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 绀
发绀亦称紫绀,是指浅表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绝对值超过50 g/L(5 g/dl),表现为皮肤及黏膜弥漫性青紫色。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血液中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如高铁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增多的患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稍有缺氧即可发生发绀。发绀常在皮帙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较明显,如口唇、指、趾甲床、鼻尖、耳郭等呈青紫色。
【临床表现】
1.发绀的分类 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和混合性发绀。
(1)中心性发绀:此类发绀是由于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动脉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发绀的特点是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可见黏膜(包括舌与门腔黏膜)与躯干皮肤发绀,但皮肤温暖。
(2)周围性发绀:此类发绀是由于外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如右心衰竭、休克时。发绀的特点是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即可消失。
(3)混合性发绀:此类发绀是中心性与周围性发绀并存,可见于心力衰竭。因肺淤血或支气管-肺病变,致肺内氧合不足,周围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内缺氧过多所致。
2.伴随症状
(1)伴呼吸困难:喘息、胸部重压感,严重时有濒死感。
(2)伴杵状指(趾):杵状指(趾)低血流性发绀是由于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机体长期代偿所致,指(趾)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以及软组织增生。
(3)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和衰竭表现: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或萎靡、情感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安全感。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有精神障碍。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脑细胞水肿,引起脑衰竭,甚至脑死亡等。
(4)血液黏滞综合征:血液中红细胞增多,长期慢性缺氧。当代偿到一定程度,即血细胞比容超过70%时,血液的黏滞度急剧上升,使患者血液循环缓慢,导致血液黏滞综合征,可致体内多脏器发生血栓。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的症状史包括发绀出现的时间、次数、持续时间、诱因、伴随症状等,了解原发病的治疗情况、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心身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1)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正视现实。
(2)让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言行,避免由于患者情绪变化而引起原发病的恶化。
(3)热情主动关心患者,在生活上提供方便,消除患者孤独感。
3.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让患者处于一个安心养病的良好环境。
4.体位护理 严重呼吸困难出现发绀时宜取半卧位,这样可以使膈肌下降,有利呼吸,使血液滞留在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
5.饮食护理 有发绀症状患者的饮食安排要根据发生原因不同而定。对于肺源性发绀患者应根据疾病情况,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注意控制钠的摄入,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6.氧疗护理 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用氧。严重缺氧所致的中心性发绀给予氧疗可缓解发绀症状。正确合理掌握吸氧浓度和流量,在供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防止不良反应。对于极度发绀给氧浓度为28%~35%,中度发绀给氧浓度为28%,轻度发绀给氧浓度为24%~28%;高浓度氧吸入时间不宜过长,可与低浓度氧交替吸入,以免引起肺损害和氧中毒。
7.保暖护理 保暖可使血管扩张并促进血循环。对于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寒冷天气外出时戴手套和穿羊毛袜,避免肢体外露。休克患者可安置在温暖的空调房间内,多加盖被或用电热毯。但忌用热水袋直接给患者取暖,以免烫伤。
8.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按时用药,观察用药情况及用药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性状,向患者讲明用药方法及用药途径。
9.伴随症状护理
(1)晕厥、抽搐、意识障碍等.见晕厥、抽搐、意识障碍护理。
(2)血压下降者,严密观察血压、尿量、神志;应用升压药时注意药液的浓度、剂量、滴速,定时测血压,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注意保暖,以免增加肺部感染机会,以及加重心脏负担,使发绀加重。
2.饮食宜少食多餐,适当控制每天总量,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控制盐的摄入。心力衰竭患者每天食盐控制在5 g 以下,忌食腌制食品及含盐炒货。
3.严禁吸烟及饮酒,禁喝浓茶及咖啡。
4.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有条件的可参加一些增强体质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
5.鼓励患者将深部的痰液咳出。
6.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
7.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随便改变用药剂量及时间,特别是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及利尿剂,以免发生不良反应。自觉有黄视、绿视,以及发生感冒、腹泻、发热或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