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一、卫生组织体系
卫生事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国家对卫生工作奋斗目标已作了明确规定,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以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任务,为使管理对象构成系统,必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我国的卫生组织系统按照其性质和职能,主要分为三大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事业组织和群众卫生组织。
1.卫生行政组织
卫生行政组织是贯彻实施国家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领导全国和地方卫生工作,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制定具体政策、法规和督促检查的机构。我国的各级卫生行政组织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完成卫生事业的总目标。我国卫生行政组织有:中央设卫生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省、市、自治区设卫生厅(局),行政公署、省直辖市设卫生局,巾、县、区设卫生局(科),在乡、镇或城市街道办事处设卫生专职干部,负责所辖地区的卫生工作。各级卫生行政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对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进行控制反馈,调查了解实际情况,组织经验交流,按行政区分级管理。
2.卫生事业组织
卫生事业组织是具体开展业务工作的专业机构。按工作性质分为医疗预防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药卫生产品管理及监督机构、医学教育及科研机构。
(1)医疗预防机构:医疗预防以承担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是目前我国分布最广、任务最重、卫生人员最集中的机构,包括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疗保健所、门诊部、疗养院和康复医院等。
(2)卫生防疫机构:卫生防疫机构以承担预防疾病为主,对危害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和监督,如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它包括各级卫生防疫站,地方病、职业病、寄生虫病防治机构及国家卫生检疫机构。
(3)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以承担妇女、儿童保健任务为主。制定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规划,计划生育的技术质量标准的监督检查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它包括妇幼保健院(所、站)、儿童医护理管理学院。计划生育专业机构如计划生育门诊部、咨询站等部属于妇幼保健机构。
(4)医药卫生产品管理及监督机构:医学卫生产品管理及监督机构以承担、发展我国现代医药学和传统医药学为主要任务,管理有关药品、生物制品、卫生材料的生产、供销及检验。它包括药品检验所、生物制品研究所。这些机构要保证安全用药。
(5)医学教育机构:医疗教育机构以承担医学教育,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为主要任务,是培养输送各级各类卫生人员,并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专业组织机构。它由高等医药院校、专科卫生院校、中等卫生学校及卫生进修学院等组成。
(6)医学研究机构医学研究机构以承担医药卫生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为推动医学科学和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己任。这些机构包括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预防医学中心等,省、市自治区设有医学科学院的分院及各种研究所,医学院校及其他卫生组织机构也附设有医学研究所(室)。以上各卫生事业机构均在相应各卫生行政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3.群众卫生组织
群众卫生组织是由专业人员或非专业人员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不同的任务所设置的机构。根据人员组织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由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以协调有关方面力量,推动群众性卫生防病的卫生组织由各级行政机构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做好卫生工作,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血吸虫病或地方病防治委员会等。
(2)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这类组织以组织会员学习、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医药卫生技术、交流工作经验、科普咨询等为主要任务,如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医学会等。各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均设有分会。
(3)由广大群众、卫生积极分子组成的基层群众卫生组织:这些组织以协助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发动群众开展卫生工作,宣传卫生知识,组织自救互救活动,开展社区福利救济工作为主要活动内容。这个组织的代表机构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遍及全国城乡的各基层红十字会,是基层卫生组织工作的主要力量。
(4)中华护理学会是我国护理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学术性群众团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受卫生部第二节医院组织医院是当今社会中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我国医护人员主要集中在医院里。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健体系
1.农村初级保健网的建立
我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曾经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绩。建国后,由于党和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比较短(1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保健网。当时,人民公社医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许多流行病控制都由公共部门管理,其筹资、治疗、人员培训等都是由公共部门来完成,有效地控制了当时许多肆虐的传染病。
2.农村卫生保健事业大发展阶段
1965年~1979年,农村卫生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赤脚医生”,向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969年后,合作医疗(类似于医疗保险制度)进入大发展阶段。到1978年,我国有“赤脚医生”4777469 人,卫生员1666107 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严重滑坡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击了村级卫生组织,改变了村卫生室的经营方式。农村卫生组织开始了自发变革。期间,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是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纷纷解体;二是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显著扩大。
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重新受到关注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政府为改善日趋薄弱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出台了一些对农民来说是“利好”的政策。例如,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和恢复合作医疗,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等。特别是2003年“非典”和2004年“禽流感”发生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等法规和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城乡统筹发展及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步伐也已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