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护患关系

第四节 护患关系

一、护患关系的概念与性质

(一)护患关系的概念

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二)护患关系的性质

1.护患关系是帮助与被帮助之间的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有时还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即帮助系统(包括与病人相互作用的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和被帮助系统(包括寻求帮助的病人和家属、重要成员等)之间的关系。

2.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护士对患者的帮助一般是发生在患者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的时候,其中心是帮助患者解决困难,通过执行护理程序,使患者能够克服病痛,生活得更舒适。因而作为帮助者的护士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这就意味着护士的行为可能使双方关系健康发展,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但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使关系紧张,病人的病情更趋恶化。护士作为一个帮助者有责任使其护理工作达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效果,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护患关系也就成为治疗性的关系。治疗性的护患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关系,它是一种有目标的、需要谨慎执行、认真促成的关系。由于治疗性关系是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除了一般生活经验等上列因素有影响外,护士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将影响到治疗性关系的发展。

3.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通常还是多元化的,即不仅是限于二元之间的关系。由于护患双方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感觉、情感、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互相之间的感觉和期望,并进一步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即护理效果。

二、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根据护患双方在共同建立及发展护患关系过程中双方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与心态,可以将护患关系分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主动一被动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护患关系模式。此种模式是以生物医学模式及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指导思想。其特征是护士和病人之间单向发生作用,即“护士为病人做什么”。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处于主动和主导的作用,而病人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和接受的从属地位。护患双方的心理为显著的心理差位关系。所有针对病人的护理活动,只要护士认为有必要,不需要取得病人的同意,病人需完全服从护士的决定。这种护患关系模式主要发生于难以表达自己主观意志的病人,如昏迷、休克、全身;麻醉、有严重创伤及精神障碍的病人。这类病人一般部分或完全地失去了正常的思维能力,需要护士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使病人在这种单向的护患关系中尽快恢复健康。

2.指导一合作形式:此种模式是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及以病人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指导思想。其特征是护士与病人之间是微弱单向发生作用的,即“护士教会病人做什么”。护士在护患关系中仍占主导作用,护患双方的心理为微弱的心理差位关系。但是护患双方在护理活动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护士决定护理方案、护理措施,病人尊重护士的决定并主动配合,主动向护士提供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并且可以对自己的护理和治疗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护患关系模式多发生于病人病情较急、较重,但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对治疗及护理了解少,需要依靠护士的指导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共同参与模式:此种模式是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及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指导思想。其特征是护士与病人之间双向发生作用,即“护士帮助,病人自我恢复”。护患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为等位的心理关系。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护患双方具有大致等同的主动性和权利,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与实施。病人不是被动地接受护理,而是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亲自参与护理,护士尊重病人的权利,与病人共同商,定护理计划。这种护患关系模式多适用于慢性病的病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此类病人不仅清醒,而且对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比较了解,把自己看成是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活动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三、护患关系的分期

1.第一期或称初期:在护士和病人一见面就开始了,在此期主要是建立信任关系,这时的病人很注意自己的行为并对护士进行考查,看看能对你信任到什么程度,以决定以后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这位护士。护士在这阶段主要是收集资料、了解病人的情况、书写护理病历、发现问题、制定护理计划。为建立信任关系,护士应注意诚恳待人、给人以温暖和善解人意,即敏感而准确地找出病人的需要。

2.第二期即工作期:在信任的基础上,用具体行动来帮助病人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没有信任的行动会造成病人的被迫感而影响护理效果。

3.第三期为终末期:是说再见的时期,应尽可能在完全结束护患关系之前就考虑一些护患关系结束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作好必要的准备。如进行如何保持健康的教育,出院后应注意事项,并应征求病人的意见以便今后改进工作,此期常以病人出院而结束。

四、护患关系良性发展对护士的要求

为使护患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处于主导地位的护士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护士,有责任使自己保持身体、情绪等方面的平衡。

1.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护士应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会运用自我照顾的活动来评估、计划、执行及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合理的饮食来维持适当的体重,维持应激情况下的生活、心理反应等。另一方面,护士教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压力,需以身作则。因为,当护士看起来很健康,流露着活力与真诚,患者就会注意她们,就会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模仿她们。

2.应有健康、良好的情绪:护士应了解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反应,并注意调整,避免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否则会干扰专业性治疗关系的建立。

3.应具有丰富的与护理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是一门源于生物、社会、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科学知识的专业。专业护理人员不仅应学习护理方面的知识,也应学习与护理有关领域的知识,如文学、艺术、心理、管理、教育等科学知识。这种学习不仅仅在学校阶段,应贯穿于整个专业生涯中,这样可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保持对护理专业的兴趣和拥有充分的能力。

4.应具有真诚、适当的移情:在与患者接触时,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移情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间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的替代性体验。因此,在护理患者时,护士应尽量体会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增加护患之间的了解,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和患者的康复。

5.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必然涉及到与患者的沟通。护士应学会运用沟通的技巧达到与患者良好的沟通,以便了解患者的需要,最终获得最好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