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外周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内脏出血。血小板常有明显的自发性出血倾向。该病也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症。
(一)评估要点
1.病史 起病前1~3 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感染、风疹等。女性40 岁前发病率高。
2.出血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可有鼻、牙龈、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急性型出血严重者可因视网膜出血而失明,甚至因出血而危及生命。急性较慢性预后好。
3.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增加,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增高。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组织完整受损。
2.护理措施
(1)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出血量及出血是否停止,监测血小板计数,若低于20×109/L应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卧床休息,避免外伤。
(2)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保泰松、右旋糖酐等。饮食应根据病情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少渣饮食。
(3)用药护理 常用激素类药易出现感染、高血压、血糖升高等。应定期检查血压、尿糖、白细胞分数等。用长春新碱药应注意有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和末梢神经炎,用环磷酰胺应多饮水,每日饮水在3000ml 以上。
(三)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知识,注意保暖,预防感染。血小板在50×109/L 以下时,不做体力活动。
2.禁止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消炎痛、保泰松等。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小板、血糖。
二、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皮膜紫癜、黏膜出血、腹痛、皮疹、关节病及血尿。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一)评估要点
1.主要病因为食物、药物过敏或感染,如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表现为紫癜、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血便、关节痛、血尿等。
3.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组织完整性受损。
2.护理措施
(1)观察病人出血情况,如腹痛、血便、血尿及关节疼痛等。腹型病病人若便血时应定时测血压脉搏、肠鸣音,记录便血量。
(2)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维生素C 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三)健康教育
向病人说明本病常见诱因如感染、食物、花粉及药物过敏等,发现可疑应避免接触。感染为发病诱因之一,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发现症状及时就诊。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微循环障碍而导致出血、休克、器管损害等变化。
(一)评估要点
1.主要病因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血症;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和广泛性手术;病理产科,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
2.观察原发病病情 如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头痛、腹痛、腰痛、意识朦胧、烦躁、抽搐和昏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急促。皮肤、黏膜有片状瘀斑等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减低。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有损伤的危险,组织灌注量改变。
2.护理措施
(1)注意病人出血情况:皮肤黏膜出血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出血。
(2)预防出血:静脉或肌肉注射后局部加压,操作轻柔,避免损伤。
(3)用药护理:遵医嘱给肝素治疗,一般首次静脉滴注肝素25mg,以后每4~6h 6mg(1mg相当于125U),用药5~7d,使用时注意观察出血减轻或加重情况,定期测凝血时间。
(4)应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意识状态变化,记录尿量及性质;有无器官栓塞的症状,如皮肤颜色、温度和末梢感觉等。
(三)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如药物、输血治疗的目的及氧气吸入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指出易诱发DIC 的疾病。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病人要积极预防DIC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