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五勤”,广育人,医德医术双馨

四、倡“五勤”,广育人,医德医术双馨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张镜人诊病之余,手不释卷,学习之勤,老而弥笃,理论所得,必证之于实践。总结张镜人的治学经验,可归纳为“五勤”:一曰勤学,学无止境,不学则知识无以积累,亦无以更新,提倡向书学、向人学,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师”,遇到疑难病证,往往虚心向前辈及同道请教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学,然后知不足”;二曰勤读,勤学是治学的根本要求,而勤读则是手段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对重点的书籍,需要精读,有的篇章必须反复读,背诵如流,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在临床上受到启迪并有所创新;三曰勤问,解疑除惑最好的办法是发问,要善学又善问,20世纪50年代张镜人为程门雪整理校订《伤寒论歌诀》,即利用这一机缘,执弟子礼,就《伤寒论》的有关问题虚心讨教,程门雪娓娓不倦“疑义相与析”,胜读十年书,裨益殊匪浅显,如坐春风;四曰勤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读到的文献资料,问到的见解经验,及时做好笔记、文摘,或写成总结、论文,扎下坚实的学术根基,锻炼酣畅的写作能力;五曰勤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和用的关系,学以致用,是张镜人的一贯主张,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在一定的理论认识指导下,在长期的反复实践中探索其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创立了“调气活血法”,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张镜人在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非常关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逾80岁高龄还担任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的指导导师,诲人不倦。常教导晚辈“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他每一次教学门诊,从病例选择、辨证论治到处方用药都认真准备,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科室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温习典籍,畅谈读书心得,释疑解难,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在无形中提高了中青年医师的学术水平。他曾长期主抓上海中医工作,负责全市的中医带徒工作,同时又曾长期兼任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专等教职,参与培养了成批的中医人才。即使在浩劫的十年,在下放时还自编教材,带教农民和工人医生。作为全国和上海市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亲自带教了多名学生。在海外,张镜人亦有不少门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都会向他请教,而他都每问必答,每求必应。“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张镜人众多的学生大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专家,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传播中医文化,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辛勤工作着……每当提及这些门人,张镜人都如数家珍。

正是由于张镜人的突出业绩,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为终身教授,同年获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5年荣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1996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奖状。2004年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对张镜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整理。2009年获得国家首届“国医大师”殊荣。香港《文汇报》早于1992年即专题对张镜人进行了介绍,并冠以“沪上中医第一人,堪称上海现代中医业奠基人”,可谓对一代中医名师真实、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