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肿

第二章 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内呈弥散性分布为全身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间隙内为局部性水肿。

【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常伴尿量减少。因病因不同还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特点。

(1)心源性水肿:主要见于右心衰竭。水肿的特点为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可伴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循环淤血表现,重者可发生全身水肿,合并胸腔积液、腹水。

(2)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水肿的特点是初为晨起眼睑与颜面部水肿,以后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

(3)肝源性水肿: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水肿的特点是以腹水为主要表现,也可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发展,但头面部及上肢多无水肿。

(4)营养不良性水肿: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等所致的低蛋白血症者。特点为水肿多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以低垂部位显著。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和体重减轻。

(5)其他原因所致的全身性水肿:①黏液性水肿,为非凹陷性,以口唇、眼睑及下肢胫前较明显;②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多于经前1~2 周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的轻度水肿,月经后逐渐消退;③特发性水肿,几乎只发生于女性,水肿主要见于身体下垂部位,多于久站或劳累后出现,休息后减轻或消失;④药物性水肿,发生多与药物所致的水、钠潴留有关。

2.局部性水肿 常见有炎症性水肿、静脉性水肿、淋巴水肿,由局部炎症、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性静脉炎、上腔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及丝虫病等所致。

【护理措施】

1.活动与休息 轻度水肿者需限制活动,严重水肿者及心、肝、肾功能不全伴水肿者,宜卧床休息,以增加肝、肾血流量,有利于水肿消退。

2.体位 有胸腔积液、腹水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改善肺扩张受限及膈肌抬高所致的呼吸困难。阴囊水肿者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以利水肿消退,同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破溃。下肢水肿者尽量平卧,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

3.水、钠的摄入量 原则上给予低盐饮食,每天以2~3 g 为宜。严重水肿者,可在短期内给予无盐饮食。每天入水量宜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即根据前一天的出液量决定当天的入液量。

4.皮肤护理

(1)衣着柔软、宽松,床单位平整、干燥,避免水肿部位皮肤受摩擦和破损。对长期卧床者,应协助定时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发生及水肿加重。

(2)静脉穿刺前推开皮下水分,露出静脉,易于进针,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此外,水肿患者因组织肿胀,输液时液体外渗不易察觉,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同时,患者皮肤菲薄,输液结束揭除胶布时动作轻柔,必要时可用无菌盐水将胶布浸湿后揭去。肌内注射(简称肌注)前推开水分并将组织推向一边再进针,使穿刺点不在各层组织同一线上,穿刺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至不渗液。

5.用药护理

(1)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利尿剂不宜在晚间服用,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2)观察药物疗效:监测24 h 尿量,观察水肿的消退情况,监测体重、血压变化,有腹水者注意观察腹围变化。

(3)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电解质,观察有无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药物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正确记录每天出入液量、体重、血压,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2.饮食指导

(1)告知患者水肿与水、钠摄入之间的关系,使之理解饮食中限制钠盐和水分的重要性。

(2)指导患者使用限盐勺或简易工具,如用牙膏盖计量等,计算每天的盐摄入量。避免进食腌制食品、罐头食品、啤酒、碳酸饮料、味精、面包、豆腐干等含钠盐较多的食物,可使用无钠盐、糖或醋来调味,以增加食欲。

(3)对肾功能正常的水肿患者,可多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瘦肉、蛋、鱼类等;如果肾功能不全,则应少用含蛋白的食物,而多给糖和脂肪等食物,如牛奶、肉类、饴糖和新鲜水果。

3.向患者详细介绍有关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作用和不良反应。

4.告知患者如出现严重全身性水肿、体重增加过快或在夜间及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5.向患者解释水肿为可逆性,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是可以缓解和消退的,以消除因疾病不适和形象改变导致的焦虑和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