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力衰竭

第一节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主要是心排血量不足而导致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出现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但心功能不全不一定伴有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临床类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居多。按其部位分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类型按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充血性心衰和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常见的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有:①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②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和快速型心律失常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因素。③血容量增加:如妊娠与分娩、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④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⑤其他:如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排便、环境与气候的突变及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药或降压药等。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左心衰时由于肺淤血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最早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同时由于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易疲倦、心悸等。右心衰时由于体循环淤血而表现为腹胀、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等。

一、护理评估

1.发病情况 了解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帮助病人寻找发病的诱因。询问洋地黄、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情况。

2.心功能评估 询问病人有无活动后心悸、气促或休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若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还需了解病人产生呼吸困难的活动类型和轻重程度,如步行、爬楼、洗澡等,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心功能。

3.症状及体征 了解病人有无咳嗽、咳痰及其性质。询问病人是否有夜间睡眠中憋醒、感觉呼吸费力、垫高枕头或坐位后缓解等现象。对于右心衰的病人,应注意了解病人是否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体重增加及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等情况。

4.日常生活形态 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是否喜爱咸食、腊制品及发酵食品,是否吸烟、嗜酒、爱喝浓茶、咖啡等;了解病人的睡眠情况及排便情况,是否有便秘;评估病人的日常活动情况,是否为活动过度导致的心衰。

5.心理社会评估 长期的疾病折磨和心衰的反复出现,使病人生活能力降低,生活上需他人照顾,反复住院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常使病人陷于焦虑不安、内疚、恐惧、绝望之中;家属和亲人也可因长期照顾病人而身心疲惫。

6.辅助检查 X 线检查可有心影扩大、肺淤血的表现;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劳损、右心室肥大。通过超声心动图计算射血分数(EF 值)估计心脏收缩功能,正常EF 值>50%。应用右心导管或漂浮导管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

二、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拮抗神经内分泌激活的不良影响。近年来,治疗心衰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塑,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1.休息 包括体力和精神两个方面,良好的休息能减轻心脏负担。

2.限制钠盐摄入 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

3.药物治疗 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①气体交换受损。②体液过多。③活动无耐力。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⑤知识缺乏。⑥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⑦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卧位: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有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使肺的扩张较大,氧合作用增加,同时可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也可使用床上桌,让病人的头伏在小桌上,手臂放桌两侧休息。如果病人要下床坐在椅中休息,应双脚抬高,以减轻下垂肢体的水肿。

(2)活动与休息: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及病人基本状况决定活动量。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活动目标与计划,坚持动静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的活动原则。

I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Ⅱ级:适当限制体力活动,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不受影响。

Ⅲ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Ⅳ级:绝对卧床休息,生活由他人照顾。

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饱餐。

(1)限制盐的摄入:限盐限钠,可有效控制心衰引起的水肿,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强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 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为800~1200mg(1g 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2)限制水分:严重心衰病人,24h 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少食多餐:由于心衰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消化功能减退,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因为胃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感。

(4)忌饱餐: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可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的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5)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心衰时,病人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部分病人不习惯床上或床边大便,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易发生便秘。护理时,应注意预防便秘的产生,积极处理便秘,可指导病人顺结肠、直肠方向环形按摩腹部,给予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用手掏出大便,以防用力大便而加重病人心衰或诱发心脏骤停。

3.症状护理

疲倦、乏力:心衰时心排血量下降,循环减慢,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代谢后的废物排泄速率降低,乳酸堆积,病人会感到非常疲倦与软弱无力,经常在端坐时瞌睡。要让病人及家属知道疲乏产生的原因,以利病人身心休息,注意病人的安全,防止瞌睡时坠床。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右心衰和全心衰的病人,由于体循环的淤血,身体下垂部位(骶尾部、会阴部、双下肢)明显水肿,有的病人可出现注射针眼处渗液。同时,由于肺循环淤血,病人呼吸困难,长期处于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在皮肤受压处容易发生压疮,最常见部位为骶尾部、足跟、坐骨结节处及两侧髂骨。应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嘱病人穿质地柔软、宽松、无松紧带的衣服;保持床褥柔软、平整、干燥、清洁;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气圈或气垫床防止皮肤长期受压。协助病人排便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损伤皮肤,这类病人皮肤抵抗力低,表皮与皮下组织结合疏松,稍用力摩擦皮肤即破,一旦破损,创面很难愈合。

(2)血栓性静脉炎:右心衰及全心衰的病人,静脉回流受阻,且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一旦血栓形成,肢体肿胀会更加剧烈并伴有疼痛,血栓脱落时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肺,引起肺栓塞。所以,心衰病人在卧床期间,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避免在肿胀的肢体以免加重肢体的水肿,防止某些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3)坠积性肺炎:左心衰病人,由于肺循环淤血,肺静脉压升高,使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致气体交换障碍;其次,心衰病人长期卧床,呼吸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咳嗽、排痰,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应注意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地咳嗽和排痰,定时翻身拍背,病人进食和饮水时要防止误吸。心衰缓解期,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5.用药护理 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包括3 类: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过程中,个体差异较大,需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1)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轻度中毒剂量约为有效治疗量的2 倍,用药安全范围很小,而且个体差异大。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处理:①停用洋地黄。②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③纠正心律失常。

洋地黄中毒的预防包括:①给药前仔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尤其是新入院病人。②给药前,准确测量病人的脉搏(时间不能少于1min),注意节律和频率,并做好记录。如果病人的心率太快或低于60 次/分钟,或者节律变得不规则,应暂停给药并及时通知医生。③掌握病人的进食情况,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表现,必要时建议医生测定血钾浓度。④同时使用利尿剂的病人,严格观察病人的尿量,尿多时,遵医嘱及时补钾,并协助病人服药到口。

(2)利尿剂: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特别是低血钾和高血钾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应随时注意观察。

(3)血管扩张剂:①在使用硝普钠时,要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节滴速,开始滴速为每分钟12.5μg,最好用微量泵控制,以后每5~10min 递增5~10μg;注意避光,现配现用,液体配制后无论是否用完需6~8h 更换;应交代病人不要自己调节滴速,体位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长期用药者,应监测血氰化物浓度,防氰化物中毒。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老年人易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应注意观察。②硝酸甘油:临床上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出现头胀、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加快等副作用,改变体位时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应注意防护。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以取得配合。

6.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与情绪、性格、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这些都是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危险因素。慢性心衰病人,由于心衰反复发作,反复住院,病人和家属均有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病人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注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①护士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在病人病情突然变化需要抢救时不惊慌,有条不紊;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病人及家属,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病人出现不良心理时,及时给予疏导,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家属给病人以最大的精神支持。

7.出院指导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饱餐及便秘等。育龄妇女应避孕。

(2)宜低脂清淡饮食,忌饱餐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酒。

(3)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从事轻体力工作,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诱发心衰。建议病人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心脏储备力,提高活动耐力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4)交代病人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以免因不恰当的停药而诱发心衰。服用洋地黄者要详细交代病人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5)嘱病人定期门诊随访,出现胸闷、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来院就诊。

五、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临床上常见急性肺水肿。

(一)评估要点

1.了解既往心脏病史及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和急性心肌排血量受阻或舒张受限、严重心律失常及静脉输液量过速或过量。

2.突然起病,进展迅速,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粉红色泡沫痰。

3.心率增快,心尖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布满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动脉压早期升高,随后下降,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

2.护理措施

(1)立即端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水肿。

(2)高流量吸氧,6~8L/min,通过20%~30%的乙醇湿化,以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消散,增加气体交换面积。病情特别严重者给面罩,用麻醉机加压给氧。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吗啡5~10mg 静脉注射,10min 推完。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 静推2min 推完。硝普钠应现用现配,避光滴注,注意血压。

(4)应观察病人咳嗽情况,痰液性质和量,协助病人咳嗽,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吸痰。

(三)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急性心力衰竭的诱因,积极治疗原有心脏病。在静脉输液时嘱病人主动告诉护士自己有心脏病史,以便输液控制速度及输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