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较平时增加,且粪质稀薄,含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及脱落的肠黏膜等。腹泻时常伴有腹痛及里急后重感。
正常排便次数因人而异,每天2~3 次或隔2~3 d 一次。但排出水量每天不应超过200 ml;粪便成形,不含有异常成分。
腹泻发生后病程不足2 个月者为急性腹泻,超过2 个月者为慢性腹泻。
【临床表现】
1.起病及病程 起病急剧伴发热常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短期内集体发病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药物中毒,患者有持续性或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较剧,可呕出胆汁。进食鱼、虾、蛋类后发病,应考虑食物过敏性腹泻。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癌症化疗过程中出现顽固性腹泻,应考虑真菌性肠炎。精神性腹泻多在情绪紧张、精神忧虑时发生或加重,无器质性病变。血吸虫病、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结肠憩室炎等引起的腹泻,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且常呈间歇性发作。结肠癌引起的腹泻很少超过2年。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多达10 次以上。如为细菌感染,常有黏液或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慢性腹泻,多数每天排便次数少,但粪便稀薄,亦可带黏液、脓血,见于慢性痢疾、结肠癌、直肠癌。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激惹综合征。渗透性腹泻粪便多有不消化食物、泡沫及恶臭,每天粪便排出量<1000ml。分泌性腹泻多为水样便,排便量每天>1000ml,甚至可达数千毫升,粪便带脓血及黏液。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尤以感染性腹痛明显。小肠疾病的腹痛常在脐周,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疾病的腹痛多在下腹,便后疼痛常可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4.诱因、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饮食不当、吃不洁食物、受凉、过劳、精神创伤等常诱发腹泻;渗透性腹泻,禁食后腹泻可在24~48 h 后缓解;分泌性腹泻,禁食24~48 h 腹泻仍不止。
5.伴随症状
(1)呕吐:进食后数小时内呕吐、腹泻、腹痛,常为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2)腹痛:腹泻伴痉挛性下腹痛,排便后减轻或消失,常见于结肠病变,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排便后不缓解者,多见于小肠病变。
(3)里急后重:提示病变在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癌、结肠憩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空肠结核等。
(4)发热: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食物中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直肠癌、肠结核等。
(5)腹胀:见于肠结核、克罗恩病、部分肠梗阻、乳糜泻等。
(6)消瘦:见于小肠吸收不良的各种疾病、肠结核、胃肠道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皮肤改变:食物过敏常有荨麻疹;乳糜泻有疱疹样皮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可有结、节性红斑;类癌综合征、胰性霍乱综合征可有皮肤潮红;糙皮病可有舌炎、对称性皮炎。
(8)哮喘见于类癌综合征、食物过敏等。
(9)严重消化性溃疡应考虑卓-艾综合征。
(10)失眠、健忘、头晕等,常提示肠激惹综合征。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排便状态及粪便性状: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可产生不同的粪便。通过粪便的颜色、气味、形态、量、混入物、化验结果的观察,以及排便次数、时间和进食关系的了解,可查明病因,获得诊断依据,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应注意正确记录大便次数、量、性状,及时送验大便标本。
(2)伴随症状:腹泻的伴随症状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通过消化道及全身症状观察,可及时了解病情演变和转归,为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线索。
(3)脱水: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注意有无口渴、口唇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或烦躁等脱水症状,有无肌肉软弱无力、腹胀、肠麻痹、心律不齐、心电图出现U 波等低血钾表现。
2.合理休息 建立清洁、整齐、美观的医疗环境,保证患者安静、舒适休息。频繁腹泻、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敷。避免腹部压迫、按摩和腹压增高等机械性刺激,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减轻腹泻症状,并减少能量消耗。腹泻症状减轻后或腹泻不重者可适当活动。
3.饮食护理
(1)给予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流质及半流质,脂肪不宜过多。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饮食。避免植物纤维及生冷、刺激性食物造成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脂肪过多会造成消化、吸收障碍,增加病变肠道负担。
(2)腹泻好转后逐渐增加食量,如能适应,不必过分限制饮食。对食欲差的患者应鼓励进食,可避免发生营养障碍,有利于体力恢复,维持体重,增强抵抗力。
4.做好补液的护理 对轻中度脱水患者可采用口服补液方法;也可在静脉补液的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以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水和电解质紊乱。
口服补液配方为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此配方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近似,使用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轻度脱水患者需1000~1500ml(小儿40~50 ml/kg),中度脱水1500~3000ml(小儿60~90ml/kg),4~6h 内服完。口服补液盐可少量、多次喂服;为预防恶心,可在口服液中加入少量果汁或柠檬汁;配好的液体应注意保温,并严格交班。
5.用药的护理
(1)肠道感染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时注意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如喹诺酮类药物可有恶心、呕吐、厌食等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有肾脏损害,鼓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定期检查尿常规。
(2)解痉药的应用:在明显腹痛时,按医嘱应用阿托品、东莨菪碱(654~Ⅱ)、洛哌丁胺(易蒙停)等,利用阿托品类药物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解除胃肠痉挛,抑制肠蠕动,以达到缓解腹痛和止泻的目的,增加患者舒适感。但止泻后可使毒素吸收,加重中毒症状,故在小儿腹泻时原则上不使用或慎用。
(3)一般止泻药有活性炭、鞣酸蛋白、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等,是收敛性止泻药,颗粒表面积大,可吸收水分和有毒物质。用药时要注意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和量,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一旦腹泻得到控制即停止。用药过程中大便颜色变黑是正常现象,勿认为消化道出血。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误解。
6.减轻肛周刺激,保护局部皮肤 排便后用柔软布巾清洗肛门,局部行湿热敷,用毛巾或一片棉垫直接盖在肛门口数分钟;条件允许可坐浴后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7.防止传染性疾病 一旦考虑细菌感染,采取隔离措施。护理患者后应洗手消毒,患者衣服、排泄物、便器、食具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教育】
1.保持情绪稳定 精神紧张及不安,易刺激自主神经造成肠蠕动增加及黏液分泌亢进,因此,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及不良情绪,指导家属提供患者的精神支持,可通过解释、鼓励和提高其认知水平来使患者情绪稳定。
2.注意合理休息 告知急性发作、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卧床安静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敷。避免腹部压迫、按摩和腹压增高等机械性刺激,以减弱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腹痛。慢性、轻度发作患者可适当活动。
3.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尤其对功能性腹泻和便秘患者,应帮助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建立理解、和睦的家庭关系。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以增强体质。
4.饮食卫生 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疗法,说明饮食对预防和治疗腹泻、便秘的重要性。腹泻患者多食清淡、少渣、富含营养的食物,冷藏食品应彻底加热煮透,避免暴饮暴食。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正确观察及留取粪便标本 告知患者准确描述粪便性状的必要性,教会患者正确采集标本的方法及注意点。采集粪便标本要新鲜,不可混入尿液;应选择带脓血和黏液部分,如无脓血或黏液,可就粪便表面不同部位及粪端采取;一般检查需要留取5~10 g 粪便;如检查阿米巴原虫时,收集标本前先将便盆加温至37℃左右(因阿米巴滋养体在体外遇冷易死亡),保温立即送验;粪便隐血试验前3 d,避免服用铁剂和摄入动物血、肝及大量绿叶蔬菜,以防出现假阳性。
6.用药指导 介绍相关药物的药名、作用、剂量、用法,给药时间及不良反应,注意勿滥用止泻药或导泻药,以免造成便秘和药物依赖。
7.及时发现并发症 告知患者如腹泻严重时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尿量减少、高热、心悸、烦躁等症状,便秘者出现持续大便变细时,均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