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肠止泻药的应用

四、涩肠止泻药的应用

泄泻日久,体液耗损,正气受伐,及时运用收涩药物,能起到涩肠止泻之功。一般讲,收敛药不宜用之过早,而对“邪未尽时,可否用收敛药”众说不一。古代不少医家指出,早用固涩有敛邪之弊,从临床实践体会,新病确实不宜早用固涩,当以祛邪为先,早用固涩不利于邪之外达。但对慢性腹泻的治疗,因其病机往往虚实夹杂为多,就未必尽然,久泻毕竟要耗损气阴,适当参入收敛固涩药,能加强和加速止泻疗效,保存阴液和正气。临床体会,一是利用中药炮制的特色,以炒炭存性,既可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又可增强其收敛固涩止泻作用,是收敛而不碍邪的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如选用防风炭、黄芩炭、炮姜炭、荷叶炭、焦山楂炭等;二是选用固涩药,如赤石脂、诃子、石榴皮、乌梅、罂粟壳等,涩肠止泻疗效更为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诃子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赤石脂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内服可吸附肠道内的有毒物质,并可保护大肠的黏膜,使炎症得以缓解。因此,这些药物的止泻效果,是祛邪与收涩双重作用的结果,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无疑是可取的。此外,乌梅酸收涩肠配黄连之苦泄,虽收敛而无兜涩留邪之弊,罂粟壳的收敛涩肠止泻作用更为显著,见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