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整体护理

第七节 整体护理

一、整体护理的概念

整体护理是一种宗旨,是服务对象为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自身特点,提供深入、细致、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护理照顾,从而解决服务对象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达到恢复健康、增进健康的最终目的思想。整体护理的实施,标志着护理人员的护理观从简单的疾病护理提升到以人为中心进行全面的、整体的护理阶段。

二、整体护理的发展背景

整体护理是护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人类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转变,生物医学模式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护理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强调对病人施以身心全方位的护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系统论、人的需要层次论等理论的认识加深,护理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从70年代初罗捷斯(Rogers)的人类整体学说到80年代初帕斯的人类生存健康护理观,在这些现代护理观的不断推动下,护理对自身使命的认识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探讨,使护理学在理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后持续的探讨中,护理程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目前的五个固定步骤。责任制护理于70年代在美国诞生,此后经过十余年实践中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整体护理。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已得到国际的公认。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状态,使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美国波士顿大学护理专家李式鸾博士于1980年来华讲学,将护理程序介绍给我国护理界,并倡导实行“责任制”护理,即由护士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面负责的一种工作制度,护士对病人实行8 小时在班,24 小时负责制。经过数年的实践,责任制护理逐渐改变了我国护士的护理观念,但由于责任制护理本身的缺陷及国内现实条件的限制,责任制护理最终流于形式。

1994年,美籍华裔护理哲学博士袁剑云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助下来华讲学,针对国内护理界当时的情况将一种既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护理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以讲习班的形式介绍给国内护理界,并帮助多家医院建立了模式病房。自此,我国护理界以模式病房为起点,引发了一场从临床护理到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重大变革。

三、整体护理的思想内涵

1.强调人的整体性:整体护理以护理对象是开放性整体为思考基础,认为人是由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外界环境保持着相互适应的关系,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应将护理对象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的、发展的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强调护理的整体性:整体护理要求为护理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同时考虑人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个体的、独特的需要。护理对象不仅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不仅包括个人,也包含家庭、社区。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人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护理能力,并且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人不是被动地等待治疗和护理,而是主动寻找有关的健康信息,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过程。而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时刻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并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以促进护理对象恢复或增强自理能力,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

3.强调护理专业的整体性:护理是由一些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的整体,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各个环节,以及护士与护理对象之间、护士之间、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都应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以使护理真正成为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

四、整体护理的实践特征

1.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现代护理观是与大科学观、大卫生观相适应的大护理观。它认为,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也包括健康人,护理服务范畴不仅在医院,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区。

2.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整体护理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思维和工作框架,从而保证了最佳的护理效果。

3.主动的计划护理:整体护理摒弃了传统的机械执行医嘱的被动工作性质和片断分割式的护理活动形式,代之以全面评估、科学决策、系统实施、客观评价的主动调控过程。

4.护士是主动的思想者、决策者:由于工作的性质、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护士的职能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需对患者全面负责,诊断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护理计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充分显示了护理专业的独立性和护士的自身价值。

5.护患合作的过程:整体护理除了要明确各类护理专业人员完成的职责、任务、目标外,还要充分重视患者及家属的自护潜能的调动。应强调通过对不同人群实施特定的健康教育,提出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护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自身护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