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正常情况下每日体内水和电解质处于动态平衡,如因疾病、创伤、手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破坏,水和电解质的紊乱便会形成,可以表现为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或成分失调。容量失调是指体液量呈等渗性减少或增加,仅引起细胞液外液量的改变,而发生缺水或水过多;浓度失调是指细胞外液量水分的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压发生改变,如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的浓度改变虽能产生各自的病理生理影响,但因量少而不致明显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故仅造成成分失调;成分失调是指细胞外液中的离子成分改变的病理变化,如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酸中毒或碱中毒等。

水和钠关系密切,在维持细胞外液容积与渗透压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临床上缺水与缺钠常同时存在。根据体液容量减少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将水、钠代谢紊乱分为高渗、低渗、等渗性和水中毒4 种。

一、高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水多于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高渗性缺水时,口渴中枢受到刺激,病人主动饮水,使体内水分增加,以降低渗透压。另一方面,细胞外液的高渗可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以致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和恢复其容量。如继续缺水,则因循环血量显著减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加强对钠和水的再吸收,以维持血容量。缺水严重时,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液间隙,其结果是细胞内、外液量都有减少,最后细胞内液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严重时脑细胞可因缺水而发生功能障碍。

(一)评估要点

1.病史与诱因 凡是造成水分不足或细胞外液过多的疾病,均可引起高渗性缺水。病因主要有3 种。①水流失过多:大面积烧伤,腹泻,尿崩症,肾衰竭,糖尿病酸中毒,高热出汗过多。②水分摄入不足:因吞咽困难及脑外伤致中枢受损、昏迷、意识障碍和身体虚弱无力而无法获得水分。③高渗溶质摄取过多:摄入过量高张溶液,以大分子作为治疗。

2.症状与体征 高渗性缺水的临床症状,依据缺水程度和症状轻重不同,通常将其分为3度。①轻度缺水:除口渴外,无其他症状,缺水量为体重的2%~4%。②中度缺水:极度口渴,乏力,尿少,尿比重高,唇舌干燥,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常出现烦躁,缺水量为体重的4%~6%。③重度缺水: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妄,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缺水量为体重的6%以上。

3.实验室检查 ①尿液检查: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大于1.025 以上。②血液检查:血钠浓度超过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轻度增高,血中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升高。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体液不足,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受伤的危险,心排血量不足。

2.护理措施

(1)维持适当的体液量: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体重、出入量、尿量及尿比重,以作为体液补充的依据;渗透性利尿药会造成钾离子流失,应注意给低钾血症病人补钾;补液时应检测体循环是否负荷过重;预防脱水合并症,当尿量每小时不足30ml 时,应立即报告医师;持续监测体液容积缺失恶化情况。

(2)维持皮肤完整性:定时擦洗,清洁皮肤,少用肥皂擦洗以免过于干燥;协助虚弱或意识不清的病人翻身,或床上被动运动以减少骨隆突部位长期受压;鼓励饮水,以保持身体、口鼻、唇舌的清洁及湿润;亦可稀释气管或肺部的痰液,增进呼吸道功能;若发生口腔黏膜炎症或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

(3)防止因跌倒造成的创伤:监测情绪状态,如忧郁、焦虑、猜疑等,以确定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病情变化;加强意识混乱及定向感丧失病人的保护措施,如移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拉起床栏、加强室内灯光、安排护理人员照顾;定时监测血压,过低时应报告医师补充体液。

(4)补液的方法:高渗性脱水可致细胞脱水和脑功能障碍,其治疗应尽早去除病因。轻度缺水者,可经口摄取水分;中度以上缺水者则应由静脉补充已丧失的液体。

估计需要补充已丧失的液体量有两种方法:①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按体重百分比的丧失来估计,每丧失体重的1%,补液400~500ml。②根据血钠浓度计算。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L)-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4。计算所得补水量一般分为2日补给,当日先给补水量的一半,余下的一半在次日补给。此外,尚应补给当日需要量2000ml。必需注意,血清钠测定虽有增高,但因同时有缺水、血液浓缩,体内总钠量实际上仍有减少。故在补水的同时应适当补钠,以纠正缺钠。

(三)健康教育

1.饭前、饭后和就寝前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感染。

2.多摄取水分,采取高纤维饮食。

3.鼓励多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二、低渗性缺水

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水少于失钠,故血清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与诱因 大量钠盐丢失,如长期胃肠减压、反复呕吐、慢性肠瘘;排钠过多如利尿剂使用;钠补充不足,水分摄取过多;大面积创面的慢性渗液。

2.症状与体征 ①轻度缺钠:血清钠为130mmol/L 左右,病人常有感软弱、疲乏、头晕,但口渴不明显。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5g。②中度缺钠:血清钠为129mmol/L 左右常有恶心、呕吐、脉速、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5~0.75g。③重度缺钠:血清钠低于110mmol/L 常出现木僵,甚至昏迷,肌痉挛性抽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发生休克。每千克体重缺氯化钠0.75~1.25g。

3.实验室检查 尿比重常在1.010 以下,尿Na+、Cl-含量常有明显减少;血清钠<135mmol/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血细胞比容、血尿素氮均升高。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体液容量过度,低效性呼吸形态,潜在并发症如疼痛、思维过程改变。

2.护理措施

(1)补液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静脉输注高渗盐水或含盐溶液;计算:①补钠盐量(NaCl)=体重×缺钠盐量/kg;②血Na+测定量:补钠量(mmol)=正常血钠值<mmol/L)-测得血钠值(mmol/L)×体重×0.6(女性为0.5)。

(2)维持适当的体液容积及减轻水肿:每日应测量体重、出入液量、生命体征、尿比重、水肿程度并记录;限制液体摄入;避免过量清水灌肠;能口服者尽量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静脉输液时应选择高张溶液或等张溶液。

(3)增加肺部气体交换:体位采取半坐卧位,以利液体的流动并减轻呼吸困难;持续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呼吸音及呼吸困难的状态,必要时提供机械性辅助呼吸;监测呼吸器使用情况,对长期供氧的病人,若有精神异常,应立刻停止供氧并报告医师;教导病人深呼吸,学会腹式呼吸及咳嗽技巧;鼓励病人多运动以利身体对氧气的充分利用。

(4)避免受伤及减轻头痛:注意病人安全,移除环境中危险因素;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声及其他刺激;监测病人脑水肿,并常测量血压;若病人有头痛不适,应遵医嘱给予必要的处理。

(5)其他:营养支持,心理支持。

(三)健康教育

1.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2.养成正常的排便习惯,定时如厕。

三、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这种脱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液保持正常,细胞外液量迅速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促进远曲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以增加水的再吸收。

(一)评估要点

1.病史与诱因 钠及水的急性丧失如大量呕吐和肠瘘,钠及水的摄取不足,体内液体不当的积聚。

2.症状与体征 ①缺水症状:主要为少尿、恶心、乏力、厌食、皮肤唇舌干燥、眼球下陷,口渴不明显,缺水占体重5%。②缺钠症状:以血容量不足症状为主,表现为颈静脉平坦、脉搏细速、肢端湿冷、血压不稳或下降。当体液丧失达体重的6%~7%时,可出现严重休克。

3.实验室检查 尿量减少或无尿,尿比重增高。血清钠、氯浓度尚在正常范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体液容积缺失,心排血量减少,营养失调。

2.护理措施

(1)补液原则,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补等渗盐水,并注意补充血容量,包括晶体和胶体,纠正休克;可根据临床表现和血细胞比容来计算补液量。补液量(L)=Hct 上升值/Hct正常值×体重(kg)×0.2。

(2)维持正常体液容积,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体重、出入液量、尿量及尿比重。

(3)补液防止负荷过重 补充液体时应监测体循环是否负荷过重。

(4)持续监测体液、容积缺失恶化情况及电解质不平衡的征象和症状。

(5)摄取足够的营养,饮食应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但应减少纯水分或钠的摄取,以免水分过多滞留;注意病人摄食情况,必要时协助病人进食。

(6)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造成身体损伤。

(三)健康教育

1.注意口腔卫生,以预防感染。

2.鼓励多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四、水过多

水过多又称水中毒或稀释性低血钠,因机体入水量超过排水总量,导致尿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较少见。分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