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理论的产生
系统论的观点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贝塔朗菲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193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1968年,他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为系统科学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指导。系统论主要解释了事物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作用。其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如物理、工程、管理及护理等。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服务对象人,是一个系统,他(她)由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部分组成,同时人又是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人的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人与外部环境中的多种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人的健康是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适应和平衡。系统论为护理学提供了将人、环境和健康联系为一体的理论基础。一般系统理论是护理学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它为护理学理论以及护理程序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涵盖了双重意义。一是指系统是由一些要素(次系统)所组成,这些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指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这些要素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后,它又具有各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
三、系统思维方法
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之和。这是因为系统将其要素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后,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在优化原则支配下,整体就产生了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特定功能。
2.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要素发生了变化,都要引起其他各要素乃至整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3.动态性:又称环境适应性,系统的活动是按维持稳定和平衡的目标进行的,系统的输出部分与预期目标做比较后,能够反馈给输入,从而影响和修正以后的输出结果,对系统进行调节。如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和水电解质平衡等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
4.目的性:一个系统的活动都与目标有关,为了达到目标,必需持续不断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并适应环境。一个系统的基本目标是维持内部的稳定和平衡。系统具有边界,使每个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和周围环境分开,例如,细胞有细胞膜,国家具有国界等,以有助于维持内在稳定。
5.层次性:系统是按复杂程度的层次排列组织的。较简单、低层次的系统称为次系统,较复杂、高层次的为超系统。一个系统可分为许多较简单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次系统,例如,人体由各器官组织组成,每个器官或组织都是人体的次系统;家庭由个体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次系统。同时,每个系统又是其上一层系统即超系统的一部分,例如,人体是各个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超系统;人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组成,人的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超系统;个体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则是个体的超系统;家庭是社区的一部分,社区是家庭的超系统。一个系统为次系统还是超系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家庭是个体的超系统,又是社区的次系统;社区是家庭的超系统,又是社会的次系统。
四、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1.促进了整体护理体系的形成:护理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组成的统一体,并且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当机体某一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时,仅仅提供疾病护理是不够的,应提供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等要素的整体性护理。
2.作为护理程序发展的理论依据:护理程序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输入信息是护理人员经过评估后的患者基本健康状况、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技能、医疗设施与条件等,经诊断、计划和实施后,输出的信息为护理后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价后进行信息反馈,若患者尚未达到预定健康目标,则需要重新收集资料,修改计划及措施,直到患者达到健康目标。
3.作为护理理论或模式的理论框架:罗伊(Roy)的适应模式和纽曼(Neuman)的系统模式都是系统论的理论框架。
4.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护理管理系统是医院整体系统的子系统,护理子系统的功能将有助于医院整体功能的实现,而医院的整体系统又会影响护理子系统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