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是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基本需要是指个体为了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满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个体保持健康。反之,个体则可能陷入紧张。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中,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造成对环境适应性下降,严重时可导致疾病。

2.需要的特征

(1)需要的发展性和无限性:需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当一些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满足需要的活动。正是在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共同所有的,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每个人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需要,不仅需要内容不同、水平不同,其满足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需要的独特性是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3)需要的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对象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东西如食物、住所,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情感、沟通等。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受到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个体应根据主、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合理地提出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人类基本需求理论

马斯洛(AbrahamHuman.Maslow)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出了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并论述了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分为基本需要和特殊需要两类。基本需要指全人类共有的需要。特殊需要是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焦虑会激发其产生动机,导致某种行为的形成。如果某种需要持续处于不能被满足的状态,则将直接影响健康。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层次,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并按“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

(1)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清洁、休息、睡眠、排泄、避免疼痛等,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次、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求产生的基础。

(2)安全的需要:指安全感、避免危险、生活稳定、有保障。安全需要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及危重病人更为明显。

(3)爱与归属的需要:指个体对家庭、朋友、伙伴的需要,对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空虚、被遗弃等痛苦。

(4)自尊的需要:指个体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被尊重和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使人有价值、有力量、有成就感,使人自信,否则就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助等感觉。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的要求,实现自己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愿望、理想和抱负,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高低之分,但各层次需要之间彼此关联。首先必需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一定相同,一般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发生各层次需要重叠出现或层次顺序发生改变,越高层的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差异越大,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

2.觊利希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在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几年后,美国护理学家理查德·凯利希将这一理论加以修改,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所致。因此,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之间增加一个层次即刺激的需要,包括性、活动、探索、好奇心和操纵。性和活动的需要获得虽然属于生理需要,但必需在食物、空气、水、排泄、休息及避免疼痛等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寻求此需要。同时,人们为了满足好奇心,常在探索和操纵各项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安全,因此,有时刺激的需要会优先于安全的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

三、患者的基本需要

1.生理的需要:疾病常常导致病人各种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1)氧气:氧气是最先应被满足的生理需要,尤其是对危重病人,必需给予立即和优先满足,否则会危及生命。常见于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等引起的缺氧,护士应针对病人缺氧原因,立即采取措施,满足病人对氧气的需要。

(2)水:常见的问题有脱水、水肿、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护士应全面评估病人的症状及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满足病人对水的需要。

(3)营养:常见的问题有消瘦、肥胖、各种营养素缺乏、特殊饮食需要。因此,护士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确定引起病人营养不良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病人满足营养的需要。

(4)温度:包括人的体温和环境的温度。体温过高过低、环境温度过高过低,不仅会给病人造成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如寒战、头痛等,还会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反应。因此,护士应注意评估病人体温的变化,并提供温度适宜的环境。

(5)排泄:常见问题有便秘、腹泻、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多尿、少尿或无尿等。引起排泄异常的原因非常复杂,护士应及时发现问题,准确评估病人对排泄方面的需要。

(6)休息和睡眠:常见问题有疲劳、各种睡眠紊乱等。造成病人睡眠需要不能满足的原因很多,护士应运用专业知识,满足病人睡眠的需要。

(7)避免疼痛:各种急、慢性疼痛都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身心反应。护士应及时正确地评估病人疼痛情况,针对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满足病人避免疼痛的需要。

2.刺激的需要:病人在患病的急性期,对刺激的需要往往不明显,待急性期过后逐渐明显起来。如卧床病人需要翻身、适当的肢体活动,以防止皮肤受损和肌肉萎缩。长期单调的生活不但会引起情绪低落和体力衰退,智能活动也会受影响。所以护士应注意满足病人刺激的需要,美化病区环境,及时做好健康教育,鼓励病人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

3.安全的需要:人在患病时安全感会降低,特别是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对医疗技术水平不了解,担心治疗效果和医疗护理技术,对各种检查和治疗感到焦虑、恐惧,担心住院带来的经济问题等。因此,护士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病人提高安全感,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的操作技能、人文的关怀获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4.爱与归属的需要:人在患病时无助感增强。因此,爱与归属的需要也就变得更加强烈。病人希望得到家人、朋友、周围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允许家属探视并鼓励其参与病人的护理,帮助病人之间建立友谊。病人只有在获得爱与归属感后,才能真正接受护理。

5.自尊与被尊重的需要:人在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这两种需要是相互关联的。患病后病人会因某些方面的能力下降而影响自身价值的判断,往往会感到由于疾病而失去自身价值或成为别人的负担,担心被轻视等而影响其自尊需要的满足。因此,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要礼貌称呼病人,认真倾听病人意见,尊重病人的个人习惯、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等。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减少病人肢体的暴露,保护病人的隐私,维护病人的自尊。让其体验到自己是重要的、被别人接受的、受人尊重的和有价值的。

6.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满足程度因人而异。护理的功能是切实保证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护士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为达到自我实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