余生化指标正常范围。

中医诊断:肥胖病。西医诊断:单纯性肥胖。

辨证:脾虚痰湿,痰瘀互结。

治法:健脾利水,祛瘀生津。

方药:桑寄生10g,紫丹参15g,全当归10g,大生地15g,桃仁泥15g,怀牛膝10g,象贝9g,胆星9g,枳具子10g,生甘草3g,白茯苓10g,生白术10g,汉防己10g,14剂。

医嘱清淡饮食,增加运动量。

二诊 2012年4月25日。药后精神明显好转,2周体重减轻3.5kg,大便偏少而干,舌苔偏干,脉沉细。继拟前法。

4月11日方加大麦冬10g,决明子15g,丝瓜络6g,14剂。后以上方为主,服药60余剂。

随访:所苦悉除,体重共减5.5kg。

【按】 此案病患属青壮年,患者2年来不明原因日渐肥胖,且伴有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症,故可判定为脾虚不运,痰湿积聚体内,又见其舌质暗红,苔干偏黄,可知体内血瘀津少。故以四君子加减健脾益气补气,以治其本,佐南星、象贝等祛痰,汉防己利湿,乃搜坠经络脏腑之痰湿,紫丹参、桃仁泥、丝瓜络活血通络,当归、生地黄、麦冬养阴血,以决明子镇肝、宁神、通便。

案3 唐某,女,56岁。

初诊 2011年7月18日。

主诉:失眠3年余,加重1年。

病史摘要:失眠已有3年有余,寐浅多梦,近1年加重,目前用地西泮助眠,效果不佳。绝经已有3年余,小腹坠胀感,腰膝酸软,口中味淡,晨起咽中有痰,纳差,食入腹胀,大便日行1次,时有溏泄,余无不舒。舌暗红,苔腻,脉细偏数,尺沉。B超示有子宫小肌瘤多个,其他检查报告无异常。

中医诊断:不寐。西医诊断:失眠。

辨证:脾胃不和,胆郁痰扰。

治法:健脾和胃,化痰宁神。

处方:北秫米15g(包),竹沥半夏6g,川楝子10g,干竹茹6g,炒枳壳10g,生米仁15g,炙远志6g,九节菖蒲6g,怀牛膝10g,泽兰、泻各10g,7剂。

二诊 2011年7月25日。药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梦已不多,且胃口改善,腹胀减轻,舌暗,苔腻减轻。

上方加紫丹参15g以活血,继服14剂以善后。

随访:前后服药30余剂后,失眠显著改善,后失眠又犯,继服此方又奏效。

【按】 导致失眠的原因颇多,与情绪关系也较大,是目前临床上较难治疗的一种心身疾病。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阴阳不交通,正如《灵枢·大惑论》中所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本案病患失眠3年伴有口中味淡,晨起咽中有痰,纳差,食入腹胀,苔腻等症,可知是脾胃不和,痰湿内生,古语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加减以和胃宁神。方中以北秫米为君以和胃,竹沥半夏、竹茹、枳壳、川楝子为臣以理气化痰,生米仁、泽兰、泽泻、怀牛膝等为佐活血利水,炙远志、九节菖蒲为使以宁神,共奏和胃宁神之功。

案4 胡某,女,55岁。

初诊 2011年10月11日。

主诉:失眠1年余。

病史摘要:患者失眠已有1年余,入睡困难,夜寐欠酣,脚底冷,自觉是上热下寒,白日无精打采,伴咽喉干燥。已停经近1年,乏力,时有面部烘热感,汗出阵阵,汗后微有怕冷,大便先干后溏,胃饥不能食,舌质暗,舌苔白,脉沉。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他检查示各项指标均无异常。曾服过中药,效果不显,且苦寒类服后胃不舒,温热类服后口干咽燥。

中医诊断:不寐。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失眠。

辨证:下元亏虚,虚火上炎。

治法:引火归元。

处方:肉桂粉2g一包,共7包。每日晚睡前,用温水泡脚半小时,然后取1包肉桂粉,用酒调成黏糊状,入睡时用胶布敷于足心涌泉穴,第2日早上醒来后揭除,7日为1疗程。

【按】 此案患者面部烘热,咽干口燥,脚底又冷,一派上热下寒之证,乃是更年期下元亏虚,虚火上炎引起的上下阴阳的失调,导致失眠。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第一穴,在人体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等方面很重要。中药肉桂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用外治法即肉桂粉敷涌泉穴治疗虚火上炎,下元虚亏的绝经期不适,四两拨千斤,效果显著。

案5 许某,女,49岁。

初诊 2011年9月19日。

主诉:心悸胸闷1个月余。

病史摘要:患者已停经5年,近来心悸心慌,容易紧张,失眠,难入睡,腰酸乏力。曾服用激素3年,乳房钙化点,已手术摘除,慢性咽炎史,自觉咽中有痰,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纳可便调,舌暗红,苔根厚腻,脉弦偏数,时有结代。心电图示频发交界性早搏(12次/分,部分二联律)。

中医诊断:心悸。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辨证:气滞痰瘀。

治法: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紫丹参15g,甘松6g,粉葛根15g,煨木香6g,苦参6g,怀牛膝10g,炙远志6g,九节菖蒲6g,小川连6g,广郁金6g,丝瓜络6g,7剂。

二诊 2011年9月26日。自诉早搏少发,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后背有抽掣感,自行刮痧见瘀紫,舌暗,苔薄白腻,脉稍数。

上方加景天三七10g,14剂。

随访:前后服用40余剂,心悸心慌显著改善,睡眠改善,基本已无结代脉。

【按】 心悸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其病位主要在心。本案患者心悸心慌,容易紧张,自觉咽中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属气滞,故用甘松、木香、郁金宽胸理气,又见舌暗红,苔根厚腻,说明有痰瘀,故用紫丹参、牛膝、远志、石菖蒲、丝瓜络等化痰活血通络。葛根、苦参、甘松三味药,是朱抗美治疗心悸的常用药。“二仙加葛参甘汤”就是朱氏所创制的专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伴心律失常的方子,临床上收到很好的效果。葛根,味辛甘,性凉,归肺、胃经。据古代典籍记载,葛根可疗“诸痹”“解肌”“开腠理”,葛根汤用治经输不利之项背强证,是葛根缓解痉挛功能的经典案例,此功能可使在里之血脉通,心神得养,则心悸可止。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苦参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行气止痛,开郁醒脾,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主要取其宽胸理气之效。葛根、苦参、甘松三味药,寒温并用,可共奏宽胸解痉止悸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