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习题
第8章 工程图设计
本章提要
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等过程中,各类技术人员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工程图则是进行交流的工具。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D设计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三维模型并不能将所有的设计信息表达清楚,有些信息例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仍然需要借助二维的工程图将其表达清楚。因此工程图是产品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设计人员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本章内容包括:
● 工程图概述
● 工程图参数预设置
● 图样管理
● 视图的创建与编辑
● 标注与符号
8.1 工程图概述
使用UG NX 7.0的制图环境可以创建三维模型的工程图,且图样与模型相关联。因此,图样能够反映模型在设计阶段中的更改,可以使图样与装配模型或单个零部件保持同步。其主要特点如下:
● 用户界面直观、易用、简洁,可以快速方便地创建图样。
● “在图纸上”工作的画图板模式。此方法类似于制图人员在画图板上绘图。应用此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 支持新的装配体系结构和并行工程。制图人员可以在设计人员对模型进行处理的同时制作图样。
● 可以快速地将视图放置到图纸上,系统会自动正交对齐视图。
● 具有创建与自动隐藏线和剖面线完全关联的横剖面视图的功能。
● 具有从图形窗口编辑大多数制图对象(如尺寸、符号等)的功能。用户可以创建制图对象,并立即对其进行修改。
● 图样视图的自动隐藏线渲染。
● 在制图过程中,系统的反馈信息可减少许多返工和编辑工作。
● 使用对图样进行更新的用户控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8.1.1 工程图的组成
说明:UG NX 7.0的表面粗糙度标注基于国标GB/T131-1993。
在学习本节前,请依次打开D:\ug7.1\work\ch08\ch08.01中的A4.prt和down_base_ok.prt文件(图8.1.1),UG NX 7.0的工程图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 视图:包括六个基本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和后视图)、放大图、各种剖视图、断面图、辅助视图等。在制作工程图时,根据实际零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视图组合,以便简单清楚地表达各个设计参数。
● 尺寸、公差、注释说明及表面粗糙度:包括形状尺寸、位置尺寸、形状公差、位置公差、注释说明、技术要求以及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 图框和标题栏等。
图8.1.1 工程图的组成
8.1.2 工程图环境中的下拉菜单与工具条
新建一个文件后,有三种方法进入工程图环境,分别介绍如下:
方法一:选择图8.1.2所示的下拉菜单命令。
方法二:在“应用模块”工具条中单击“制图”按钮,如图8.1.2所示。
方法三:利用组合键Ctrl+Shift+D。
图8.1.2 进入工程图环境的几种方法
进入工程图环境以后,下拉菜单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操作界面。下面对工程图环境中较为常用的下拉菜单和工具条进行介绍。
1.下拉菜单
(1)下拉菜单。该菜单主要用于在创建工程图之前对制图环境进行设置,如图8.1.3所示。
图8.1.3 “首选项”下拉菜单
(2)下拉菜单,如图8.1.4所示。
图8.1.4 “插入”下拉菜单
(3)下拉菜单,如图8.1.5所示。
图8.1.5 “编辑”下拉菜单
2.工具条
进入工程图环境以后,系统会自动增加许多与工程图操作有关的工具条。下面对工程图环境中较为常用的工具条分别进行介绍。
说明:
●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在弹出的“定制”对话框的
选项卡中进行设置,可以显示或隐藏相关的工具条。
● 工具条中没有显示的按钮,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将它们显示出来:单击右上角的按钮,在其下方弹出
按钮,将鼠标放到该按钮上,在弹出的“添加选项”中包含了所有供用户选择的按钮。
(1)“制图首选项”工具条,如图8.1.6所示。
图8.1.6所示的“制图首选项”工具条中各按钮的说明如下:
A1:视图首选项。 A2:注释首选项。
A3:剖切线首选项。 A4:视图标签首选项。
(2)“制图编辑”工具条,如图8.1.7所示。
图8.1.6 “制图首选项”工具条
图8.1.7 “制图编辑”工具条
图8.1.7所示的“制图编辑”工具条中各按钮的说明如下:
B1:编辑样式。 B2:编辑注释。
B3:编辑关联性。 B4:编辑文本。
B5:抑制制图对象。 B6:编辑坐标。
B7:零件明细表级别。 B8:编辑钣金。
B9:编辑剖切线。 B10:视图中剖切的组件。
B11:视图相关编辑。
(3)“表格”工具条,如图8.1.8所示。
图8.1.8 “表格”工具条
图8.1.8所示的“表格”工具条中各按钮的说明如下:
C1:表格注释。 C2:零件明细表。
C3:编辑表格。 C4:编辑文本。
C5:上方插入行。 C6:调整大小。
C7:选择单元格。 C8:导入属性。
C9:合并或取消合并单元格。 C10:将字体设置为粗体。
C11:将字体设置为斜体。 C12:分类排序。
C13:锁定/解锁行。 C14:附加/拆离行。
C15:恢复自动文本。 C16:转至单元格URL。
C17:更新零件明细表。 C18:自动零件标号。
C19:导出。 C20:另存为模板。
C21:逻辑管线布置图例。
(4)“制图切换开关”工具条,如图8.1.9所示。
图8.1.9 “制图切换开关”工具条
图8.1.9所示的“制图切换开关”工具条中各按钮的说明如下:
D1:标准。 D2:视图。
D3:可视化。 D4:实用工具。
D5:形状分析。 D6:可视化形状。
D7:知识融合。 D8:应用模块。
D9:曲线。 D10:编辑曲线。
D11:图纸布局。 D12:制图注释。
D13:显示中心线。 D14:表格与零件明细表。
D15:尺寸。 D16:制图首选项。
D17:制图编辑。
(5)“注释”工具条,如图8.1.10所示。
图8.1.10 “注释”工具条
图8.1.10所示的“注释”工具条中各按钮的说明如下:
E1:形位公差参数。 E2:特征参数。
E3:文本。 E4:表格标签。
E5:特征控制框。 E6:基准特征符号。
E7:标识符号。 E8:用户定义符号。
E9:定制符号。 E10:焊接符号。
E11:图像。 E12:剖面线。
8.1.3 部件导航器
在学习本节前,请先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1\down_base.prt。
在UG NX 7.0中,部件导航器(也可以称为图样导航器)如图8.1.11所示,可用于编辑、查询和删除图样(包括在当前部件中的成员视图),模型树包括零件的图纸页、成员视图、剖面线和表格。在工程图环境中,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编辑图样或者图样上的视图:
● 修改视图的显示样式。在模型树中双击某个视图,在系统弹出的“视图样式”对话框中进行编辑。
● 修改视图所在的图纸页。在模型树中选择视图,并拖至另一张图纸页。
● 打开某一图纸页。在模型树中双击该图纸页即可。
在部件导航器的模型树结构中,提供了图、图片和视图节点,下面针对不同对象分别进行介绍。
(1)在部件导航器中的节点上右击,系统弹出图8.1.12所示的快捷菜单(一)。
图8.1.11 部件导航器
图8.1.12 快捷菜单(一)
(2)在部件导航器中的节点上右击,系统弹出图8.1.13所示的快捷菜单(二)。
(3)在部件导航器中的节点上右击,系统弹出图8.1.14所示的快捷菜单(三)。
图8.1.13 快捷菜单(二)
图8.1.14 快捷菜单(三)
8.2 工程图参数预设置
UG NX 7.0的默认设置是国际通用的制图标准,其中很多选项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所以在创建工程图之前,一般先要对工程图参数进行预设置。通过工程图参数的预设置可以控制箭头的大小、线条的粗细、隐藏线的显示与否、标注的字体和大小等。用户可以通过预设置工程图的参数来改变制图环境,使所创建的工程图符合我国国标。
8.2.1 工程图参数设置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1所示的“制图首选项”对话框,该对话框的功能是:
● 设置视图和注释的版本。
● 设置成员视图的预览样式。
● 视图的更新和边界、显示抽取边缘的面及加载组件的设置。
● 保留注释的显示设置。
8.2.2 原点参数设置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2所示的“原点工具”对话框。
图8.2.1 “制图首选项”对话框
图8.2.2 “原点工具”对话框
图8.2.2所示的“原点工具”对话框中的各选项说明如下:
● (拖动):通过光标来指示屏幕上的位置,从而定义制图对象的原点。如果选择“关联”选项,可以激活“点构造器”选项,以便用户可以将注释与某个参考点相关联。
● (相对于视图):定义制图对象相对于图样成员视图的原点移动、复制或旋转视图时,注释也随着成员视图移动。只有独立的制图对象(如注释、符号等)可以与视图相关联。
● (水平文本对齐):该选项用于设置在水平方向与现有的某个基本制图对象对齐。此选项允许用户将源注释与目标注释上的某个文本定位位置相关联。打开时,让尺寸与选择的文本水平对齐。
● (竖直文本对齐):该选项用于设置在竖直方向与现有的某个基本制图对象的对齐。此选项允许用户将源注释与目标注释上的某个文本定位位置相关联。打开时,会让尺寸与选择的文本竖直对齐。
● (对齐箭头):该选项用来创建制图对象的箭头与现有制图对象的箭头对齐,来指定制图对象的原点。打开时,会让尺寸与选择的箭头对齐。
● (点构造器):通过“原点位置”下拉菜单来启用所有的点位置选项,以使注释与某个参考点相关联。打开时,可以选择控制点、端点、交点和中心点作为尺寸和符号的放置位置。
● (偏置字符):该选项可设置当前字符大小(高度)的倍数,使尺寸与对象偏移指定的字符数后对齐。
8.2.3 注释参数设置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3所示的“注释首选项”对话框。
图8.2.3 “注释首选项”对话框
图8.2.3所示的“注释首选项”对话框中各选项卡的功能说明如下:
● :用于设置箭头和直线格式、放置类型、公差和精度格式、尺寸文本角度和延伸线部分的尺寸关系等参数。
● :用于设置应用于指引线、箭头以及尺寸的延伸线和其他注释的相关参数。
● :用于设置应用于尺寸、文本和公差等文字的相关参数。
● :用于设置“标识”、“用户定义”、“中心线”和“形位公差”等符号的参数。
● :用于设置各种尺寸显示的参数。
● :用于设置直径和半径尺寸值显示的参数。
● :用于设置坐标集和折线的参数。
● :用于设置剖面线和区域填充的相关参数。
● :用于设置零件明细表的参数,以便为现有的零件明细表对象设置形式。
● :用于设置零件表区域的参数,表由一个个的行集合组成。
● :用于设置所选单元的各种参数。
● :用于设置注释对其方式。
● :用于设置单元适合方法的样式。
8.2.4 剖切线参数设置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4所示的“剖切线首选项”对话框。通过设置“剖切线首选项”对话框中的参数,既可以控制以后添加到图样中的剖切线显示,也可以修改现有的剖切线。
图8.2.4所示的“剖切线首选项”对话框中各选项的说明如下:
● :可以进行选择剖切线箭头的样式。
● 箭头显示:通过在、
和
文本框中输入值以控制箭头的大小。
● 箭头通过部分:通过在文本框中输入值以控制剖切线箭头线段和视图线框之间的距离。
● 短划线长度:用于在文本框中输入短划线长度。
● :用于控制剖切线符号显示。
● :用于控制剖切线的颜色。
● :用于选择剖切线的线型。
● :用于选择剖切线宽度。
8.2.5 视图参数设置
图8.2.4 “剖切线首选项”对话框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5所示的“视图首选项”对话框。通过对“视图首选项”对话框中参数的设置可以控制图样上的视图显示,包括隐藏线、剖视图背景线、轮廓线和光顺边等。这些设置只对当前文件和设置以后添加的视图有效,而对于在设置之前添加的视图则可通过编辑视图样式修改,因此在创建工程图之前,最好先进行预设置,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编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图8.2.5所示的“视图首选项”对话框中各选项卡的功能说明如下:
● :控制剖视图的剖面线。
● :用于设置图样成员视图中内、外螺纹的最小螺距。
● :用于设置基本视图的装配布置、小平面表示、剪切边界和注释的传递。
● :用于设置图样平面中形位公差的继承。
● :用于显示控制视图边界的颜色、线型和线宽。
● :用于设置视图的比例、角度、UV网格、视图标记和比例标记等细节选项。
● :用于设置视图中隐藏线的显示方法。其中的相关选项可以控制隐藏线的显示类别、显示线型和粗细等。
● :用于设置视图中的可见线的颜色、线型和粗细。
● :用于控制光顺边的显示,可以设置光顺边缘是否显示以及设置其颜色、线型和粗细。
● :用于显示假想的相交曲线。
● :用于修改可见和隐藏跟踪线的颜色、线型和深度,或修改可见跟踪线的缝隙大小。
● :用于对展开图的设置。
● :用于对渲染样式的设置。
8.2.6 标记参数设置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2.6所示的“视图标签首选项”对话框。利用该对话框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图8.2.5 “视图首选项”对话框
图8.2.6 “视图标签首选项”对话框
● 控制视图标签的显示,并查看图样上成员视图的视图比例标签。
● 控制视图标签的前缀名、字母、字母格式和字母比例因子的显示。
● 控制视图比例的文本位置、前缀名、前缀文本比例因子、数值格式和数值比例因子的显示。
● 使用“视图标签首选项”对话框设置添加到图样的后续视图的首选项,或者使用该对话框编辑现有视图标签的设置。
图8.2.6所示的“视图标签首选项”对话框中各选项卡的功能说明如下:
● :该选项卡用于设置除局部放大图和剖视图之外的其他视图标签的相关参数。
● :该选项卡用于设置局部放大图视图标签的相关参数。
● :该选项卡用于设置剖视图视图标签的相关参数。
8.3 图样管理
UG NX 7.0工程图环境中的图样管理包括工程图样的创建、打开、删除和编辑。下面主要对新建和编辑工程图进行简要介绍。
8.3.1 新建工程图
Step1.打开零件模型。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3\down_base.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片体”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图8.3.1所示的选项。
图8.3.1所示的“片体”对话框中的选项说明如下:
● 文本框:指定新图样的名称,可以在该文本框中输入图样名;图样名最多可以包含30个字符;默认的图样名是Sheet1。
● 下拉列表:用于选择图纸大小,系统提供了A4、A3、A2、A1和A0五种型号的图纸。
● :为添加到图样中的所有视图设定比例。
● 度量单位:指定或
为单位。
● 投影角度:指定第一象限角投影或第三象限角投影
;按照国标,应选择
和第一象限角投影
。
图8.3.1 “片体”对话框
Step3.单击按钮,完成图样的创建。
说明:在Step3中,单击按钮之前,每单击一次
按钮都会多新建一张图样。
8.3.2 编辑已存图样
新建一张图样;在部件导航器中选择图样并右击,在弹出的图8.3.2所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系统弹出图8.3.3所示的“工作表”对话框,利用该对话框可以编辑已存图样的参数。
图8.3.2 快捷菜单
图8.3.3 “工作表”对话框
8.4 视图的创建与编辑
视图是按照三维模型的投影关系生成的,主要用来表达部件模型的外部结构及形状。在UG NX 7.0中,视图分为基本视图、局部放大图、剖视图、半剖视图、旋转剖视图、其他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下面分别以具体的范例来说明各种视图的创建方法。
8.4.1 基本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所示的基本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零件模型。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base.prt,进入建模环境,零件模型如图8.4.2所示。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此时系统弹出图8.4.3所示的“片体”对话框,“片体”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如图8.4.3所示,单击
按钮,此时系统弹出图8.4.4所示的“基本视图”对话框。
图8.4.1 零件的基本视图
图8.4.2 零件模型
图8.4.3 “片体”对话框
图8.4.4 “基本视图”对话框
图8.4.4所示的“基本视图”对话框中的按钮说明如下:
● 区域:该区域用于加载部件、显示已加载部件和最近访问的部件。
● 区域:该区域主要用于定义视图在图形区的摆放位置,例如水平、垂直、鼠标在图形区的点击位置或系统的自动判断等。
● 区域:该区域用于定义视图的方向,例如TOP、FRONT和RIGHT等;单击该区域的“定向视图工具”按钮,系统弹出“定向视图工具”对话框,通过该对话框,可以创建自定义的视图方向。
● 区域:用于在添加视图之前,为基本视图指定一个特定的比例。UG NX 7.0默认的视图比例值等于图样比例。
● 区域:该区域主要用于完成视图样式的设置,单击该区域的
按钮,系统弹出“视图样式”对话框。
Step3.定义基本视图参数。在“基本视图”对话框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4.放置视图。在图形区中的合适位置(图8.4.5)依次单击以放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单击中键完成视图的放置。
图8.4.5 视图的放置
Step5.创建正等测视图。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8.4.6所示的“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基本视图”对话框。
(2)选择视图类型。在“基本视图”对话框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3)定义视图比例。在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4)放置视图。选择合适的放置位置并单击,单击中键完成视图的放置,结果如图8.4.5所示。
图8.4.6 “图纸”工具条
图8.4.6所示的“图纸”工具条中一些常用按钮的功能说明如下:
F1:单击该按钮,弹出“片体”对话框,用于新建图纸页。
F2:用于创建基本视图。
F3:单击该按钮,弹出“投影视图”对话框,用于创建投影视图。
F4:单击该按钮,弹出“局部放大图”对话框,用于创建局部放大图。
F5:单击该按钮,弹出“剖视图”工具条,用于创建剖视图。
F6:单击该按钮,弹出“剖视图”工具条,用于创建视半剖视图。
F7:单击该按钮,弹出“剖视图”工具条,用于创建旋转剖视图。
F8:单击该按钮,弹出“剖视图”工具条,用于创建阶梯剖视图。
F9:使用任何父视图中连接一系列指定点的剖切线来创建一个展开的剖视图。
F10:通过指定剖切线分段的位置和角度创建剖视图。
F11:通过指定切割方向和位置来创建剖视图。
F12:从任何父视图创建一个基于图示(3D)视图的剖视图。
F13:从任何父视图创建一个基于图示(3D)视图的半剖视图。
F14:添加一个空视图(以创建草图和视图相关的对象)到图纸页。
F15:更新指定视图中的隐藏线、轮廓线、视图边界等以反应对模型的更改。
F16:单击该按钮,弹出“局部剖”对话框,用于创建、编辑或删除局部剖视图。
F17:用于创建、修改和更新断开视图。
F18:将视图移动或复制到另一个图纸页上。
F19:使图纸页上的视图对齐。
F20:为图纸页上的视图定义一个新的视图边界类型。
F21:用于在建模显示与图样显示之间切换。
8.4.2 局部放大图
下面创建图8.4.7所示的局部放大图,操作过程如下:
图8.4.7 局部放大图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magnify_view.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图8.4.8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对话框。
Step3.选择边界类型。选择“局部放大图”对话框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4.绘制放大区域的边界,如图8.4.9所示。
Step5.指定放大图比例。在“局部放大图”对话框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输入3:1。
图8.4.8 “局部放大图”对话框
图8.4.8所示的“局部放大图”对话框的按钮说明如下:
● 区域:该区域用于定义绘制局部放大图边界的类型,包括:“圆形”、“按拐角绘制矩形”和“按中心和拐角绘制矩形”。
● 区域:该区域用于定义创建局部放大图的边界位置。
● 区域:该区域用于定义父视图边界上的标签类型,包括:“无”、“圆”、“注释”、“标签”、“内嵌的”和“边界”。
Step6.定义父视图上的标签。在对话框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7.放置视图。选择合适的位置(图8.4.9)并单击以放置放大图,然后单击按钮。
Step8.设置视图标签样式。双击放大图放大区域的边界,系统弹出“视图标签样式”对话框,设置图8.4.10所示的参数,完成设置后单击按钮。
8.4.3 全剖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1所示的全剖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section_cut.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剖视图”对话框。
图8.4.9 局部放大图的放置
图8.4.10 “视图标签样式”对话框
Step3.在系统的提示下,选择主视图作为创建全剖视图的父视图,如图8.4.12所示。
Step4.选择剖切位置。在系统的提示下,确认“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被按下,选取图8.4.12所示的圆,系统自动捕捉圆心位置。
Step5.放置剖视图。在系统的提示下,在图8.4.12所示的位置单击放置剖视图,然后单击中键,完成全剖视图的创建。
图8.4.11 全剖视图
图8.4.12 放置剖面视图
8.4.4 半剖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3所示的半剖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half-section_cut.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半剖视图”对话框。
Step3.选择俯视图作为创建半剖视图的父视图,如图8.4.13所示。
Step4.选择剖切位置。确认“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按钮被按下,选取图8.4.13所示的2指示的圆弧,在系统
的提示下,选取图8.4.13所示的3指示的圆弧,系统自动捕捉圆心位置。
Step5.放置半剖视图。移动鼠标到位置4单击,完成视图的放置。
8.4.5 旋转剖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4所示的旋转剖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revolved-section_cut.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旋转剖视图”对话框。
Step3.在系统的提示下,选择俯视图作为创建旋转剖视图的父视图,如图8.4.14所示。
Step4.选择剖切位置。在系统的提示下,单击选中“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选取图8.4.14所示的2指示的圆弧,然后在系统
的提示下,选取图8.4.14所示的3所指示的圆弧,再取消选中“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并选中
按钮,选取图8.4.14所示的4指示的圆弧的象限点。
Step5.放置剖视图。在系统的提示下,单击图8.4.14所示的位置5,完成视图的放置。
Step6.添加中心线。此例中孔的中心线不显示,要手动创建(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8.5.3小节中心线”的讲解)。
图8.4.13 半剖视图
图8.4.14 旋转剖视图
8.4.6 阶梯剖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5所示的阶梯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stepped-section_cut.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轴测图中的全剖/阶梯剖”对话框,如图8.4.16所示。
Step3.在系统的提示下,选择图形区中的视图作为阶梯剖的父视图。
Step4.定义剖切线。
(1)定义箭头方向矢量。在系统的提示下,在对话框的“剖视图方向”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单击对话框中的
按钮。
(2)定义剖切方向矢量。在系统的提示下,在对话框的“剖视图方向”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单击对话框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剖切线创建”对话框。
(3)定义剖切位置。在系统的提示下,选中“剖切线创建”对话框中的
单选项,然后在
后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依次选择图8.4.17所示的四个圆,单击“剖切线创建”对话框中的
按钮。
Step5.放置阶梯剖视图。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单击以放置阶梯剖视图。
Step6.单击“轴测图中的全剖/阶梯剖”对话框中的按钮,完成阶梯剖视图的创建。
图8.4.15 阶梯剖视图
图8.4.16 “轴测图中的全剖/阶梯剖”对话框
图8.4.17 选取的四个圆
8.4.7 局部剖视图
下面创建图8.4.18所示的局部剖视图,操作过程如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breakout-section.prt。
图8.4.18 局部剖视图
Step2.调整视图显示状态。
(1)在图形区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
(2)在图形区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将视图调整到线框状态。
Step3.绘制剖切区域。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弹出“艺术样条”对话框,选中
复选框,取消选中
复选框,绘制图8.4.19所示的样条曲线,单击对话框中的
按钮。
图8.4.19 插入艺术样条曲线
Step4.进入工程图环境。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此时系统弹出“片体”对话框,“片体”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如图8.4.20所示,单击
按钮,此时系统弹出“基本视图”对话框。
Step5.定义基本视图参数。在“基本视图”对话框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6.放置视图。在图形区中的合适位置(图8.4.21)依次单击以放置前视图和俯视图,单击中键完成视图的放置。
图8.4.20 “片体”对话框
图8.4.21 创建基本视图
Step7.设置视图显示。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视图首选项”对话框,在
选项卡中设置隐藏线为不可见,单击
按钮。
Step8.编辑视图的关联性。
(1)展开成员视图。选择前视图并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
(2)添加关联曲线。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视图关联编辑”对话框,单击“模型转换到视图”按钮
,选择图8.4.22所示的样条曲线,然后单击两次
按钮。
图8.4.22 选取曲线
(3)退出扩展模式。在图形区右击,从系统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
Step9.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局部剖”对话框。
Step10.创建局部剖视图。
(1)选择生成局部剖的视图。在系统的提示下,在图形区选取前视图,此时对话框变成如图8.4.23所示。
(2)定义基点。在系统的提示下,单击“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选取图8.4.24所示的基点。
(3)定义拉出的矢量方向。接受系统的默认方向。
(4)选择剖切线。单击“局部剖”对话框中的“选择曲线”按钮,在系统
的提示下,选择样条曲线作为剖切线,单击
按钮,再单击
按钮,完成局部剖视图的创建。
8.4.8 显示与更新视图
1.视图的显示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在“图纸布局”工具栏中单击
按钮),系统会在模型的三维图形和二维工程图之间进行切换。
2.视图的更新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在“图纸布局”工具栏中单击
按钮),可更新图形区中的视图。选择该命令后,系统弹出图8.4.25所示的“更新视图”对话框。
图8.4.23 “局部剖”对话框
图8.4.24 选取基点
图8.4.25 “更新视图”对话框
图8.4.25所示的“更新视图”对话框的按钮及选项说明如下:
● :列出当前存在于部件文件中所有图纸页面上的所有视图,当该复选项被选中时,部件文件中的所有视图都在该对话框中可见并可供选择。如果取消选中该复选项,则只能选择当前显示的图样上的视图。
● :用于选择工程图中的过期视图。单击
按钮之后,这些视图将进行更新。
● :用于选择工程图中的所有过期视图并自动更新。
8.4.9 对齐视图
UG NX 7.0提供了比较方便的视图对齐功能。将鼠标移至视图的视图边界上并按住左键,然后移动,系统会自动判断用户的意图,显示可能的对齐方式,当移动至适合的位置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但是如果这种方法不能满足要求的话,用户还可以利用命令来对齐视图。下面以图8.4.26所示的视图为例,来说明利用该命令来对齐视图的一般过程。
图8.4.26 对齐视图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level1.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4.27所示的“对齐视图”对话框。
Step3.定义对齐方式。在“对齐视图”对话框中单击“水平”按钮,选择水平对齐的方式。
Step4.定义静止点。选择下拉列表中的
选项,确认“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已被按下,选择图8.4.28所示的静止点。
图8.4.27 “对齐视图”对话框
图8.4.28 选择对齐要素
Step5.选择对齐的视图。选择图8.4.28所示的视图为对齐的视图。
Step6.单击鼠标中键,再单击按钮,完成视图的对齐。
图8.4.27所示的“对齐视图”对话框中的选项及按钮说明如下:
● (叠加):同时水平和垂直对齐视图,以便使它们重叠在一起。
● (水平的):将选定的视图水平对齐。
● (竖直的):将选定的视图垂直对齐。
● (垂直于直线):将选定视图与指定的参考线垂直对齐。
● (自动判断):自动判断两个视图可能的对齐方式。
● :用来设置视图的对齐位置。
☑ :通过选择一个静止点和一个需要对齐的视图来对齐视图。
☑ :通过选择选择两个视图的中心来对齐视图。
☑ :通过选择两个视图中的点来对齐视图。
8.4.10 编辑视图
1.编辑整个视图
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base.prt;在视图的边框上右击,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图8.4.29),系统弹出图8.4.30所示的“视图样式”对话框,使用该对话框可以改变视图的显示。“视图样式”对话框和“视图首选项”对话框基本一致,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图8.4.29 选择“样式”命令
图8.4.30 “视图样式”对话框
2.视图细节的编辑
(1)编辑剖切线。
下面以图8.4.31为例,来说明编辑剖切线的一般过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edit_section.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在“制图编辑”工具栏中单击“编辑剖切线”按钮
),系统弹出图8.4.32所示的“剖切线”对话框。
Step3.选择剖视图。单击对话框中的按钮,选取图8.4.31a所示的视图。选择要编辑的剖切线(图8.4.33),在对话框中选中
单选项。
图8.4.31 编辑剖切线
图8.4.32 “剖切线”对话框
Step4.选择要移动的段(图8.4.33所示的一段剖切线)。
Step5.选择放置位置,如图8.4.33所示。
图8.4.33 创建剖切线
说明:利用“剖切线”对话框不仅可以增加、删除和移动剖切线,还可重新定义铰链线、剖切矢量和箭头矢量等。
Step6.单击“剖切线”对话框中的按钮,再单击
按钮,此时视图并未立即更新。
Step7.更新视图。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弹出“更新视图”对话框,单击“选择所有过时视图”按钮
,选择全部视图,再单击
按钮,完成剖切线的编辑。
(2)定义剖面线。
在工程图环境中,用户可以选择现有剖面线或自定义的剖面线填充剖面。与产生剖视图的结果不同,填充剖面不会产生新的视图。下面以图8.4.34为例,来说明定义剖面线的一般操作过程。
图8.4.34 定义剖切阴影线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4\edit_section3.prt。
Step2.选择命令。在“注释”工具栏中单击“剖面线”按钮,弹出图8.4.39所示的“剖面线”对话框,在该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3.定义剖面线边界。依次选择图8.4.35所示的边界为剖面线边界。
Step4.设置剖面线。剖面线的设置如图8.4.36所示。
Step5.单击按钮,完成剖面线的定义。
图8.4.35所示的“剖面线”对话框的边界区域说明如下:
● 选项:若选择该选项,则在创建剖面线时是通过在图形上选取一个封闭的边界曲线来得到。
● 选项:若选择该选项,则在创建剖面线时,只需要在一个封闭的边界曲线内部点击一下,系统自动选取就此封闭边界作为创建剖面线边界。
图8.4.35 “剖面线”对话框
图8.4.36 选择边线要素
8.5 标注与符号
8.5.1 尺寸标注
尺寸标注是工程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节将介绍尺寸标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5.1所示的“尺寸”菜单,或者通过图8.5.2所示的“尺寸”工具条进行尺寸标注(工具条中没有的按钮可以定制)。在尺寸菜单或工具条中选择任一标注尺寸类型后,系统弹出尺寸标注的工具条,下面以图8.5.3所示的“水平尺寸”工具条为例进行说明。
图8.5.1 “尺寸”菜单
图8.5.2 “尺寸”工具条
图8.5.2所示的“尺寸”工具条的说明如下:
H1:允许用户使用系统功能创建尺寸,以便根据用户选取的对象以及光标位置智能地判断尺寸类型,其下拉列表中包括了下面的所有标注方式。
H2:允许用户使用系统功能创建尺寸,以便根据用户选取的对象以及光标位置智能地判断尺寸类型。
H3:在两个选定对象之间创建一个水平尺寸。
H4:创建一个定义两条非平行线之间的角度尺寸。
H5:在两个选定对象之间创建一个竖直尺寸。
H6:在两个选定对象之间创建一个平行尺寸。
H7:在一条直线或中心线与一个定义的点之间创建一个垂直尺寸。
H8:创建倒斜角尺寸。
H9:创建一个等于两个对象或点位置之间的线性距离的圆柱尺寸。
H10:创建孔特征的直径尺寸。
H11:标注圆或弧的直径的尺寸。
H12:创建半径尺寸,此半径尺寸使用一个从尺寸值到弧的短箭头。
H13:创建一个半径尺寸,此半径尺寸从弧的中心绘制一条延伸线。
H14:对极其大的半径圆弧创建一条折叠的指引线半径尺寸,其中心可以在绘图区之外。
H15:创建厚度尺寸,该尺寸测量两个圆弧或两个样条之间的距离。
H16:创建一个测量圆弧周长的圆弧长尺寸。
H17:允许用户创建一组水平尺寸,其中每个尺寸都与相邻尺寸共享其端点。
H18:允许用户创建一组竖直尺寸,其中每个尺寸都与相邻尺寸共享其端点。
H19:允许用户创建一组水平尺寸,其中每个尺寸都共享一条公共基准线。
H20:允许用户创建一组竖直尺寸,其中每个尺寸都共享一条公共基准线。
H21:允许用户创建一组水平尺寸,其中每个尺寸都与相邻尺寸共享其端点。
H22:包含允许用户创建坐标尺寸的选项。
图8.5.3所示的“水平尺寸”工具条的按钮及选项说明如下:
图8.5.3 “水平尺寸”工具条
● :单击该按钮,系统弹出“尺寸样式”对话框,用于设置尺寸显示和放置等参数。
● :用于设置尺寸精度。
● :用于设置尺寸公差。
● :单击该按钮,系统弹出“文本编辑器”对话框,用于添加注释文本。
● :用于重置所有设置,即恢复默认状态。
8.5.2 注释编辑器
制图环境中的形位公差和文本注释都是通过注释编辑器来标注的,因此,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注释编辑器的用法。
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注释”工具条中的
按钮),弹出图8.5.4所示的“注释”对话框(一)。
图8.5.4 “注释”对话框(一)
图8.5.4所示的“注释”对话框(一)的部分按钮及选项说明如下:
● 区域:该区域(“编辑文本”工具栏)用于编辑注释,其主要功能和Word等软件的功能相似。
● 区域:该区域包括“文本字体设置下拉列表
”、“文本大小设置下拉列表
”、“编辑文本按钮”和“多行文本输入区”。
● 区域:该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主要包括“制图”、“形位公差”、“分数”、“用户定义”和“关系”几个选项。
☑ 选项:使用图8.5.4所示的
选项可以将制图符号的控制字符输入到编辑窗口。
☑ 选项:图8.5.5所示的
选项可以将形位公差符号的控制字符输入到编辑窗口和检查形位公差符号的语法。形位公差窗格的上面有四个按钮,它们位于一排。这些按钮用于输入下列形位公差符号的控制字符:“开始单框”、“开始组合框”、“开始下一个框”和“竖直框间隔”。这些按钮的下面是各种公差特征符号按钮、材料条件按钮和其他形位公差符号按钮。
☑ 选项:图8.5.6所示的
选项分为上部文本和下部文本,通过更改分数类型,可以分别在上部文本和下部文本中插入不同的分数类型。
图8.5.5 “注释”对话框(二)
图8.5.6 “注释”对话框(三)
☑ 选项:图8.5.7所示为
选项。该选项的
下拉列表中提供了“显示部件”、“当前目录”和“实用工具目录”选项。单击“插入符号”按钮
后,在文本窗口中显示相应的符号代码,符号文本将显示在预览区域中。
☑ 选项:图8.5.8所示的
选项包括三种,
:插入控制字符,以在文本中显示表达式的值;
:插入控制字符,以显示对象的字符串属性值;
:插入控制字符,以在文本中显示部件属性值。
8.5.3 中心线
UG NX 7.0提供了很多的中心线,例如中心标记、螺栓圆、对称、2D中心线和3D中心线,从而可以对工程图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下面将介绍2D中心线的一般操作过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5\utilitysymbol.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在“中心线”工具条中单击
按钮),系统弹出“2D中心线”对话框,如图8.5.9所示。
Step3.定义中心线。依次选择图8.5.10所示的两条边线,在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此时中心线的两个端点上显示出两个箭头,分别拖动两个箭头,结果如图8.5.11所示。
图8.5.7 “注释”对话框(四)
图8.5.8 “注释”对话框(五)
图8.5.9 “2D中心线”对话框
图8.5.10 选取边
图8.5.11 创建中心线
Step4.单击“2D中心线”对话框中的按钮,完成中心线的创建。
8.5.4 表面粗糙度符号
UG NX 7.0安装后默认的设置中,表面粗糙度符号选项命令是没有被激活的,因此首先要激活表面粗糙度符号选项命令。在UG NX 7.0的安装目录“C:\ProgramFiles\UGS\NX7.0\UGII”中找到ugii_env_ug.dat文件,用记事本程序将其打开,将其中的环境变量UGII_SURFACE_FINISH的值改为ON,然后保存文件。再次启动UG NX 7.0后,表面粗糙度符号命令已激活。
注意:UG NX 7.0中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标注仍延用GB/T131-1995,现行标注已更新为GB/T131-2009。下面将介绍标注表面粗糙度的一般操作过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5\surfacefinishsymbol.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图8.5.12所示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
Step3.设置图8.5.12所示的表面粗糙度参数,然后单击按钮。
Step4.标注表面粗糙度符号。具体过程如图8.5.13所示。
Step5.标注其他表面粗糙度符号。完成后的效果如图8.5.14所示。
图8.5.12 “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
图8.5.13 表面粗糙度的创建步骤
图8.5.14 表面粗糙度标注
图8.5.12所示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中的按钮及选项说明如下:
● 符号图标:UG NX 7.0提供了九种类型的表面粗糙度符号。要创建表面粗糙度,首先要选择相应的类型,选择的符号类型将显示在“输入区域”中。
● :用于设置是否将表面粗糙度符号置于圆括号内,包括
、
、
和
四个选项,一般设置为无圆括号。
● :该选项允许从两种单位类型中进行选择:
或
。当改变
选项时,与a1和a2字段相邻的弹出菜单的内容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a1和a2文本字段中的值将变成用新选择单位表示的相应值。
● :该选项允许从八种ISO标准符号文本大小中选择。符号文本大小用毫米表示;符号文本增大,符号大小也随之增大。
● :清除“输入区域”中的所有参数,重新设置。
● :在延伸线上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
● :在边上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
● :在尺寸线上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
8.5.5 标识符号
标识符号是一种由规则图形和文本组成的符号,在创建工程图中也是必要的。下面以图8.5.15所示为例,来介绍创建标识符号的一般操作过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5\idsymbol\idsymbol.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标识符号”对话框,如图8.5.15所示。
Step3.设置标识符号的参数,如图8.5.15所示。
Step4.指定指引线。单击对话框中的按钮,选择图8.5.16所示的点为引线的放置点。
Step5.放置标识符号。选择图8.5.16所示的位置为标识符号的放置位置,单击按钮。
8.5.6 自定义符号
利用自定义符号命令可以创建用户所需的各种符号,且可将其加入到自定义符号库中。下面将介绍创建自定义符号的一般操作过程。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5\user-definedsymbol.prt。
Step2.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用户定义符号”对话框,如图8.5.17所示。
Step3.设置符号的参数,如图8.5.17所示。
Step4.放置符号。单击“用户定义符号”对话框中的按钮,选择图8.5.18所示的尺寸和放置位置。
Step5.单击按钮,结果如图8.5.19所示。
图8.5.15 “标识符号”对话框
图8.5.16 标识符号的创建
图8.5.17 “用户定义符号”对话框
图8.5.18 用户定义符号的创建
图8.5.19 创建完的用户定义符号
图8.5.17所示的“用户定义符号”对话框常用的按钮及选项说明如下:
● :该下拉列表用于从当前部件或指定目录中调用“用户定义符号”。
☑ :使用该项将显示当前部件文件中所使用的符号列表。
☑ :使用该项将显示当前目录的件。
☑ :使用该项可以从“实用工具目录”中的文件选择符号。
● :在该项中可以使用长度、高度或比例和宽高比来定义符号的大小。
● 符号方向:使用该项可以对图样上的独立符号进行定位。
☑ :用来定义与XC轴方向平行的矢量方向的角度。
☑ :用来定义与YC轴方向平行的矢量方向的角度。
☑ :用来定义与所选直线平行的矢量方向。
☑ :用来定义从一点到另外一点所形成的直线来定义矢量方向。
☑ ;用来在显示符号的位置输入一个角度。
● :用来将符号添加到制图对象中去。
● :用来指明符号在图样中的位置。
8.6 综合范例
通过对前面的学习,读者应该对UG NX 7.0的工程图环境有了总体的了解,在本节中将介绍创建down_base.prt零件模型工程图的完整过程。学习完本节后,读者将会对创建UG NX7.0工程图的具体过程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完成后的工程图如图8.6.1所示。
Task1.创建视图前的准备
Step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6\down_base.prt。
Step2.插入图纸页。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此时系统弹出图8.6.2所示的“片体”对话框,“片体”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如图8.6.2所示,单击
按钮。
Step3.调用图样。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弹出图8.6.3所示的“图样”对话框,单击
按钮,系统弹出图8.6.4所示的“调用图样”对话框,单击
按钮。
(2)选择图样。在弹出的“调用图样”对话框中选择A4.prt文件,单击按钮,接受系统默认的图样名,单击
按钮,系统弹出“点”对话框。
(3)放置图样。接受默认的坐标原点为目标原点,单击按钮,再单击
按钮,结束目标原点的选取。
图8.6.1 零件工程图
(4)在“图样”对话框中单击按钮,完成图样的调用。
图8.6.2 “片体”对话框
图8.6.3 “图样”对话框
图8.6.4 “调用图样”对话框
Task2.创建视图
Step1.设置视图显示。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制图首选项”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视图首选项”对话框,选择
选项卡设置隐藏线为不可见,单击
按钮。
Step2.添加基本视图。
(1)添加主视图。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基本视图”对话框。在“基本视图”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图形区的合适位置单击以放置主视图。
(2)添加俯视图。选择合适的位置单击以放置主视图,单击中键完成。
(3)添加正等测视图。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基本视图”对话框。在“基本视图”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并选择比例为
,在图形区合适位置单击以放置正等测视图,单击中键完成。
Step3.调整正等测视图比例。在图8.6.5所示的视图边界处双击,系统弹出“视图样式”对话框,选择选项卡,在
文本框中输入0.4,单击
按钮,结果如图8.6.6所示。
图8.6.5 双击视图边界
图8.6.6 创建完成的基本视图
Step4.添加全剖左视图。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剖视图”工具条。
(2)选择前视图作为创建全剖视图的父视图,如图8.6.7所示。
(3)选择剖切位置。确认“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按钮被按下,选取图8.6.8所示的圆弧。
(4)放置剖视图。在图8.6.9所示的位置单击放置剖视图,在“剖视图”工具条右上角单击按钮,完成全剖视图的创建。
Step5.添加局部放大图。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局部放大图”对话框。
图8.6.7 选择父视图
图8.6.8 选取剖切位置
(2)选择边界类型。选择“局部放大图”对话框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3)绘制放大图区域的轮廓线。绘制图8.6.10所示的放大视图的区域,绘制完成后,在图形区选择合适的位置单击放置放大图,在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4)设置视图样式。双击放大图的边框,系统弹出“视图样式”对话框。在选项卡的
文本框中输入比例值2.0,单击
选项卡,取消选中
复选框,单击
按钮。
(5)设置视图符号。双击放大图的标签(B),系统弹出“视图标签样式”对话框,该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如图8.6.12所示,结果如图8.6.11所示。
图8.6.9 放置剖面视图
图8.6.10 局部放大视图的放置步骤
图8.6.11 创建局部放大图
图8.6.12 “视图标签样式”对话框
Step6.添加半剖正等测视图。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图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半剖视图”工具条,选择俯视图作为创建半剖视图的父视图。
(2)选择剖切位置。单击“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按钮,依次选取图8.6.13所示的两条边线。
(3)在“半剖视图”工具条的“方位”下拉列表中选择选项,然后选择正等测视图,在“半剖视图”工具条右上角单击
按钮,如图8.6.14所示。
图8.6.13 选取剖切位置
图8.6.14 正等测半剖视图
Task3.标注尺寸
Step1.标注图8.6.15所示的竖直尺寸。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尺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竖直尺寸”工具条,单击“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
(2)依次选取图8.6.16所示的边线1和图8.6.17所示的边线2,单击图8.6.17所示的位置放置竖直尺寸。
图8.6.15 标注竖直尺寸
图8.6.16 选择边线1
图8.6.17 选择边线2及放置尺寸
Step2.标注图8.6.18所示的水平尺寸。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尺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水平尺寸”工具条,单击取消选中“捕捉方式”工具条中的
按钮。
(2)选取图8.6.19所示的边线1,然后选取图8.6.20所示的边线2,单击图8.6.20所示的位置放置竖直尺寸。
图8.6.18 标注水平尺寸
图8.6.19 水平尺寸标注
图8.6.20 水平尺寸标注
Step3.标注图8.6.21所示的半径尺寸。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尺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半径尺寸”工具条。
(2)选取图8.6.22所示的圆弧,单击图8.6.22所示的位置放置圆弧半径尺寸。
Step4.标注图8.6.23所示的孔径尺寸。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或单击“尺寸”工具条中的
按钮),系统弹出“圆柱尺寸”工具条。
(2)依次选取图8.6.24所示的边线1和图8.6.25所示的边线2,单击图8.6.25所示的位置放置孔径尺寸。
图8.6.21 半径尺寸标注
图8.6.22 半径尺寸标注
图8.6.23 标注孔径尺寸
Step5.参照Step1~Step4的方法标注其他尺寸,尺寸标注完成后效果如图8.6.26所示。
图8.6.24 选择边线1
图8.6.25 选择边线2及放置尺寸
图8.6.26 视图尺寸标注
Task4.表面粗糙度标注
Step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
Step2.选择表面粗糙度的样式。在“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中设置图8.6.27所示的参数,然后单击按钮。
Step3.放置表面粗糙度符号,如图8.6.28所示。
Step4.创建其他的表面粗糙度标注,结果如图8.6.29所示。
图8.6.27 “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话框
图8.6.28 表面粗糙度标注
图8.6.29 创建其他的表面粗糙度标注
Task5.标注形状位置公差
Step1.选择命令。单击“注释”工具栏中的按钮,系统弹出“基准特征符号”对话框。
Step2.创建基准。在区域的
文本框中输入D,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
选项,选择图8.6.30所示的位置放置边线。按住左键并将图框拖动到合适位置,单击左键确认。
Step3.更改样式。在图形区选取刚创建的基准并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此时系统弹出“注释样式”对话框,对该对话框的设置如图8.6.31所示,结果如图8.6.32所示,单击
按钮。
图8.6.30 基准的创建
图8.6.31 “注释样式”对话框
图8.6.32 创建的基准
Step4.编辑形位公差。单击“注释”工具条中的按钮,系统弹出图8.6.33所示的“注释”对话框。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
选项,依次单击
和
按钮,输入公差值0.01,然后单击
按钮,输入字母D。
Step5.放置形位公差。单击该对话框区域的
按钮,选取图8.6.34所示的位置为指引线的起始位置,按住鼠标左键拖动文本框到图纸合适位置,单击左键确认。
图8.6.33 “注释”对话框
Step6.更改样式。在图形区选取刚创建的形位公差并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此时系统弹出“注释样式”对话框,对该对话框的设置如图8.6.31所示,结果如图8.6.35所示。
图8.6.34 形位公差的标注
图8.6.35 标注完成的形位公差
Task6.创建注释
Step1.选择命令。单击“注释”工具条中的按钮,系统弹出“注释”对话框。在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
选项,在
区域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
Step2.添加技术要求。清空“文本”对话框中的内容,然后输入图8.6.36所示的文字内容。选择合适的位置单击以放置注释,然后单击中键完成操作,结果如图8.6.37所示。
Step3.参照前面的方法添加其他注释。
图8.6.36 “注释”对话框
图8.6.37 添加的注释
8.7 习题
1.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7\exercises 01.prt,然后创建该模型的工程图,如图8.7.1所示。
图8.7.1 练习1
2.打开文件D:\ug7.1\work\ch08\ch08.07\exercises 02.prt,然后创建该模型的工程图,如图8.7.2所示。
图8.7.2 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