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呼吸衰竭

第七节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 起,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①呼吸道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肿瘤、异物;②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心病、肺纤维化等;③胸部疾病:如胸廓畸形、高压性气胸等;④呼吸中枢病变:如脑部炎症、损伤、肿瘤等;⑤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⑥其他:如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原性低氧血症,胸部手术引起的通气限制等。以上情况可导致肺泡通气不足,肺内气体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静动脉分流量增加,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上,呼衰有几种分类方法:

(1)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衰竭。

(2)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I 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

1)I 型呼吸衰竭:为低氧血症型,PaO2<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

2)Ⅱ 型呼吸衰竭:为高碳酸血症型,PaO2<60mmHg,PaCO2>50mmHg。

(3)根据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原来正常,因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神经肌肉疾患等,使肺功能突然衰竭所致;慢性呼吸衰竭是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代偿作用仍能适应日常生活,属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当呼吸道发生感染等原因而失代偿时,则出现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转变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本节重点介绍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一、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有哪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次发病的原因,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的存在。

2.主要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

(1)呼吸困难:表现在频率和节律方面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慢阻肺则由原来慢而较深的呼吸变化浅快或不规则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表现为点头或提肩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病人发生二氧化碳麻醉时,可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症状。当PaO2<50mmHg 时,一般可见到发绀,但伴有贫血者,发绀可不显著。

(3)神志改变:轻度缺氧可引起判断力减退,轻度共济失调,焦虑不安、眩晕等,缺氧加重可逐渐出现烦躁不安,高碳酸血症能引起头痛、嗜睡、昏迷、肌肉震颤和颅内压升高等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和血压的改变。

(5)其他: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3.心理社会评估 呼吸衰竭的病人由于缺氧和呼吸困难,用力呼吸已不能满足用氧需要时,病人会感到受到死亡的极大威胁,产生濒死感,表现为异常的恐惧和烦躁不安。随着呼吸困难的加重或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的进行,影响了病人与他人情感上交流,如果所表达的愿望得不到很好理解和满足时,病人会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及护理。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则出现两种不同的心理反应,一种是拒绝使用,认为插管所导致的痛苦不能耐受,另一种是过于依赖,一旦脱离呼吸机情绪紧张,对自主呼吸缺乏信心。

4.护理体检 注意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表现为发绀,呼吸的改变,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温暖多汗、血压升高,球结膜充血、水肿等。

5.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

(2)血电解质测定: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血pH 明显减低或伴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有低血钾和低血氧。

二、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与通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呼吸肌疲劳、咳痰无力有关。

3.自理缺陷 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多脏器功能紊乱,自我照顾能力丧失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 与呼吸困难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关。

5.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呼吸中枢抑制和呼吸肌疲乏有关。

6.体液过多 与体循环瘀血及水钠潴留有关。

7.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缺乏和呼吸困难影响进食有关。

8.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病人不能自主活动有关。

9.知识缺乏 与病人对疾病的过程,预防及康复知识缺乏了解有关。

10.医护合作性问题 潜在并发症。

(1)感染:分泌物的积滞使感染加重,人工气道通气时也可反复发生感染。

(2)水电解质紊乱:二氧化碳潴留时造成呼吸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

(3)窒息: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痰无力,易发生痰液阻塞,或进食不当食物误入气管等导致窒息。

(4)消化道出血:缺氧抑制消化系统功能,使消化道黏膜水肿、充血、糜烂而发生出血。

三、护理目标

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得到改善。

2.痰液能咳出或吸出,呼吸道通畅。

3.病人掌握活动技巧,活动量增加。

4.病人的情感能得到交流,焦虑感减轻。

5.病人的呼吸型态得到纠正,逐渐好转。

6.维持体液平衡,水钠潴留减轻。

7.病人能识别导致营养下降的原因及诱因,并能认识增加营养物质摄入的重要性。

8.病人皮肤保持完整,无压疮形成。

9.能了解疾病的过程及治疗的重要意义。

四、护理措施

1.病人宜安排在呼吸监护室,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除监测生命体征外,注意观察血氧浓度(SaO2)、心率、发绀等情况。

2.取半卧位,给予吸氧,一般用鼻导管、鼻塞、空气面罩吸氧,对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者,应给低流量(1~2L/min)、低浓度(25%~29%)持续给氧氧疗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咳嗽和排痰能力、发绀程度,呼吸幅度和节律,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发生,做好氧疗效果观察。若呼吸频率正常,心率减慢,发绀减轻,尿量增多,神志清醒,皮肤转暖,提示组织缺氧改善,氧疗有效。

3.对体质较弱或病情较重的病人要进行主动有效的咳嗽训练,促使病人及时排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方法:①暴发性咳嗽:先吸气而后声带关闭,随之胸膜肌骤然收缩,咳嗽一声将气流冲出;②分段咳嗽:连续性小声咳嗽,此种方法排痰效果差,病人易疲劳,目前已较少采用;③发声性咳嗽:嘱病人深吸气,而后张口保持声门开放后咳嗽。

4.咳嗽无力或痰液黏稠,痰液难以咳出时,给予辅助排痰措施①辅助咳嗽:在病人呼气或咳嗽时,用双手在胸壁上加压以加强咳嗽效果;②手法震动胸壁:当病人慢慢呼气时,用手震动胸壁,促使黏附在呼吸道上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③叩击法:将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覆腕状,自下而上,自边缘到中央顺序反复叩击背部,促使黏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黏稠分泌物松动。同时遵医嘱给祛痰剂,如氯化铵、溴己新等,无效时,采用雾化吸入。

5.鼓励神志清醒病人自行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少刺激性富含维生素饮食,对昏迷或吞咽障碍的病人,应首选考虑鼻饲,鼻饲液的选择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鼻饲期间,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不适应症状,同时,将病人的饮食情况及时向营养师反馈。

6.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及观察 呼吸兴奋剂刺激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通过增强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改善通气。①尼克刹米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和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反对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亦有一定的苏醒作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睫毛反应,神志改变,以及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如果出现多汗、呕吐、面色潮红、面肌抽搐、烦躁不安提示药物过量,应及时减量或停药;②山梗菜碱可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快,不良反应少,维持时间短,过量时可致心动过速,呼吸麻痹,血压下降等;③氨茶碱除有利尿、解痉、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外,还有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剂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静脉滴注时宜缓慢。

7.控制感染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痰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是选择有效抗生素的依据,护士应指导或协助病人准确留取痰液标本。

8.监测血液气体分析与电解质,及时纠正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应熟练掌握采取动脉血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9.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护理 对于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病情仍趋于加重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支持。

(1)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前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其目的及简单过程,打消顾虑,取得合作。

(2)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固定要牢固,松紧适宜,防止脱落或扭曲。清醒病人应指导病人勿抓气管套管或松紧系带,烦躁不安有自行拔管的危险,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可行约束带加强防护。此外,护士应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深度,及时发现导管插入一侧或脱出。

(3)保持气管切开伤口的干净,注意气道分泌物的外观,及时留取分泌物样品,作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按正规要求定期清洁,更换气管内套管。

(4)充气气囊每4 小时放气一次,放气时间5~10 分钟,以防止气体长期压迫气管黏膜,引起溃疡或坏死,为防止气囊以上部位分泌物流人下气道,加重感染,气囊放气之前吸净积聚在口咽部的分泌物。

(5)加强气道湿化,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上呼吸道的湿化作用丧失,造成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排痰不畅,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感染,所以气道湿化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可以采用间断或连续气管内滴注法进行气道湿化;间断注入,每隔15~30 分钟,每次2~3ml,每天湿化总量不应少于200ml。

(6)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护士应洗手,最好戴无菌手套。插入吸痰管时阻断负压,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左右旋转,向上提拉,避免黏膜损伤,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以免加重缺氧,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监护仪所示Sa02的变化。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前先高浓度氧吸入1~2 分钟,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1~2 分钟,然后把吸入氧浓度调至吸痰前水平,在吸引气管分泌物时,鼓励病人咳嗽,以吸出深部分泌物。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5ml 的湿化液,然后再吸引。吸痰管须每次更换,不得重复使用。

(7)预防口腔炎的发生:清醒合作的气管切开或经鼻气管插管病人,每日用3%硼酸水或3%双氧水清洁口腔2 次,对不合作的病人,可用上述溶液冲洗口腔,并用清水洗净,每日2 次,行经口气管插管的病人,由于导管和牙垫的占据,口腔护理不方便,可将牙垫取出,把开口器放于一侧牙齿,进行口腔护理后再放人牙垫固定好导管,注意防止气管导管脱出。在进行口腔清洁时,要将气管囊束封闭,以防清洁液进入气管。

(8)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应经常询问病人的自然感受,可用手势,点头或摇头,睁闭眼等方法交流,也可做一些卡片和病人交流,增加视觉信息传递,有书写能力者,可以让病人把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写出来。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必要时也可请病人家属与病人进行交流,有时会使病人获得更大的精神支持。

(9)行机械通气时,护士应熟悉所使用呼吸机的性能和特点,做好呼吸机的管道管理及消毒工作,及时清除报警,保障呼吸机的正常工作。按呼吸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0.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求的同时,注意预防压疮,泌尿系感染等护理并发症的形成。

五、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心理动态,以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同时,在家属的配合下,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指导 慢性呼吸衰竭病人体力消耗大,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少刺激、富含维生素食物为宜。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宜少量多餐,同时限制钠盐的摄入。

3.休息、活动指导 气短症状明显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随疾病的好转,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可先让病人适量床上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气短或其他不适为宜。

4.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掌握活动的方法及原则,鼓励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2)预防感冒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指导病人进行耐寒训练(如用冷水洗脸)。

(3)坚持医生、护士建议的合理化饮食。

(4)教会病人及家属识别与自身疾病有关的诱发因素,如吸烟、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呼吸道感染等。

(5)教给病人及家属家庭氧疗知识,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达到持续性治疗与保健的目的。

(6)指导病人门诊随访知识,若有咳嗽、咳痰加重,痰呈脓性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就医。

六、护理评价

1.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得到改善,身心舒适。

2.痰液能有效地咳出或吸出,呼吸道通畅。

3.病人掌握活动规律和原则,活动量增加,自立能力逐渐恢复。

4.病人能运用应对功能,克服焦虑,情绪稳定。

5.病人的呼吸形态转为正常,呼吸平稳。

6.病人体液失衡状态得到改善。

7.评价饮食结构是否合理,病人能否理解和接受。

8.皮肤完整,无破损发生。

9.病人掌握活动规律和原则,了解疾病本身的自我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