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一、术后出血

(一)评估要点

1.术后出血原因 ①术终止血不完善,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②术后结扎线松脱;③原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④凝血机制障碍。

2.症状与体征 少量出血,仅表现为伤口敷料浸血或引流管引出少量血液;出血量大者,短期内出现脉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二)护理要点

1.出血量大的病人,迅速加快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再次手术探查,彻底止血。

2.如为少量出血,应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药。

二、切口感染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①手术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格;②术终止血不彻底,缝合技术不正确,切口内遗有血肿、无效腔、异物等使局部组织抵抗力低下;③全身营养状况差或合并糖尿病、肥胖等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2.症状 术后3~5d,切口疼痛加剧,伴随体温升高、脉快、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切口可能感染,若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和压痛或有波动感,即可证实已发生感染。

(二)护理要点

1.切口感染早期采取局部热敷、理疗和使用有效抗生素等措施,使其不发展为脓肿。

2.如已形成脓肿,拆除局部缝线,敞开切口,通畅引流,定时更换敷料,待创面清洁时,可行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三、切口裂开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①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②切口缝合欠佳;③切口感染;④腹腔内压突然增高。

2.症状 切口完全裂开处有大量淡红色液体流出,切口全层裂开,可见肠管或网膜暴露;切口部分裂开为深层裂开而皮肤缝合线完整,切口常无液体流出。

(二)护理要点

1.切口完全裂开时,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及脱出的脏器,通知医师,送病人至手术室做腹壁全层间断缝合,术后进行胃肠减压。

2.切口部分裂开,按具体情况处理,可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并用腹带加压包扎。

四、肺不张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多发生于胸、腹部大手术后和老年人,有长期吸烟史和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者更易发生。

2.症状 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在肺不张部位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时有局限性湿性啰音及呼吸音减弱、消失或为管性呼吸音。继发感染时,体温明显升高。

3.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检查PaO2下降和PaCO2升高。

(二)护理要点

1.一旦发生肺不张,除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和控制肺炎外,还应采取促进排痰和肺扩张护理措施。

2.对一般排痰措施无效者,可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法吸出痰液,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五、尿路感染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尿潴留是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基本原因。尿路感染多发生于膀胱,上行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

2.症状 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有时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症状。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病人,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肾区疼痛。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脓细胞。

(二)护理要点

1.应用有效抗生素,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2.鼓励病人多饮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1500ml 以上,保持排尿通畅,达到内冲洗作用。

3.尿潴留量超过500ml 时,应放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并做好留置导尿管护理。

六、血栓性静脉炎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①病人卧床过久、活动少,导致下肢血流缓慢;②血液凝固性增加,处于高凝状态;③血管反复穿刺置管或反复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2.症状 开始表现为小腿腓肠肌疼痛和紧束感,继之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有时先出现下肢浅静脉发红、变硬,有明显触痛。常伴体温升高。

(二)护理要点

1.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局部严禁按摩,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遵医嘱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液、降纤酶等静脉滴注。

(三)健康教育

鼓励术后病人早期床上运动或离床活动,卧床期间多做下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