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表现。
一、评估要点
1.病因 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诱发因素为肥胖,体力活动少,饮食改变,感染,创伤,精神刺激等。
2.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3.并发症 易合并心、脑血管硬化、肾病及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皮肤溃疡等。
4.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7.0mmol/L,尿糖定性阳性,口服其糖耐量试验糖耐降低。胰岛素测定减少或不能测得。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营养失调,有感染的危险,潜在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2.护理措施
(1)饮食治疗: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使其配合取得良好效果。①按病人年龄、身高、性别推算标准体重。②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及工作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③注意食物中糖类、脂肪的分配。糖类占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热量12%~15%,脂肪占热量30%~35%,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可按病人习惯及病情控制情况调整。每日纤维素含量不少于40g。
(2)饮食注意事项:①严格遵守制定的食谱,避免随意增减。②严格限制各种食糖及冷饮、水果及酒类。体重过重者忌吃油炸食物。宜吃植物油,忌吃动物脂肪。少盐,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③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④每周测体重1 次。⑤不可暴饮暴食,体重应控制。⑥注意预防低血糖。
(3)运动与休息:①坚持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活动。每周至少3次。②运动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持之以恒,切忌中断。③运动时注意:尽量避免恶劣天气,不宜空腹,饭后1h 时为宜。④运动中出现低血糖表现:随时服食物,一般休息10min可缓解;若不缓解,立即到医院去。运动中出现眼痛、胸痛或胸闷、立即停止并去医院就诊。
(4)用药护理:①口服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磺脲类药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易出现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和皮疹;双胍类药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②胰岛素应用要熟悉剂型和每毫升所含单位量;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普通胰岛素在餐前15~20min 皮下注射,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鱼精蛋白胰岛素餐前1h 注射,混合胰岛素餐前30min 注射;应用混合胰岛素时,先抽速效再抽长效,摇匀药液。胰岛素制剂混合后,作用时间有所改变。注意胰岛素低血糖反应及注射部位过敏反应,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5)合理饮食:合理控制膳食,增加身体抵抗力。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尤其加强口腔、皮肤和阴部清洁。注射胰岛素时局部皮肤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6)注意保护足部:每晚用50~60℃温水洗足,保持趾间干燥;动态观察足部血液循环,检查足部温度,水肿,皮损及脚病,足背血管搏动、足部皮肤感觉等情况,有皮肤感染及时处理。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供给。
(7)病情监测:对在原有糖尿病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显著软弱无力、极度口渴、尿量增加并纳差、呕吐、头痛及意识改变者,应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若发生酮症酸中毒,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小剂量胰岛素;严密观察和记录病人神态变化、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呼吸、脉搏、心率及每日出入量等变化。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每1~2h 留标本送检尿糖,尿酮、血糖、血酮、血钾、血钠、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三、健康教育
1.使患者认知到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需终身治疗。积极预防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积极参加适当运动锻炼,减肥。
2.指导病人预防糖尿病加重诱因,如急性感染、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胰岛素及降糖药使用不当、过度劳累、低血糖频繁发作、天气突然变冷等。
3.提高病人自测和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病人掌握降糖药不良反应及注射胰岛素方法;定期门诊复查,如查眼底、尿微量清蛋白、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指导家属协助病人遵守饮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