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中以小气道的炎症最为突出,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本病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认为,慢支的发生是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气道存在不同程度敏感性(易感性)的基础上,反复受吸烟、感染或寒冷、过敏因素以及理化因素刺激下,引起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的结果。

当慢性炎症蔓延至远端,累及细支气管管壁及周围组织,造成气体排出受阻,肺泡压力增高,使肺泡过度膨胀和肺泡弹性减退或破坏融合成大泡,形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支通常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于慢支是形成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原因,疾病进展又可并发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增大,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本病的流行与吸烟、地区和环境卫生等有密切关系,吸烟者发病率远高于不吸烟者;北方气候寒冷发病率高于南方。工矿地区大气污染严重,发病率高于一般城市。

一、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的吸烟习惯及职业的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状况,此外应询问病人有无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

2.主要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喘息为慢支和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护士在评估时应注意对病人咳嗽、咳痰的时间,痰液的性状、量、色、气味与气短程度等加以了解,此外,护理人员更应掌握慢支的分期和分型,以及阻塞性肺气肿的分型,以便更好地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

(1)咳嗽、咳痰的时间:慢支咳嗽、咳痰症状的出现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3 个月以上。阻塞性肺气肿则在多年的咳嗽、咳痰史的基础上,伴有活动后气短,常在冬季发病,春暖后缓解,病变严重者咳嗽、咳痰长年存在,无冬重夏轻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2)痰液的性状、量:一般为黏液或泡沫状,伴随有感染时,可为黏液脓性痰或脓痰,痰量增加,偶有痰中带血。

(3)呼吸困难程度:慢支早期无气短反复发作,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有活动性气短,早期多在活动后如上楼或快步行走时感气急,以后发展到平路时亦感气急。若在说话、洗脸、穿衣乃至静息时有气急,提示肺气肿相当严重。

慢性支气管炎按下列分型和分期:

(1)分型:可分单纯型和喘息型两种。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症状。

(2)分期: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1)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性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阻塞性肺气肿按表现特征分为下列类型:

1)气肿型(又称红喘型,PP 型,A 型):临床上隐袭起病,病程漫长,呈喘息外貌。

2)支气管炎型(又称紫肿型,BB 型,B 型):肺气肿较严重但支气管病变不严重。

3)混合型:以上两者兼并存在。

3.心理社会评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症状是早晨有轻微的咳嗽,在运动时会有轻微的呼吸短促,但病人并不会去注意它,因为病人会自然而然地减少活动以代偿呼吸短促的情形,渐渐地,病人会因呼吸困难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心理、生理与社会三方面的问题,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会感到害怕、紧张、受挫折、震惊。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疲倦、呼吸短促与活动限制将会导致无法胜任工作、社会活动受到限制,感到被社会隔离,病人心情抑郁。

4.护理体检 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有时在肺底可听到散在干湿啰音,干咳后减少或消失。慢支喘息型可听到哮鸣音及呼气延长。严重肺气肿患者胸廓前后径增加,外观呈桶状,肋间隙饱满,叩诊呈过清音,心界缩小,肝浊音界下降。

5.辅助检查

(1)胸部X 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粗、紊乱,以双下肺野明显,肺气肿时,双肺透亮度增加,肺周围血管纹理减少纤细,心影呈垂直状。

(2)肺功能测定: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出现阻塞性通气障碍,表现为:

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60%。

2)最大通气量(MBC)<80%预计值。

3)残气容积(RV)增加。

4)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40%为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指标。

(3)血气分析测定:早期肺气肿患者有轻度低氧血症,大多伴有PaCO2轻度升高。

二、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弹性降低、肺膨胀不全、残气量增加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过多、痰液黏稠有关。

3.无能为力 与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对预后及疾病转归担忧有关。

4.知识缺乏 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与康复知识不了解有关。

5.医护合作性问题 潜在并发症

(1)感染的危险:与痰液潴留、肺防御系统损害有关。

(2)自发性气胸:肺气肿时肺泡内呈高压状态,极易破裂。逸入胸膜腔,可形成气胸。

(3)呼吸衰竭:慢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后,往往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在某些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干结潴留、不适当氧疗的影响下,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将进一步加重,可诱发呼吸衰竭。

三、护理目标

1.病人保持最佳气体交换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内。

2.病人咳嗽、咳痰症状减轻、呼吸道通畅。

3.减轻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病人能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方法等。

5.预防及控制感染。

6.缓解病情,预防并发症。

四、护理措施

1.急性发作期,病人发热、咳喘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2.冬季应有保暖设备,避免病人受凉感冒加重病情。

3.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黏稠度、气味及量的改变,有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

4.控制感染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重病人可静脉滴注,遵医嘱准确、及时给药。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等。

5.祛痰镇咳鼓励病人咳痰,并帮助变换体位,辅助叩背以利排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并遵医嘱使用祛痰剂;沐舒痰(盐酸溴环己胺醇)30mg、化痰片(羧甲基半胱氨酸)500mg,每日3 次口服。溴己新、氯化氨棕色合剂等均有一定祛痰作用。

6.解痉平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常选用解痉平喘药物,如氨茶碱0.1~0.2g,每日3 次口服,美喘清50mg,每日2 次口服,博利康尼2.5mg,每日2~3 次口服。慢性支气管炎有可逆性阻塞者应常规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等吸入治疗。

7.有气短症状时宜给予半卧位,有利于呼吸,低氧血症者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8.肺气肿的病人,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病人取立位(体弱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每分钟呼吸7~8 次。如此反复训练,每次10~20 分钟。

(2)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口哨状。

五、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急性发作期,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关心体贴病人,经常与病人交谈,了解消极情绪的原因,给予耐心疏导,讲解有关防治知识,介绍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期应避免家属过度保护病人,使病人能依其身体状况,做到自我照顾与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2.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并嘱病人勿食产气性食物,例如大豆、空心菜等。

3.戒烟指导 指导病人戒烟,并把戒烟成功的个案介绍给病人,传授病人有效的戒烟方法。

4.活动、休息指导 缓解期,在病人熟悉呼吸运动以后,可开始进行下床活动的训练,若是气候温和,可渐渐地让病人在病室走动,进而在走廊散步,甚至可上下楼梯,最后达到进行户外活动的目的。

5.出院指导

(1)预防感染,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物以避免感冒,勿进出有感染源的公共场所及接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

(2)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吸入有害烟雾和刺激性气体。

(3)注意休息与睡眠,加强饮食营养,并注意维生素C 的摄取,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4)出院后继续按医嘱服药,给病人提供有关药物的书面材料,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5)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做呼吸运动锻炼,并可进行力所能友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此外,适量散步也可促进恢复健康状态。

(6)肺气肿有低氧血症的病人,有条件者宜进行长期的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 小时以上,存活率可明显提高,尤其夜间吸氧可延长睡眠时间,对防止夜间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有重要作用。

(7)若发现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六、护理评价

1.评价病人的呼吸情形是否改善,血氧浓度PaO2能维持在60mmHg 以上。

2.病人掌握排痰方法与技巧,能够做到有效排痰。

3.病人与家属能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压力,相互间能予以支持、理解,从而使病人能获得适当的精神交流。

4.病人能了解预防及控制疾病复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