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烧 伤

第二节 烧 伤

烧伤是由各种致热因子引起的损伤。狭义的烧伤,临床上所称烫伤,只是指热液或蒸气等导致的热烧伤。

一、评估要点

1.原因 热烧伤、电烧伤、辐射能烧伤及化学药品烧伤。

2.症状及体征 根据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及全身性的反应病人可有不同的表现:血容量减少,产生口渴、尿少症状,也可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电击伤轻度表现有恶心、心悸、短暂的意识丧失;严重者引起电休克,呼吸、心跳骤停。酸碱烧伤皮肤结痂,可引起剧痛,穿透性强的酸碱产物可累及深部组织和肾脏。吸入性损伤轻者可出现咽喉以上的口、鼻、咽黏膜发白或脱落、分泌物增多,伴刺激性咳嗽;中度可出现呼吸困难;重度烧伤深达细支气管,呼吸困难发生早且重,肺水肿出现较早。

3.诊断检查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监测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功能,记录每小时尿量,做血、尿常规和血气分析等,血生化检查,摄X 线胸片。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体液不足,皮肤完整性受损,有感染的危险。

2.护理措施

(1)补液治疗。①补液的量和种类: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以避免单纯补充盐水时氯离子含量过高引起高氯血症,还可纠正或减轻休克所致代谢性酸中毒;其次选用等渗盐水。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也可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有条件时也可用人体白蛋白液。②方法:补液时迅速开放静脉,建立有效的周围或中心静脉通路。输液开始时先用晶体液,利于改善微循环,输入一定量后,再给胶体液和5%葡萄糖溶液,然后重复此顺序。重度烧伤或休克较深者,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纠正酸中毒。

(2)创面的处理。①创面初期处理:剃净创面周围毛发,剪短指甲,擦净创面周围皮肤。用灭菌水冲洗创面,无菌纱布轻轻拭干。处理创面时动作要轻柔,可用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止痛。若休克严重,应控制后再处理。②创面的包扎:包扎有利于保护创面、减轻疼痛、及时引流渗液,适用于面积小或肢体的浅Ⅱ度烧伤。包扎后每日检查有无松脱、臭味或疼痛,注意肢端末梢循环情况,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以防感染。创面不宜用甲紫、红汞或中药粉末,以免妨碍观察。也不宜轻易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细菌耐药。③去痂:一是保持痂皮干燥,预防痂下感染,待痂下组织自溶、分离时,逐步剪去痂壳,即蚕食脱痂法。二是手术切痂和削痂,48~72h 即可开始,平面应达深筋膜,颜面、手背处稍浅。创面彻底止血后即植皮。植皮多采用自体皮植皮。供皮区应做好皮肤准备,避免皮肤损伤,消毒时仅用70%~75%乙醇。植皮后保护好植皮区肉芽创面,勿受压。包扎敷料妥善固定,防止皮片滑动。注意创面渗出,更换敷料时,观察皮片成活情况,防止感染和皮片脱落。④感染创面的处理:加强烧伤创面的护理,局部应用抗菌药液及收敛性强的中草药制剂,已成痂的保持干燥完整。选用湿敷、半暴露、局部浸泡或全身浸浴等方法充分引流脓性分泌物,去除坏死组织,待感染基本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及时植皮促使创面愈合。⑤重视烧伤病人的基础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护骨隆突处,暴露的创面尽可能避免受压,使用烧伤专用翻身床或气垫床,制定计划定时翻身,确保操作安全。及时发现痂下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所用衣物、床单等需灭菌处理,定时消毒病室空气,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疼痛病人的对症处理。

3.感染的防治 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并注意监测病人的肝、肾功能。积极处理创面,切除坏死组织。创面污染较重或浅Ⅱ度烧伤面积5%以上者,进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注射。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治疗。经胃肠道和静脉进行肠内外营养支持,补充精氨酸、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以提高免疫功能,防止休克。

4.并发症的防治 及时发现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等,纠正低血容量、迅速扭转休克及预防和减轻感染。应加强巡视,协助病人叩背、吸痰、去痰、给氧和改善通气等。

三、健康教育

1.普及防火、灭火、自救常识,预防烧伤事件发生。

2.对康复期病人进行知识宣教,鼓励参与一定的家庭、社会活动。

3.指导其保护皮肤,防止紫外线、红外线的过多照射,避免对瘢痕组织的机械刺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