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并普及“七通养生法”以治未病

七、提出并普及“七通养生法”以治未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是一种生命现象,它是广义的,还包括很多异常的感觉,如痒、麻、酸胀不适等,这些都跟痛有关。痒可以发展到痛,麻可以变成痛,痛也可以转变成麻。《尔雅·释宫》曰:“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通”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人体以“通”为补,故朱抗美提出并普及“七通养生法”,使更多人懂得如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第一,通汗孔。汗孔,中医学又叫玄府、鬼门,是人体内外交流的最大窗口,是调节体内温度及水分的重要通路。天气热的时候,“大汗淋漓”“汗流如注”,通过出汗,可散发热,到冷的地方,感觉“汗毛凛凛”“毛骨悚然”“毫毛都竖起来了”,这也是人体主动把第一道“防线”关闭了,让热量不能散发出去。中医学对出汗的研究很深,比如感冒,要分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或者体虚感冒,这时候,出汗与否、出汗的情况,都是很重要的辨别指标,更是治疗效果的辨别指标。风寒感冒,表现为怕冷、不出汗、头痛等,可以煮一杯姜汤,趁热喝下,盖薄被,至全身微微汗出,风寒之邪就通过出汗发散出来了,感冒霍然而愈。风热感冒,本身因为有热,就会出些热汗,这时可以用些凉性又发散的药品,如桑叶、薄荷等,煮汤喝下,发散的同时清热,感冒也很快会好。至于体虚感冒,除了经常发作外,还有汗多、乏力等,这时不能发汗,反而要补气收敛,汗也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不能过多消耗,用黄芪、防风等中药,可有立竿之效。

第二,通大便。中医学认为,大便宿于大肠,是人体吸收饮食精微后排出的糟粕,应该每日至少1次,成形,排出时无任何不适。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如有热,就会导致大便不通。大肠为六腑之一,“腑”仅是传送的器官,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一旦积滞不通,就会成“毒”,影响身体健康。很多人对大便不通很在意,但用的方法不对,有的人天天自行吃泻药,如番泻叶、芦荟、大黄制剂等。其实,中医通大便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增液行舟法、养阴润肠法等。而有的人长期便秘,是因为脾胃运化之力不足,肠蠕动不够,可以吃些促进脾胃运动的如黄芪、党参补气类药和陈皮、枳壳等理气类药,更好的办法是用按摩或针灸来促进肠蠕动,如按足三里穴、外关穴、支沟穴。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有的儿童患肺炎、感冒等,发高烧、大便不通、咽喉有痰,可以用通大便的方法,大便一下,热度立退,脉静身凉,痰也少了,这就是中医学的奥妙之处。还有如妇科的盆腔炎、内科的肾病,都可以用中药灌肠的方法,促进大肠蠕动,让热毒、瘀毒从大肠而出,这样的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三,通小便。中医学认为,尿是由小肠主管的,饮入于胃的水谷精微,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其中的精华部分上输到脾,脾主运化,生成气血,营养全身,所谓“脾为气血生化之母”,而一部分水液则上归于肺,由肺来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这个系统从进口到出口的过程,全赖肾的气化蒸腾作用,故谓“肾为水脏”“肾主水”“肾主气化”。很多与排尿有关的疾病,往往从肾治疗。发热患者,通常鼓励多喝水,多排尿,把热毒从尿中排出。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如果心火旺,小便自然又黄又少,甚至出血,还有尿道灼热、刺痛感等,以用竹叶、灯心草、莲子心、黄连等苦寒泻火的药把火从尿中利出去。如脾虚,浑身浮肿,宜通利小便,用茯苓、白术、猪苓、车前子等利尿兼健脾的中药,赤豆、米仁、玉米须等食物也可。如肾虚,气化不利,尿少不通,可以用温肾阳、滋肾阴的药,如肉桂、附子、黄柏、知母、龟板、鳖甲、菟丝子、肉苁蓉等,有很多食物利尿效果也很理想,如冬瓜、丝瓜、苦瓜、河鲫鱼、黑鱼、山药、海参等。中医学认为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如果小便不清,说明清浊未分,可以从全身症状、脉象分析,或用补肾法,或用利湿法来治疗。

第四,通月经。月经,是女性在生育周期中每月发生1次的周期性阴道排血。中医学认为任脉通就有月经,生育期妇女,每月的月经通,是健康的标志。通而不畅,则有痛经、瘀块等。不通,称为闭经,会导致面色晦暗生斑、不孕、肥胖等,后患无穷。通月经有很多方法,二七之女性,如果未有行经,多是肾气不足,肾精不填,天癸未充,可以用补肾的方法。已有行经,又见不通,常有肝气郁结,肝气一滞,气不能推动血行,则血凝,可用疏肝活血法,如饮玫瑰茶,服用柴胡、川楝子等;也有气滞血瘀,可用活血通经法,如益母草、泽兰、全当归、蒲黄等药,红花也是通经的要药。有的女性月经期间涉冷履冰、穿着清凉、饮喝冰水、吹冷空调等,会导致寒凝血止,表现为少腹冷痛,手足冰冷,这时可以喝姜汤,或者用艾叶、桂枝煮汤泡脚,起到祛寒行经的作用。有的女性常爱吃火锅、烧烤,而致内热蕴结,郁久化火,煎熬成瘀,表现为面色黧黑,或痤疮频发,月经量少,可以用凉血化瘀之法,如大生地、丹参、赤芍等药化瘀凉血。也有的女性月经不能按时而下,是因气血亏虚,“库存”不足,无以下降,给予赤豆、红枣,甚则血肉有情之品,使精血生化有源。

第五,通血脉。养生的目的是健康长寿,而现代社会突然死亡者渐多渐年轻化,这种“猝死”,往往与血脉不通有关。血脉通,有三个关键的因素。一是心脏强壮,心脏是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主动力,就像机器的动力泵,心脏一刻不停地搏动,生命才有活力。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患,直接致使血脉不通、梗死、静止。二是脉管的弹性、活力,血在脉中运行,除了心脏的推动作用外,脉管也在有规律地搏动,“推波助澜”。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管的弹性会越来越减弱,管壁硬化,甚至脆化破裂。这时血的运行就有问题,或者运行欠畅,或者溢出脉外,造成种种“阻”“塞”的情况。三是血液的质量,血是运行于脉中的赤色液体,正常情况下血是清的,如果血变“稠”“浊”了,也就流不动了,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受寒,血管收缩,“血得寒则凝”,就变稠,就要用温通的方法助血脉通,如洗热水澡,泡温泉,用艾叶、桂枝熬汤泡脚等。如果太热,则煎熬津液,日久成瘀,要用凉血化瘀的药来疏通,如用生蒲黄、丹参、赤芍、生地黄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活血药常常配合理气药、破气药共用。平时保持适量运动,如长跑、游泳等,对通血脉很有帮助。

第六,通五官九窍。五官指目、舌、口、鼻、耳;目、鼻、耳各有两窍,口和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内经》中描述了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对应联系,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又说肾“开窍于耳”。根据中医学“脏藏于内,象形于外”的理论,与外界关联的每一窍,都与内脏有关联。肺开窍于鼻,如有风寒犯肺则鼻塞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闭塞流黄涕,肺气不足则有吸气累,痰热壅肺则有鼻翼煽动。脾开窍于口,脾气虚则口味淡,有湿热则口中作腻,甚则有苦味、甜味,有火则口泛苦、泛酸,肾虚则口中有咸味。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虚有耳鸣重听,肾阳虚则大便溏泄或有脱肛、小便不利,甚则水肿,或怕冷滑精、带下清稀、尿失禁等,肾阴虚则大便秘结、尿少遗精等。肝开窍于目,肝火旺则双目红,肝血虚则目干、涩、糊。另外,中医学认为,五官九窍会分泌液体,这些液体也与孔窍有对应,如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唾、肾在液为涎。

第七,通经络、穴位。经络,是中医学的特有结构。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贯通,流注气血,输送营养。人体有360多个穴位,都有名称,这些名称很有趣,有井、俞、丘、陵、沟、谷、渊、海等,最大的叫“泉”。可见人体经络就像河流,川流不息,永不止步,一停止不通,人就没有活力。人体有15条络,12条正经,8条奇经。正前面叫任脉,是阴脉,主血;背后脊柱正中的一条叫督脉,是阳脉,主气。一旦经络之间不通,体表就会有异常,如阿是穴,即指哪里经络不通,就有哪里的疼痛,针灸或推拿就按准这个地方,刺激到通畅,不通就会有所改善,起到治疗作用。通经络助养生有几个穴位很值得关注,如头顶的百会穴、足底的涌泉穴、膝下的足三里、脐下的关元穴、踝上的三阴交等。

以上是朱氏“七通养生法”的简要介绍,这七个“通”,其实是互相关联的。以人体的五脏为中心,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理念。《难经·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合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每一扇门都各司其职,开开合合,护卫人体的健康,我们养生要做到的,就是关爱每一扇门,让它按规律开合,不要提前让它老化、废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尽终天年,百岁乃去,必须做到“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