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疾病

第二节 疾病

一、概念界定

疾病是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但不同学科对疾病的认识有不同的侧重点。

1.辞海对疾病的定义

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有特定表现的病理过程。此刻,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也可能受限或丧失,甚至缩短正常的生命过程。

2.生物学的疾病定义

生物学观点认为:①疾病是细胞、器官或组织损伤的结果。此观点忽略了仅有功能改变而无病理变化的不适状态。②疾病是生物学的变量,是机体的功能、结构和形态偏离了正常状态。此观点看到了疾病的本质,但存在孤立和片面的缺陷,难以对精神心理性疾病做出解释。③疾病是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紊乱。这是以整体观点去看待疾病,显示人们在疾病认识上的进步,但有些状态如四肢麻痹、侏儒等又很难用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被打破来解释。

3.社会学的疾病定义

社会学观点认为:疾病是指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能力的改变。该定义注重的是疾病的社会后果,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努力消除疾病,战胜疾病。

4.哲学的疾病定义

哲学的观点认为:疾病是机体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或是机体应付有害因子作用的过程,如免疫性疾病、器官功能不全、休克、肿瘤、水肿。该观点揭示了疾病过程的实质,在疾病治疗的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此观点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疾病现象,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损伤和抗损伤过程都是疾病。上述认识疾病的观点相互补充,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和更深入。

二、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是指人们在患病时采取的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的一般性行为,它伴随疾病而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疾病行为包括人们怎样监测机体改变、怎样鉴别和解释疾病的症状、怎样采取治疗活动、怎样利用卫生保健系统等。人的疾病行为是可变的,可被人们用于处理生活中的不幸。典型的表现是疾病行为可使患者从原有角色功能、社会期望或责任中解脱出来。疾病行为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价值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种族、教育、心理特征,以及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病种和持续时间等。美国学者萨切曼(SuehmanEA)于1972年提出将疾病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可表现相应的疾病行为以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

1.症状体验阶段:在此阶段,个体看起来不舒服或体验一些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个体通常会就自己的感受或症状咨询他人,或告诉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如果症状持续或自我处理后无缓解,就进入下一阶段。

2.承担患者角色阶段:此阶段,个体相信自己确实病了,可能向家人或朋友寻求治疗疾病的有效经验,放弃正常活动,接受患者角色,选择措施治疗疾病,如休息、服用非处方药。如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则需就医。

3.寻求医疗照护阶段:此阶段,个体寻求医护人员的照护、诊断和治疗疾病。个体希望获得有关疾病的确切信息。个体对疾病诊断可表现出接受或否认的态度,如果患者接受疾病事实,就能较好地执行制定的治疗计划;如果患者拒绝接受诊断,就可能会寻求其他的专业帮助。

4.患者角色依赖阶段:此阶段,个体完全接受疾病事实和治疗方案,并依赖卫生保健人员的帮助。个体可以住院成为一个患者。由于舒适感的极大改变,个体可能放弃独立生活和原有的角色义务。这时尽管多数人能够生活自理,但仍然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

5.痊愈或康复阶段:此阶段,患者应放弃对患者角色的依赖,而恢复原有角色并承担相应责任。急性病患者痊愈快,也容易恢复到病前的生活状态。患慢性病的人因疾病周期长,痊愈困难,必需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一)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1.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个体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与疾病持续时间有关。疾病持续时间短、对生命威胁不大,个体的反应就较温和,且持续时间较短,多表现为易怒、乏力或期望像平常一样活动。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慢性病或致残性疾病可使患者出现较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可表现为焦虑、恐惧、愤怒、退缩、否认、失望感和无能为力感。

2.体像改变:体像(body image)是个体对躯体外观的自我感受。有些疾病会改变个体的体像,特别是在肢体或有特殊意义的器官缺失时。体像的改变程度取决于改变的类型和部位、个人的适应能力、改变发生的速度,以及可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一旦躯体外形发生改变,个体可经历震惊、退缩、承认、接受和康复五个阶段。首先,个体被躯体的变化或即将发生的改变而震惊,失去理智,好像这种变化根本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地与他人交谈;当认识到变化已成现实时,又会变得焦虑、退缩,拒绝谈论;经历一个悲痛时期,个体开始承认、接受这种变化。在最后的康复阶段,个体学会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人生目标和生活环境来适应身体形象的改变。

3.自我概念的改变:自我概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身体某部分或功能的缺失、疼痛、依赖他人、经济困难、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缺乏等。由于疾病,个体可能无法实现家庭的期望,不能完成社会角色功能,可对其经济状况和自我价值感带来影响。因此,护士必需帮助护理对象表达感情和思想,观察护理对象自我概念的改变,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以帮助他们有效适应变化。

4.自治能力的丧失:自治能力是指不受外界控制,个体独立和自我指导的状态。由于自我概念、自尊、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使家庭互动发生改变,患者的自治能力容易受损或丧失。例如,患者可能不再参与家庭决策,即使是关于自己生活方面的决定。护士应该通过提供健康信息等,尽可能维护患者自我决定的权利和自治能力。

5.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常需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变饮食、活动、锻炼、休息和睡眠模式。为了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或调整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促使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强化恰当的改变等。

(二)对家庭的影响

疾病不仅影响患者,还对患者的家庭和重要关系人产生影响。决定疾病对家庭影响的因素有:患者的家庭角色、疾病的严重性和患病时间的长短、家庭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疾病对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角色的改变:疾病发生时,家庭成员都要试图适应因患者患病而带来的家庭改变,常见的改变有家庭任务再分配、家庭需要增多、角色颠倒。这种情况可使家庭成员产生应激和冲突。家庭角色的改变可以是不明显和短暂的,或者是明显且长期的。前者对家庭的影响短暂,容易调整;而后一种情况出现时,家庭及个体成员均需要专业性的咨询和指导,才能适应改变。

2.家庭动力改变:家庭动力是家庭运作、决策、支持家庭成员和应对变化和挑战的过程。疾病可改变家庭动力,如父亲或母亲患病时,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受到影响,会造成某些家庭活动或决策停止或推迟。

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危险因素

(一)健康行为的形成

行为(behavior)是指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客观上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健康。就个体而言,健康行为又可理解为个体为了预防疾病和维护自身健康所做的相关行为,如均衡营养、预防接种等。健康行为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基本健康行为:基本健康行为是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等。

2.保健行为:保健行为是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医嘱等。

3.避免有害环境:避免有害环境是指主动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避免污染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4.预警行为:预警行为是指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事故后正确处理的行为。如乘飞机、汽车要系好安全带,发生车祸后能自救或对受伤者实施救助。

5.戒除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是指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等。戒除不良嗜好包括日常生活中不吸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1976年布卢姆(Bhm)曾提出决定健康的四种因素。①环境因素: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酸雨、水污染等。②生物学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不仅对健康,甚至对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胁,如艾滋病、SAP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③生活方式因素:健康行为关系到人的健康,而健康行为的形成又受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会受特定的环境、生存方式影响而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如四川人爱吃辣,爱吃火锅,便秘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比较高。④获得卫生保健设施的可能性:获得卫生保健设施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形成健康行为,反之,越容易形成危险行为。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人们能每天沐浴,就能做到清洁卫生;而在缺水国家,就不可能满足其清洁卫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