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与呕吐
1.恶心 是一种欲呕吐的感觉,令人感到不舒服,并常常继发呕吐。
2.呕吐 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分为3 个阶段: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表现,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不同病因所致呕吐的特点如下:
1.反射性呕吐 常有恶心先兆,胃虽已排空仍干呕不止。
2.中枢性呕吐 呈喷射状,较剧烈且多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感轻松,可伴剧烈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 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密切关系,常伴有眩晕、眼球震颤及恶心、血压下降、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4.神经性呕吐 与精神因素有关,为餐后即刻发生的多次少量呕吐,多不伴有恶心。
根据呕吐量及性质,可确定有无消化道梗阻,并估计液体的丢失量。低位肠梗阻患者呕吐物常有粪臭味;梗阻平面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者常不含胆汁,在此平面以下者常含多量胆汁;幽门梗阻者常为宿食,含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十二指肠溃疡。
长期频繁呕吐可致脱水、代谢性碱中毒、低血氨、低血钾等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儿童、老人、病情危重和意识障碍者易误吸而致肺部感染或窒息。
【护理措施】
1.观察呕吐情况 观察患者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
2.检测生命体征 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盲至稳定。
3.观察失水征象 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相对密度(比重)、体重,动态观察实验室结果。
4.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6.安全 预防跌倒、坠床等不安全事件。
7.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避免工作过于劳累,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
2.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若在家时,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
3.卧床休息,呕吐时头应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造成窒息。
4.呕吐频繁时禁食并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5.保持心情舒畅,精神紧张不利于呕吐的缓解,特别是有的呕吐与精神因素有关,紧张、焦虑还会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而治病的信心及情绪稳定则有利于症状缓解。
6.指导患者常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少呕吐的发生。
(1)深呼吸法:用鼻子吸气,然后张口慢慢呼气,反复进行。
(2)转移注意力:通过与别人交谈,或倾听轻快的音乐,或阅读喜爱的文章等方法转移注意力。
7.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臭味。更换污染衣服、被褥,开窗通风。
8.按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
9.告知患者预防恶心的方法。
(1)一天内少食多餐代替3 顿餐。
(2)慢饮慢食。
(3)避免食用难消化的食物。
(4)食用冷的消耗性食物或者降低房间温度,避免高热食物和温度高引起的恶心。
(5)饭后休息。
(6)两餐之间饮水,而非只在饭间饮水。
10.指导患者当开始感到恶心时,可以通过喝少量的纯净、甘甜液体来预防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