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展理论

第四节 生长发展理论

一、概述

(一)生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生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这种增长是可以测量和观察的,如身高、体重、骨密度、牙齿结构等。

发展: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功能的演进,是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它是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持续进行的,它不仅包括生理方面的变化,还包括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适应。发展中包含有生长方面的内容,但并不限于此,因为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功能彼此间相互影响。

成熟:通常是指生理上的成长与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它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广义的成熟还包含有心理社会方面的内容,即个体不仅获得了生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表现出许多成熟的行为。成熟是生长和发展的综合结果。生长、发展与成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不能分开。

(二)生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1.生长与发展是按持续的、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如民谚的“七坐八爬”是指小孩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由此可明显看出人生理发展的顺序性及预测性。此外生理发展也一样有其顺序性,根据其顺序可以预测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

2.每个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过程,即各个发展阶段。

3.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度通过各发展阶段的。即使是双胞胎,生长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也有其个别的特质。

4.每个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孔子所指的40 岁.是中年人的阶段,在于拥有相当知识背景,到达“不惑”的阶段,能够对社会有贡献。在70 岁,累积许多智慧,内化到自己的人格之中,其特性是“从心所欲下逾矩”。

5.每个人基本的态度、气质、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会受到婴幼儿期发展的影响。如一个生活在关爱环境下的孩子,长大后会较关心他人。反之,一个生长在怨恨、失落、不安全环境下的孩子,长大以后对人较多猜忌。这是中西一致的看法,是人类发展共通的地方。

6.发展是通过逐步的成熟和不断地学习而获得的。若个体尚未发展成熟,就给予相当环境的刺激,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发展,如“揠苗助长”,若个体发育成熟,而不施予教育,则影响个体日后的发展。在中国外在环境的配合,主要是父母、老师,如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

二、生理学发展理论

生理学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展露”的过程。儿童经过一系列固定不变的发展阶段成长着,其发展的时间框架大致相同。环境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但并不施与直接的作用,遗传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格塞尔是此类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持者。他与同事一起发表了以年龄为基准的儿童生长与行为变化常模。格塞尔的常模提供了儿童行为的期望指标,它可能有助于识别那些不符合其年龄期望行为的儿童(如一个在三年级时仍表现出过多“婴儿行为”的孩子)。但同时,发展性变化的广泛差异使得常模的用处受到限制。任何常模(如评判准备度的标准)一旦被误用,他们便会干扰儿童教育上的进步。一位校长曾向我讲到,她所在的学校系统在判断儿童是否可以从幼儿园升人小学一年级时,标准之一是这个孩子至少已经掉了一颗乳牙。于是一些家长只好请牙医为他们的孩子拔掉一颗乳牙,以免孩子留级在幼儿园里。当前生理学方面研究的一个焦点是认知、行为和人格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先天的倾向性。这样看来,儿童对计数的理解可能主要是来自于遗传的影响(Geary,1995);而且语言获得的能力似乎具有生理性的倾向性(Chomsky,1957)。关于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长期以来备受争论。研究者正在探索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发展的问题(Plomin,1990)。

三、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瑞克森(ErikErison)将人格发展分为8 期,即口感期、肛一肌期、生殖运动期、潜在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一时期部各有一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就是个体逐渐成熟的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普遍冲突。这个危机处理得好与不好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每个人都必需通过所有阶段,他们在通过各个阶段时不一定都是顺利的,不过,前一阶段成功的人,其下一阶段就更易成功。

四、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Piaget)是瑞士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详细观察发展了他的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将认知发展过程分为4 个阶段:①感觉运动期:0~2 岁。此期思维的特点是婴幼儿通过他身体的动作与感觉认识周围的世界。②前运思期:2~7 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使用符号的水平,即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思维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类。③具体运思期:7~ll 岁。在此期,儿童摆脱自我为中心,能同时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如能接受物体数目、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的改变。想法较具体,不再只凭直觉。看世界也较客观和实际,且能以他人的观点来看世界。具有时空概念,不但能判断距离的远近,还能同时想到过去、现在及将来。开始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④形式运思期:12 岁以后。此期青年人思维迅速发展,进入纯粹抽象和假设的领域。他们能单独在心中整理自己的思想,并能按所有的可能性做推测和判断。此时,青年人还能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与他人建立相互关系,并能理解各种抽象的原则,如正义、自由、博爱等。

五、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道德成规前期:在道德成规前期的道德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发展的。只要是能带来快乐,并能帮助自我远离痛苦的行为都是对的。此阶段又分为三期,第0 期:自出生到2 岁的婴幼儿为0 期,此期的婴幼儿会以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向大人表示其喜恶,即使违反社会期望,也不会有自责和罪恶感。第1 期:在满2 岁时进入第1 期,孩子会因害怕受罚而去遵守既定的规则,他们对道德的判断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故儿童对是否符合道德(家庭、社会的规范)行为的认识取决于其后果,是被赞许还是被惩罚,权威是造成婴幼儿服从的因素。第2 期:在大约4 岁左右进入第2 期,在此期会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表现出个人主义或实用主义行为,对别人则采取一种互惠及公平交换的原则。

2.道德循规期:在此期,孩子开始重视他人的感受,并期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此阶段可分为两个期:第3 期在大约7 岁左右进入第3 期,在此期急于取悦及协助他人,希望自己的行动被父母及同伴接受,所以他们会根据别人的反映来调整自己的判断和决定。第4 期在大约10~12 岁左右进入第1 期,在此期发展社会秩序和良心的认知,遵守权威人土所定的规范,以符合道德良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学龄期儿童的道德发展通常至第2~4 期,极少部分会发展至第5 期。

3.道德自律期:此阶段个人根据“原则”作为道德约依据,自内心来控制自我的决定,不会屈服社会的压力和他人的期望,反映出关心人类尊严和福祉。此阶段分为三期:第5 期:在大约13~15 岁左右进入第5 期,此期其道德举动依照个人权利以及社会整体赞同来加以判断。第6 期:在大约15~18 岁左右进入第6 期,在此期已有充分内化的一套道德判断原则,并且此时的规范已不是死板的条例,而多半是抽象的原则,包括正义感、人权平等及重视人类尊严等。第7 期:此期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层,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约从18 岁开始发展,牵涉到无止境的宇宙观,包括察觉人类存在的理由。能进入此期的人以苏格拉底、烈女贞德、马丁路德等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