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便秘
便秘是指粪质干燥坚硬、排便不畅或正常频率丧失。多数健康人每天排便1~2 次,但隔天甚至7 d 内排便次数不少于2~3 次,粪质无异常,也属正常,不应视为便秘。便秘以女性和老人居多,可由肠道或其他器官疾病或精神神经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便秘者一般每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 次,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结肠痉挛时,排除的粪便呈羊粪状;直肠肿瘤或肛门狭窄时,粪便可出现持续变细;粪便外带鲜血提示直肠病变、痔或肛裂等疾病。
便秘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症状:粪块长时间停留于肠道内可引起腹胀及下腹部疼痛,还可引起异常发酵、腐败,并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从而引起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口苦、烦躁不安、乏力等;便秘时由于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感到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因粪便过于坚硬,排便时可引起肛门疼痛,并可发生肛裂;便秘还可造成直肠、肛门过度充血,久之易致痔疮。
【护理措施】
1.观察便秘特点及造成的危害,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
2.指导心理调节与运动
(1)重视心理治疗及护理,做好解释工作,精神鼓励,减轻患者精神、心理不安与恐惧,避免抑制便意,避免受厕所环境因素影响。
(2)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定时排便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排便表,嘱患者每天晨间早餐后半小时排便1 次,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此刻训练排便,易建立条件反射,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去厕所数分钟,日久便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增加全身运动量,增加直肠血供及肠蠕动,以利排便。做好腹部按摩或仰卧起坐运动,锻炼膈肌、腹肌和肛提肌力,促进排便。若发现患者有因过度使用腹压而引起疲劳,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因用力排便感到不适,应立即扶其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指导患者避免过久、过度无效排便,导致其他不良后果如脱肛、痔疮等。
3.饮食护理 提高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高纤维素食品在胃肠道中不易被消化酶破坏,能吸收大量水分使大便软化,并能增加肠内容物,刺激肠蠕动,使大便通畅。多给患者吃含纤维素高的饮食,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豆类等,蔬菜如芹菜、洋葱、蒜苗、菠菜、萝卜、生黄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油脂类不但能直接润肠,而且分解产生的脂肪酸还有刺激胃肠蠕动作用,故应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等油脂的摄入。保证有足够的水分摄入,水分可增加肠内容物容积,刺激胃肠蠕动,并能使大便软化。每天至少应保证摄入量2000ml,喝些淡盐水或蜂蜜水,也可每天空腹喝一杯温水。空腹饮水对排便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排便。
4.按医嘱应用药物或灌肠 如应用上述措施无效的严重便秘,可根据医嘱用甘油栓、开塞露,临时用1 次缓泻剂如通便灵胶囊、通泰等。必要时灌肠或用手指抠挖大便,以缓解便秘,减轻患者痛苦。应用缓泻剂应注意药物的作用时间,避免影响患者休息。另外,还应注意用药量要因人而异,以免剂量过大造成腹泻。
【健康教育】
1.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便秘对人体的危害,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便秘不仅使人排便困难,还会给人体带来许多危害,导致很多疾病如肛裂、痔疮;长期便秘还有导致盲肠癌或结肠癌的危险;患查冠心病的便秘者用力排便,可造成心肌严重缺血,轻者心悸、气短,重者猝死;伴有高血压的便秘者,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升高,造成脑缺血、脑出血等;伴肝硬化的便秘者,排便用力可致门静脉破裂,发生大出血而死亡。另外,肠道中细菌发酵和腐败的代谢产物,有些成分经肠壁吸收后可对机体产生危害,促进衰老或诱发老年性痴呆。
2.讲解或示范预防便秘的方法,并对患者说明这些方法促进排便的原理。如多进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饮水、增加体育锻炼及做腹部按摩等,均可有效地预防便秘。
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当生活方式改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将排便时间安排在每天计划之内,以免生活方式改变造成便秘。
4.嘱患者及家属避免长期应用泻药,长期使用泻药导泻易造成对泻药的依赖性,并导致进食引起的肠蠕动反应降低,使肠道失去张力,自主排便反射减弱。建议患者应逐渐减少泻药用量,鼓励其采用其他通便措施。
5.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其了解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及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家属提供精神支持。
6.指导患者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尤其对功能性腹泻和便秘患者,应帮助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