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热
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或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如果口腔温度超过37.3℃,腋下温度超过37.0℃,直肠内温度超过37.6℃,或24 h 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认为发热。
按照口腔温度的高低,临床分度为下列几种,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发热的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峰期和退热期3 个时期。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昏迷,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热型(其他症状可以无)
1.稽留热 口腔温度持续在39~40℃,24 h 内体温波动范围在1℃以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多见于伤寒、副伤寒、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24 h 内波动范围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感染、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3.间歇热 发热39℃以上,数小时下降至正常,经一至数天又再次发热。多见于疟疾、淋巴瘤、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较大。多见于风湿热、脓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疟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时表现为低热,但由于易发生反复感染,在感染急性期为高热,热型不规则,以复发性为特点。
5.波浪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再次上升,反复多次呈波浪式。多见于布鲁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双峰热 24 h 内有2 次波动,形成双峰。多见于脊髓灰质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等。
【护理措施】
处理原则: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尤其是诊断未明的患者,而是尽快查明病因。对于发热患者给予对症治疗的目的是避免过高的体温造成病理性伤害,尤其是体温超过41℃,同时减少患者因发热所伴随的不适。如果疑是传染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免扩散病源。
护理措施:
1.收集一般资料 患者主诉,所处的环境是否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是否有空调或电扇等降温设备,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和营养状况,有何诱因如受凉、进不洁饮食、麻醉、疾病或外伤等,既往史,家庭环境和状况,出汗能力是否降低等。
2.观察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脉率和体温上升的程度是否成比例。每4 h 测量体温1 次,体温恢复正常3 d 后,可递减为每天测1 次体温。
3.评估热型 注意发热程度,了解体温曲线变化,高热还是低热,突然发热还是体温逐渐上升,每天温差波动范围,发热持续及间歇的时间及伴随症状。
4.退热情况 骤退或渐退,自动退热或用药后退热。详细了解用药时间、方法、频率。对使用两种或以上退热药物者,了解药物的关系、先后顺序及疗效。对老年人和婴幼儿,或在患者使用解热镇静剂后,密切观察有无虚脱。了解降温药物的禁忌证,以及复方解热药物的成分,以免发生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5.注意观察 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食欲、出汗等,有无眩晕,有无痛处,皮肤有无干燥,弹性如何,有无皮疹,以及大、小便的情况等。小儿还应观察有无惊厥发作。
6.了解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变化,胸部X 线透视、B 超检查、血沉等。
7.物理降温 采用降温贴,冰袋冷敷头部,乙醇擦浴、温水擦浴或做大动脉冷敷,但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患者不可冷敷或擦浴。冰盐水灌肠:以0~4℃盐水灌肠,达到降温效果。静滴降温:中枢性高热可以使用0~10℃的液体静滴,用以降温。所有的物理降温措施使用半小时后,注意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8.舒适护理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减少过多衣被,以利散热。做好皮肤护理,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因发热而产生压疮、感染等。做好口腔护理,遵医嘱对发热患者给予吸氧,吸氧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舒适感。
9.饮食护理 补充液体时可以通过静脉或饮食,大量的液体有助于防止脱水或促使代谢产物排出。如果没有心脏或肾脏疾病的限制,每天液体摄入量为2000~3000 ml。注意电解质的补充,了解出入量是否平衡。发热期间选用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少食多餐,多吃水果或汤水。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怀疑患者是伤寒时,给予半流质。
10.合适的环境 高热患者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酌情减少活动。注意居室环境,保持室温18~22℃、湿度50%~70%。每天2 次开窗通风,每次30 min 左右。提供空调或电扇等降温设备,保持安静,避免噪声与知觉刺激。
11.安全护理 高热出现谵妄者应及时使用床栏防坠床,并有专人陪护。
【健康教育】
1.安抚患者 向患者做解释工作,合理处理患者要求。
2.解释 介绍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说明体温正常范围和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诱发因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3.指导 患者及家属记录患者发热的早期表现和出现时间以及其他症状,如皮肤发红、头痛或意识混乱、易疲劳、食欲不佳等。指导患者不要暴露于过热的环境中。
4.休息和活动 告诉患者或家属,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及体力消耗。
5.饮食和饮水指导 指导患者即使没有食欲也应如常进食,可以少量多餐并注意食物可口美味。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摄取足够液体的重要性,可以告诉患者不一定要到口渴时才喝水,在运动后或天气炎热时要及时补充水分,但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6.皮肤 指导患者勤洗澡,但不要经常使用肥皂,以免皮肤过于干燥或脱屑。
7.衣物 指导患者穿全棉而且宽松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