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机械通气

第八节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指利用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以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减少呼吸功的作用。

呼吸机分3 类:①正压呼吸机;②负压呼吸机;③高频通气机。

一、适应证

1.治疗呼吸衰竭和呼吸暂停,如严重的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肺部感染、ARDS 所致的严重通气功能障碍及心肺复苏等。

2.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或加重,如用于心、胸外科手术后,减轻病人心肺功能和体力上的负担,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二、使用指征

(一)临床指征

极度呼吸困难,呼吸浅、慢、不规则伴意识障碍或呼吸频率35 次/min 以上。

(二)血气分析结果

1.急性呼衰PaCO2>7.3kPa(55mmHg);慢性呼衰PaCO2>9.3~10.7kPa(70~80mmHg),pH<7.20~7.25。

2.在FiO2>50%,30min 后PaO2仍<6.7kPa(50mmHg)。

三、禁忌证

正压通气的禁忌证有未经引流的张力性气胸、纵隔气肿、大咯血、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足血容量前、重症肺大疱等。

四、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与通气量掌握不当;通气压力过高及护理不当有关。其他还有:气道并发症,如气管导管阻塞、气管黏膜溃疡、气管切口周围皮下气肿;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循环系统并发症,如心排血量减少及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形成;气压伤、呼吸系统感染、肺不张及氧中毒。

五、机械通气的实施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呼吸机与病人连接方式,如面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2.根据病情、体重等因素,调节通气参数,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六、机械通气的撤离

机械通气时间随病情而定,应依据临床指征、肺功能测定结果及气体交换指标等情况,当病人自己呼吸能维持机体适当的通气时可撤离。

七、机械通气的护理

(一)机械通气前准备

1.备好清洁、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及供氧设备。

2.向神志清醒病人做解释,使其了解行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并能主动配合。

(二)病情监测

1.呼吸有无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的状态及两侧呼吸运动的对称性,两侧呼吸音性质、有无啰音。

2.心率:机械通气20~30min 出现血压轻度下降,若明显下降或持续下降伴心率快,应通知医师。心率快、心律失常提示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

3.意识状态:呼吸机治疗后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提示通气状况改善。若烦躁不安、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为通气不足。病人突然兴奋、多语、甚至抽搐,应警惕通气过度引起碱中毒。

4.体温:发热提示感染。体温高使耗氧量和二氧化碳增加,故酌情调节通气参数。高热时降低湿化器湿度,改善呼吸道的散热作用。

5.皮肤、黏膜及周围循环状况:发绀减轻提示缺氧改善皮肤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皮下气肿、颈静脉怒张,常与气胸、气管切开有关。观察皮肤黏膜的完整可及时发现和处理压疮、口腔溃疡及继发性真菌感染等。

6.出入量:尿量的变化是反映液体平衡及心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尿量减少或无尿应考虑体液不足、低血压和肾功能障碍等;尿量多应注意电解质紊乱;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7.腹部胀气及肠鸣音:面罩机械通气者,因人机配合欠佳、因病人吞入过多气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气囊漏气等均可引起腹胀。肠鸣音减弱提示低钾血症。

(三)呼吸机和实验室检查的监测

1.熟悉呼吸机性能,观察运转情况,注意节奏、音响有无异常,记录监测仪显示的参数。

2.保持接口紧密、合适,防脱落、漏气。

3.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监测结果,判断机体的酸碱平衡情况,调整呼吸机潮气量、压力、频率、呼气与吸气时间比和吸氧浓度。

(四)机械通气病人护理

1.加强呼吸道湿化 ①蒸汽加湿湿化,使吸入气温度在35~37℃,湿化器的水温在50℃左右。②气管内直接滴注,也可持续性间断滴注。

2.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气道正压通气病人不能有效咳嗽,借助机械吸引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功能。也可视病情定时翻身,胸部叩击以促使痰液引流。

3.预防感染 ①保持室内清洁;②每日更换消毒呼吸管道及湿化器;③加强口腔护理,保持气管切开伤口的清洁干燥;④留置导尿管病人应预防尿路感染;⑤预防并发症,如水电解质平衡、消化道出血、感染、休克等。

(五)停机前后护理

1.按步骤有序撤机,其程序为撤呼吸机→气囊放气→拔管→拔管后继续吸氧,直到病情康复。

2.拔管后禁食12~24h,防误吸。鼓励病人咳嗽、咳痰、防气道阻塞。

3.加强对呼吸机终末消毒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