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和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需求的增加,护理学的研究内容、范畴与任务在不断深人和扩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健康科学中独立的学科。
一、护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护理学的形成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文明、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了解护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促进护理学的完善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人类早期护理
(1)自我护理:原始社会中,人类居住在山林和洞定中,靠采集和渔猎生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发生疾病、创伤因不会救治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受生活的磨炼,人类观察和仿效动物的做法,如用舌头舔伤口,或用溪水冲洗防止伤口恶化。自从学会了用火,人类逐步认识到进食熟食可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还发现用烧热的石块置于患处可减少疼痛,即最原始而简单的热疗,形成了“自我保护式”的医疗照顾。
(2)家庭护理:为抵御险恶的生活环境,人们逐渐聚居,并按血缘关系组成以家族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妇女担负起哺育子女、照顾呵护家庭老弱病残的责任,护理活动逐渐由自我护理转为家庭护理。
(3)宗教护理:当人类早期对天灾、人祸或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常认为是有神灵主宰或魔鬼作祟,而求助巫师采用宗教迷信的方法驱除病痛。与此同时,有些人还应用一些草药和治疗手段治病,于是巫、医不分。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人摒弃了巫术,医巫逐渐分开,形成了融医、药、护为一体的原始医生。
公元初年,基督教兴起后,开始了教会对医护长达一千多年的影响。除在基督教“博爱”“牺牲”等思想影响下广建修道院外,还开展医病、济贫等慈善事业,并建立医院。一些献身于宗教事业的妇女参与护理工作,虽然她们多数人末受过专业训练,但服务热忱,有奉献精神,在当时受到人们高度尊敬。
2.中世纪护理
中世纪护理逐渐由“家庭式”转向“社会化与组织化的服务”,形成了具有宗教性、民俗性及军队性的护理社团。由于连年战乱,疫病蔓延,不少医院应运而建。但大多数医院受教会控制,护理工作多由修女担任,由于她们缺少护理知识,护理工作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顾。
3.文艺复兴时期护理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医学的迅猛发展。在此期间,为适应医疗的需要,许多公、私立医院纷纷成立,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加。但新招聘的护理人员多为谋生而来,他们缺乏专业训练和工作经验,文化教养低,服务态度差,使护理质量大大下降,护理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4.科学护理的诞生与南丁格尔的贡献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护理专业,被誉为护理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精通多国语言。她从小就立志从事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在随家人到世界各国旅游时,专注于参观、考察各地的孤儿院、医院和慈善组织等。1850年,她冲破封建意识的束缚和家庭的阻挠,毅然决定献身护理事业,前往德国凯撒斯威斯城参加护理训练班接受了为期3 个月的护理训练,从此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她毕生奉献于护理事业,终身未嫁,于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 岁。
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主要贡献如下:
(1)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开创了前线护理事业: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伤兵由于缺乏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照料,伤员死亡率高达50%,南丁格尔获悉后,致函英国陆军大臣,要求自愿率护士赴前线救护伤员。10月南丁格尔被任命为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护士团团长,率领38 名护士奔赴战地医院。南丁格尔不畏艰难,用无比的耐心与智慧顶住医院工作人员的抵制和非难,带领护士们清除积垢,改善医院的环境;调配伤员饮食增加营养;为士兵清洗伤口,消毒物品;建立了阅览室和游艺室,帮助士兵写家信,满足身心需要。夜静时,她手持油灯巡视病房,亲自安慰那些受重伤和垂危的士兵,她的积极服务精神赢得了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伤员的尊敬。士兵们称颂她为“提灯女神”或“克里米亚天使”。在南丁格尔及护士们夜以继日的精心护理下,半年后,英军士兵的死亡率降到2.2%,她们的成效和功绩,受到前线和英国国内的赞誉。1907年,英王授予她最高国民荣誉勋章,这是首次将该勋章授予女性。
(2)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克里米亚战争的护理实践使南丁格尔越发深信护理事业是科学事业,护士必需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1860年,她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使护理由学徒式的教导成为正式的学校教育,为现代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3)撰写著作指导护理工作:南丁格尔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论著。其中《影响英军健康、效率与医院管理问题摘要》的报告被认为是当时区院管理最有价值的文献。1858年至1859年,她又写出了代表作《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医院札记》阐述了她对医院管理、建设和护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护理札记》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著作,她在该书中精辟地指出了护理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理,时至今日对护理实践仍有其指导意义。
(4)为护理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奠定丁基础: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杰出贡献,在于她使护理走向科学专业的轨道,使护理从医护合一的状态中成功地分离出来,她提出的护理理念为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确立了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学科地位,推动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另外,南丁格尔创立丁一整套护理制度,提出护理要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她还支持地区家庭护理工作,派护士到济贫院去照顾被收容的穷苦人,首创了近代公共卫生和地区家庭护理。
南丁格尔一生致力于开创护理事业,功绩卓著,为了纪念她,1912年国际护士会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20年,国际红个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从护理界前辈王琇瑛在1983年第29 届首次荣获南丁格尔奖到2007年第41 届,我国已有48 位优秀护士相继获得此奖章。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正式开创护理专业以来,护理学科不断发展,护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护理学发展可分为3 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860年至上世纪40年代)
在现代护理发展的初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认为疾病是由于细菌或外伤所致的功能异常和损害,有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疾病,一切医疗行为都围绕着治疗疾病为目的,这一阶段护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和科学体系,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就成为该阶段指导和支配护理工作的基本宗旨。此阶段护理特点:①护理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从事护理的人需经过专业训练;②护士被看作是医生的助手,完成医嘱规定的护理技术操作;③忽视人的整体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层面提供病人健康需要;④护理教育类同医学教育,课程涵盖较少护理内容。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2.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科学中的系统论、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许多有影响的理论和学说相继提出和确立,为护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精神、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新的健康观,为护理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1955年,美国护理学者莉迪亚·海尔首次提出了“护理程序”这一概念,把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护理领域,使护理专业有了革命性的发展,60年代后,提出应重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即在疾病护理的同时开始注意人的整体护理。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强化了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护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开始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此期护理特点:强调护理是一个专业,护理人员是健康保健队伍的专业人员。护士与医生的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护理工作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护理学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及自身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模式。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卫生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过去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很好地控制,而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意外伤害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人类对生存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1977年WHO 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心和努力的方向。此期护理特点是:护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科学。护理工作的范畴扩展到所有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从个体到群体的护理。护理的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会和家庭。护士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健康恢复,而且更要关注所有人潜在的健康问题,护士将成为向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主要力量。护理工作将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祖国医学与护理实践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医、药、护不分,护理寓于医学之中。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三分治,七分养”“养”即为护理。从祖国医学发展史和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中,记载不少有关护理的理论和技术,许多内容对现代护理仍有指导意义。
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斧病勿食盐”“怒伤肝、喜伤心”等说明了疾病与饮食调节、精神因素的关系;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明了猪胆汁灌肠术、舌下结约法和人工呼吸等;三国时期外科名医华伯自创《五禽戏》提倡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唐代杰出医药学家孙思逛所若《备急千金要方》中“凡衣服、巾、枕、镜不宽与人同之”,强调隔离知识;宋朝名医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对孕妇产前、产后护理提供许多宝贵资料;明清时期胡正心提出用蒸汽消毒处理传染病人的衣物,当时还用艾条燃烧、喷洒雄黄酒等消毒空气和环境。祖国医学为护理学的起源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但由于医、护、药不分,护理没有得到独立发展的机会,直到现代,护理才逐步成为一独立的学科。
(二)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军队、宗教和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开始了我国近代护理的发展。1835年,英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后,这所医院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开始培训护理人员。1884年美国护士麦克尼(Mckechnie)来华,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并于1887年开设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Johnson)在福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并设立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五年制毕业学生授予学士学位。1934年教育部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护理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革命战争时期,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延安,在解放区设立了医院,护理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1931年在江西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和1942年两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极大地鼓舞了在前线工作的护士。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 所,有护士32800 人。
(三)中国现代护理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护理专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1.护理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学制三年,由卫生部制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编写统一教材,1961年原北京医学院恢复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66~1976 十年动乱期问,护理教育备受摧残,护士学校停办,教师队伍被解散。1976年后,为解决护士短缺的问题,许多医院开办了二年制的护士训练班,我国护理教育进入恢复、加强、整顿和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卫生部先后下达《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加强和发展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高级护理专修班。1983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了五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1984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召开全国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明确要求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充实教学和管理等岗位,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次会议不仅是对高等护理教育的促进,也成为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转折点。1985年在全国1l 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又开始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逐渐在全国建立了数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第二军医大学开始招收护理博士生,开始了我国护理博士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5 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省、市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护理成人教育,如业余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网络大学等,为提高广大在职护士的整体专业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护理教育体系,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护理专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2.临床护理实践水平逐步提高
自1950年以来,临床护理工作一直以疾病为中心,医护分工明确,护士为医生的助手,护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引进国外有关护理的概念和理论,认识到人的健康与疾病受心理、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外,还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器官移植、显微外科、大面积烧伤、重症监护、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等专科护理,以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及老年护理等也迅速发展。
3.护理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1)建立并健全了护理指挥系统:为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国家卫生部医政司设立了护理处,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统筹全国护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在医政处的领导下设专职护理管理干部,负责协调管辖范围内的护理管理工作。300 张以上床位的医院设立护理部,实行护理三级管理制。30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由总护士长负责,实行护理二级管理制。
(2)建立了晋升考核制度: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职称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根据这一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护士晋升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建立了护士执业注册制度:1993年3月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5年6月护士执业考试在全国首次举行,考试合格获执业证书者方可申请注册,护理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
4.护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1990年以后,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临床、教育和管理岗位,我国的护理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些高等护理教育机构或医院为开展护理研究提供场所和条件,设立了护理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的成果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在学术交流会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文章日益增多,且质量不断提高。1991年,中华护理学会专门设立了“护理科技进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自1993年首次颁奖以来至今共进行了七届,通过此项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科研的热情,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5.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1950年以后,中华护士学会积极组织国内的学术交流;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多次召开护理学术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班、研讨会等。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护理学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各护理专科委员会,以促进学术交流。1954年创刊的《护理杂志》1981年改为《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实用护理杂志》等近20 种护理期刊相继创刊。护理教材、护理专著、护理论文和护理科普读物越来越多。1980年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中华护理学会多次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联合举办学术交流及研讨会议。中国护士代表团与多个国家开展互访活动,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各医学院校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同时,选取一批护理骨干和师资出国深造或短期进修,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1985年,卫生部护理中心在北京成立,进一步取得了WHO 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通过国际交流,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增进和发展了我国护理界与世界各国护理界的友谊,架起我国护理与国际先进护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