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贫血

第一节 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血贫血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一)评估要点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妇女铁需量增加。

2.失血过多 成年人慢性失血,如月经量多、痔疮、溃疡出血及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胃酸缺乏等。

3.临床表现 有贫血症状,如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昏眼花。症状与贫血程度有关。黏膜损害较常见如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儿童发育迟缓,智商低,易兴奋烦躁,异食癖和吞咽困难。部分病人有反甲、脾脏轻度增大。

4.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体积小,形态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高。骨髓查可有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中晚幼为主,体积小、胞质少。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

2.护理措施

(1)轻者适当休息与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病情为度。重度贫血伴缺氧者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给吸氧,保持适宜室温,防止因寒冷加重缺氧。

(2)遵医嘱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以及补铁剂。

(3)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含铁丰富的易消化食物;消化不良者应少量多餐;伴口腔炎或舌炎者避免刺激性食物。

(4)口服铁剂应饭后服,减少对胃肠刺激,可小剂量开始。避免与浓茶、牛奶、咖啡、磷酸盐等同服,以免影响铁剂吸收。铁剂宜深部肌肉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减少疼痛,促进吸收。注射时备肾上腺素,并观察不良反应。

(5)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三)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学习防治贫血基本知识,说明病因及根治的意义。预防慢性肠道炎症是根治贫血的有效措施。

2.在易患人群中开展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合理膳食,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多食含铁食物外,可服少量铁剂。多食动物肝、瘦肉、蛋黄、鱼、豆类、紫菜、海带及木耳。建议病人用铁锅炒菜,可增加无机铁。

二、巨细胞性贫血

巨细胞性贫血是由叶酸和(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细胞核DNA 合成障碍而引起的贫血。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既往有慢性胃炎、肠炎、肿瘤、肝病、甲亢等,有偏食习惯,有妊娠、哺乳、胃肠手术史等。

2.临床表现大多呈中、重度贫血,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2%病人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人肝脾大;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舌痛,色红,舌表面光滑(牛肉舌);由于蛋白营养不良可发生眼睑水肿,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有腹水。

3.实验室检查血象:血红蛋白低于60g/L,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并呈大卵圆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各系细胞均有“巨幼变”;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血清B12 浓度低于74μmol/L,血清叶酸浓度低于6.8mmol/L。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活动无耐力。

2.护理措施

(1)重症贫血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病人,应卧床休息,适当运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2)叶酸缺乏时多食绿色新鲜蔬菜、水果、谷类,烹煮不宜过度,防止叶酸破坏。B12缺乏者多食动物肝、肾、瘦肉、禽蛋及海产品等。

(3)用药护理,叶酸5~10mg 口服直到血象完全恢复正常。B12100μg 肌肉注射直到血象恢复正常,B12 偶尔有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三)健康教育

1.贫血纠正后坚持合理膳食,积极治疗原发病。一般病人预后良好,应增强其治疗信心。

2.加强营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感染。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①药物史:起病前数日或数周内用过引起再障的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磺胺、阿司匹林及抗肿瘤药;②接触史:工作环境及社区是否有有害物质如X 线、放射性核素、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涂料等);③感染史:呼吸道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

2.临床表现 ①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发展快,严重出血与感染,严重贫血,多次输血难以维持血红蛋白,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肤黏膜,口腔血疱,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可引起多种感染,以肺炎、败血症为常见,治疗难以控制。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慢、发展慢、贫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出血轻以皮肤、黏膜为主;合并感染以呼吸道为多见。

3.实验室检查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计数多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

4.骨髓检查 ①急性型:骨髓穿刺骨髓液稀薄、油滴增多,涂片中核细胞减少,粒、红系幼稚细胞极度减少,无巨核细胞,淋巴、单核、浆、网状、组织嗜酸细胞分类增高。②慢性型:造血组织呈“向心性萎缩”及灶性增生,不同部位骨髓象一致,共同点为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失,受损部位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活动无耐力,有感染的危险,有损伤的危险。

2.护理措施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应卧床休息,减少内脏出血;中、轻度者应适当休息,减少氧耗。必要时应吸氧。饮食宜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遵医嘱输血或输红细胞,严重贫血者输人速度为每小时<1ml/kg。

(3)观察感染的征象,出现发热应查找感染灶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定期对室内空气消毒、限制探视、预防院内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饮食卫生。

(5)不用手挖鼻孔、用力擤鼻涕、牙签剔牙、用力抓皮肤等。减少注射药。血小板低于20X 104/L 的病人应卧床休息。禁食,头部不宜剧烈活动,防止颅内出血。若发现颅内出血,头部置冰袋,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6)用药护理,用免疫抑制剂时,应观察其不良反应(超敏反应、血清病、出血加重),给予保护性隔离,加强支持疗法,防止出血及感染。慢性病人用雄激素治疗3~6 个月后见效,鼓励病人坚持完成疗程。丙酸睾酮为油剂注射部位不易吸收,故需深部注射,并轮换部位。雄激素长期用可出现痤疮、须毛增多、女性闭经、男性化、肝损害、水肿等不良效应,应加强观察,做好心理疏导。

(三)健康教育

1.向病人、家属介绍本病的病因,不可随便用药,特别是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如氯霉素、保泰松、安乃近等。如因职业关系接触造血毒物如X 线,农药等,应做好防护工作,定期体检,注意血象变化。

2.指导病人坚持用药,并说明其重要性。教病人学会自我护理,如预防出血、感染,并定期复查。

四、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发生的一种贫血。红细胞寿命虽然缩短、破坏增加,但骨髓造血尚能代偿而不出现贫血,若出现红细胞破坏增多,而产生贫血现象,称为溶血性贫血。

(一)评估要点

1.临床表现 ①急性型: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贫血、黄疸;如有血管内溶血可有血红蛋白尿,尿呈浓茶色;贫血重时可导致缺氧,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甚至心力衰竭,休克、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慢性型:起病缓慢,症状轻,乏力,苍白,头晕,气促。患者有贫血、黄疸及肝脾大三大特点。

2.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血胆红素增高,尿胆素增加。血清结合球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如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幼红细胞增加。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溶血试验有助于确诊。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如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等。

2.护理措施

(1)护理措施见贫血章节。

(2)护理措施见有关章节。

(三)健康教育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应忌酸性食物和药物,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磺胺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禁食蚕豆及蚕豆制品和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奎宁、磺胺、氯霉素、维生素K 等,以免诱发溶血。

2.指导病人观察判断巩膜黄染及尿色改变,怀疑病情加重应立即去医院检查。注意休息和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