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麻醉及护理

第二节 各种麻醉及护理

麻醉主要分部位麻醉和全身麻醉两大类。部位麻醉又称区域麻醉或局部麻醉。

一、部位麻醉

(一)常用局麻

1.常用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2)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麻醉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3)区域阻滞:围绕手术区在其周围及基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人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

(4)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受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常用局麻药

(1)酯类:普鲁卡因、丁卡因。

(2)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3.护理要点 使用普鲁卡因者,麻醉前了解药物过敏史,无过敏史者常规做过敏试验。麻醉期间观察有无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1)毒性反应的处理:①立即停药,吸氧。②轻度反应病人,可用地西泮(安定)0.1mg/kg 肌注或静注,抽搐和惊厥者静注硫喷妥钠1~2mg/kg,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③低血压者适当给予麻黄碱或间羟胺等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④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过敏反应:以酯类发生机会多,酰胺类极少见。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对症抗过敏处理。

(二)椎管内麻醉

1.蛛网膜下腔阻滞 简称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阻滞部分脊神经传导的麻醉方法。

(1)适应证:适用于手术时间在2~3h 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

(2)禁忌证: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脊膜炎、颅内压增高等。②穿刺部位或临近部位皮肤感染。③脊柱畸形、外伤。④严重休克、贫血、脱水。⑤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⑥婴幼儿及不合作的病人。

(3)常用药物:普鲁卡因、丁卡因等。

(4)护理:①麻醉前评估病人血压、脊柱、腰部皮肤情况。②穿刺时协助麻醉师摆好病人体位。③注药后,立即扶助病人平卧。④麻醉后去枕平卧6~8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⑤麻醉期间注意观察病人血压、呼吸、恶心呕吐等情况。

2.硬膜外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作用于脊神经根,使一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也称为硬膜外麻醉。

(1)适应证:适用范围比腰麻广,最常用于横膈以下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尤其适用于上腹部手术,也可用于颈、胸壁和上肢手术,且不受手术时间限制。

(2)禁忌证:与腰麻相似,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

(3)常用药物:1.5%~2%利多卡因,0.25%~0.33%丁卡因,0.5%~0.75%普鲁卡因。

(4)护理:①麻醉前评估病人血压、脊柱、腰部皮肤情况。②配合麻醉师摆好麻醉体位。③麻醉期间注意观察血压、呼吸、恶心呕吐等并发症。④麻醉后嘱咐病人平卧4~6h。

二、全身麻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暂时性抑制,使病人呈现意识和痛觉消失、反射活动减弱、肌肉松弛等状态。

(一)常用麻醉方法

1.吸入麻醉

(1)直接滴入法:将麻醉药液直接滴在麻醉面罩的纱布上,病人吸入药液的挥发气体后进人麻醉状态。

(2)气管内插管:将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连接麻醉机,吸入麻醉药物。

2.静脉麻醉 麻醉药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3.静脉复合麻醉 这是一种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全麻辅助药物而满足手术要求的全身麻醉方法。

(二)全身麻醉的护理

1.密切观察和协助处理并发症和意外

(1)呕吐与窒息:立即将病人上身放低,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与吸尽口、鼻腔内的呕吐物。如有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应诱发咳嗽或进行气管内插管彻底吸出。

(2)呼吸道梗阻:立即去除诱因,加压给氧;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3)低血压:及时调整麻醉深度,补充血容量,有效止血;必要时暂停手术。

(4)心搏骤停与心室纤颤:这是麻醉和手术中最严重的意外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麻醉恢复期护理

(1)一般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妥善留置各种管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机及其他监护仪器正常运转。

(2)掌握病人一般情况,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术中情况等。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15min 监测并记录1 次,平稳后改为每30min 监测记录1 次。同时观察意识、肢体运动及感觉、皮肤与口唇的色泽、切口敷料及引流管等。

(4)保持静脉输液及各种引流管通畅,监测记录用药及引流量、尿量。

(5)注意保暖。

(6)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坠床。

(7)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