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一、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有无感染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史;了解病人居住环境和职业,是否有疫水接触史,是否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磷、砷剂等化学毒物史;是否长期服用双醋酚丁、四环素、甲基多巴等药物史;是否长期酗酒以及有无慢性肠炎、慢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等病史,有无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代谢疾病史。
2.主要临床表现 肝硬化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长,其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期界限不明显。
(1)代偿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常见乏力、食欲缺乏、口干、恶心、厌油、嗳气及腹胀等,重者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多呈间歇性,劳累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和治疗后缓解。
(2)失代偿期:主要出现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
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
①全身症状明显:病人消瘦、乏力、低热、营养状况差、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呈肝病面容;可出现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夜盲及浮肿等。其原因与进食少、热量不足、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等有关;②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缺乏、畏食、上腹饱胀、对脂肪蛋白质耐受性差,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以上症状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障碍和肠道菌丛失调有关。若出现黄疸,提示肝细胞严重损害和广泛坏死;③出血倾向和贫血:摩擦处皮肤易见出血点,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月经过多,严重时出现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等。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2/3 的病人呈轻到中度贫血。其原因有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胃肠失血和脾功能亢进引起;④内分泌失调:肝功能减退时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致使雌、雄激素平衡失调,表现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男性表现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和毛发脱落。女性病人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并可在面部、颈部、上胸、肩背和上肢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肝掌是指在手掌的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出现红斑,与雌激素增多,血管舒张有关。肝功能减退时致继发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尿量减少,促进腹水形成。还可见病人面部和其他暴露部位皮肤色素沉着,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有关。
2)门脉高压症表现:门脉系统阻力增加和血流量增多,是形成门脉高压的机制;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腹水是诊断门脉高压症的特征性表现:①脾大:脾因长期淤血而引起轻、中度肿大,部分可达脐下。上消化道大出血后,脾可暂时缩小,甚至不能触及。晚期可有脾功能亢进,表现有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②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门静脉压力增加后,来自消化道和脾的回心血液流经肝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许多部位与体循环之间建立侧支循环。较重要的侧支循环有: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系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和腔静脉系的食管静脉、肋间静脉、奇静脉等开放沟通。在各种诱因刺激下,可导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发生呕血、黑便、出血性休克等;腹壁与脐周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时脐静脉重新开放,与附脐静脉、腹壁静脉等连接,在脐周和腹壁可见迂曲的静脉,并以脐为中心向上及向下腹壁延伸;痔核形成:门静脉系统的痔上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痔中、痔下静脉吻合扩张形成痔核,破裂时可引起便血;③腹水: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表现。失代偿期75%以上有腹水。轻者腹胀,大量腹水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腹部隆起,皮肤绷紧发亮、脐疝、下肢水肿、部分病人出现胸水。
3.心理社会评估 因为肝硬化病程长,预后差,病人易产生焦虑、悲观心理。
4.护理体检 肝病面容、消瘦、面部、颈、上胸可见蜘蛛痣、肝掌、早期肝、脾大,表面光滑、质中等硬,晚期可触及结节或颗粒状,一般无压痛。部分病人腹膨隆呈蛙状腹,可见脐疝,有移动性浊音和低热。
5.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失代偿期有贫血,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2)尿常规:黄疸时可出现胆红素,并有尿胆原增加,可见尿蛋白、管型和血尿。
(3)肝功能:失代偿期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腺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转氨酶轻、中度增高,GPT 增高较明显。
(4)B 型超声波:显示脾肿大,脾静脉和门静脉增宽。腹水时可见液性暗区。
(5)腹水检查:一般为漏出液,如并发腹膜炎时可呈渗出液。
(6)食管吞钡X 线检查:食管静脉曲张,X 线显示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胃底静脉曲张,可见菊花样充盈缺损。
二、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 腹胀、肝区疼痛,与门脉高压腹水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门脉高压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3.活动无耐力 疲乏无力,与肝功能减退有关。
4.体液过多 腹水,与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有关。
5.焦虑 与病程长、预后差有关。
6.医护合作性问题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腹膜炎。
三、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腹胀、肝区痛消失或减轻。
2.病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增加,营养状况好转。
3.病人主诉软弱无力消失或减轻,活动耐力增加。
4.病人腹水消退,腹围减少。
5.病人能够采用有效的防卫措施,克制焦虑、悲观心理。
四、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休息 肝功能代偿期可适当参加轻工作,防止劳累;失代偿期或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有利减轻肝负担,改善肝血液循环,促进肝功能恢复,促进腹水消退,减轻腹痛症状。
2.饮食 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和易消化食物。每日热量供给8~13kJ,每日蛋白质100g 左右,以促进肝细胞修复,但有肝性脑病时,应禁食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粗糙、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药物治疗与护理 肝硬化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关键在早期诊断,加强一般治疗,延长代偿期;对失代偿期病人应加强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防治并发症,以及手术治疗。
(1)支持治疗: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助消化药物,如维生素B 族、C、A、D、E、K、酵母片,畏食、恶心、呕吐症状明显者,可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以补充热量,并加维生素C、氯化钾、胰岛素,必要时,可输注复方氨基酸、人体白蛋白、血浆、鲜血等,以促进肝细胞修复,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有出血倾向、营养不良者,可按医嘱给予维生素K、叶酸、肌苷等口服。
(2)抗纤维化治疗:秋水仙碱有抗炎症和抗纤维化作用,对肝储备功能尚好的代偿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剂量每日1g,分2 次服,每周服药5 天。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长期服用应定期检查血象。另外还可采用中药活血化瘀,能改善症状和肝功能,如丹参:丹参注射液每日10~20ml(相当于生药15~3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滴,30 天1 疗程,一般用3 个疗程,或丹参饮片每日15~30g,水煎服,用3~6 个月;桃仁:8~15g 煎汤,每天分2~3 次服。还有苦杏仁甙注射液、当归、黄芪、冬虫夏草等均可选用。
4.腹水病人的护理
(1)大量腹水取半卧位,使膈下降,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2)加强皮肤清洁护理,定时变换体位,保持床垫柔软平整,避免压伤或擦伤皮肤引起感染。有下肢、阴囊水肿者,可用小海绵垫起保护,防止破损渗液导致感染。
(3)低盐或无盐饮食:钠盐限制在每日500~800g(氯化钠1.2~2.0g);入水量限制在每日1000ml 左右,低钠血症明显者,入水量应限在500ml 以内。
(4)观察利尿剂效果:利尿剂一般以联合、间歇、交替应用为原则,如安体舒通20~40mg每日2 次,必要时同时加用双氢克尿塞或呋塞米,用排钾利尿剂时注意补钾。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液量,定时测量体重、腹围,观察腹水消长情况。利尿效果以每周体重减轻不超过2kg为宜,过快或过强利尿,会引起有效血容量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诱发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和肝性脑病。
(5)用甘露醇导泻,增加水、钠排出。此外,对大量顽固性腹水需作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回输时,应作好相应护理。根据需要按医嘱静脉输注血浆、白蛋白和新鲜血等治疗,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6)对肝功能损害轻和无并发症者,可作各种分流术、断流术和脾切除术等手术治疗,降低门脉压力和消除脾功能亢进症状。
5.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关心,体贴病人,主动满足护理需求,介绍肝硬化的有关基本知识,说明保持良好心理,树立治疗信心,可以推迟和延长代偿期,并发动家属和同事多给予支持与鼓励,使其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应经常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黑粪等表现,如发现大呕血,应立即卧床、禁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止血等抢救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诱发肝性脑病。对需急诊进行内镜下食管静脉硬化治疗或静脉套扎治疗术者,应作好术前准备。做好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准备。
(2)肝性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病人正在出血、服用利尿剂等诱因存在时,应密切观察神志变化,如发现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告知医师,按肝性脑病护理原则护理。
(3)感染:肝硬化病人由于营养障碍、脾功能亢进,机体抵抗力低下,常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胆道感染、大肠杆菌败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应密切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体温变化、腹痛、腹水变化等,发现感染应及时处理,以免加重肝细胞损害。
(4)肝肾综合征:由于大量腹水,使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功能性肾衰竭。病人表现有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症,但肾无重要病理改变,主要是肾血管收缩,导致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应积极配合抢救处理,控制和消除诱发因素,严格控制输液量与速度,按医嘱输入右旋糖酐、白蛋白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改善肾血流量,避免强烈利尿。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五、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鼓励病人及时反应心理问题,解除思想顾虑和压力,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治疗信心,可促进康复。
2.饮食指导 坚持肝硬化饮食原则,避免摄入大量蛋白质、粗糙、油煎食物,以免诱发出血、昏迷等,戒除烟、酒嗜好,防止便秘。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毒性肝炎、寄生虫及慢性肠道感染。
3.活动、休息指导
(1)根据肝功能代偿或失代偿期掌握活动原则,活动量以不感到劳累和诱发出血等发生为宜。
(2)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按时就寝,生活应有规律性,保证充足睡眠。
4.用药指导
(1)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如片剂、丸剂应碾碎后服用,避免诱发出血,通过静脉给予护肝药时宜缓慢滴入,不能自行调速。
(2)避免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行滥用护肝药。
5.出院指导
(1)指导病人根据病情随时调整饮食结构。告诉病人及家属少盐、无盐的具体概念和称量方法。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太极拳等,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3)教会病人正确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围、体重等方法,并学会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
(4)指导病人加强劳动保护,防止各种化学毒物中毒。
(5)出院带药介绍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必要时提供书面资料。
(6)指导病人门诊随访知识。定期门诊复诊和检测肝功能,发现并发症先兆,应及时就诊。
六、护理评价
1.病人主诉肝区疼痛症状缓解。
2.病人肝功能改善,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营养状况好转。
3.病人能掌握活动原则,活动耐力增加,活动后未出现乏力、头昏、心悸等症状。
4.病人腹水消退,每日进、出液量基本平衡。
5.病人主诉焦虑、悲观心理消失或减轻。
6.病人提高了自护能力,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避免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