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第五节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一、相关概念

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行动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的是发挥健康潜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WHO 提出:健康促进是赋予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2.健康保护或疾病预防:健康保护(health promotion)或疾病预防(illness preven—tion)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其目的是积极地控制不良行为和健康危险因素,避免疾病,早期发现疾病并控制疾病,保持功能。因此,健康保护或疾病预防是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发现问题、改善环境和行为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的方法,从而消除、减缓或改变疾病过程

由此可见,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是既有差异,又是互补的过程。在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将两者整合,共同发挥作用才是提高和维持人群健康的关键。

二、预防保健的水平

1.初级预防保健:初级预防保健又称一级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始于疾病或功能障碍出现之前。初级预防保健的目的在于保持或提高个体、家庭和社区的总体健康水平,因此它涵盖了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健康促进是通过个体的身心健康来抵抗各种致病因子的侵入,其措施有健康教育、良好营养、关注个性发展、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居住环境、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婚姻生活咨询和性教育、遗传普查、定期健康检查等。

2.二级预防保健:由有组织的、直接的健康普查或大众教育组成,目的在于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保健,从而尽可能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阻止疾病的进展和限制伤残的发生。二级预防保健关注已有健康问题的人群的健康,或预防并发症和残疾发生,因此又称为发病学预防。具体措施包括病例筛选、疾病普查、健康检查、治愈性和预防性检查、传染病传播的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预防,以及缩短功能紊乱的时间等措施。如子宫颈癌的筛检、40岁以上的成人定期测血压和尿糖、乳房的自我检查和孕妇的产前检查等。二级预防保健需要公共卫生机构、家庭、医院、社区基层卫生保健中心共同完成。

3.三级预防保健:又可称病残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病后期进行的合理而适时的康复治疗和保健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残障,使患者达到最高的功能康复水平。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残障和康复两个层面。限制残障常采取的措施如伤残教育、物理或作业疗法进行功能再训练。康复常采用的措施包括指导患者最大限度地使用残余功能、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教育公众和行业最大限度地给已康复的患者提供工作机会等。

三、健康促进的原则

健康促进的原则从影响健康的因素可知,维持和促进健康必需要个体、家庭、卫生保健部门、社会团体、社区和整个社会共同参与。WHO 提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关注全社会的人,涉及人们每日生活的全部内容,而不只是针对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这一原则也是许多公共健康项目的基点,如母婴健康项目。②针对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如贫困和环境因素。③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如通讯、教育、立法、财政措施、组织改革、社区建设,以及有利健康的各种民间活动。④特别强调公众有效的参与,强调培养公众对自身健康负更大的责任,并授权社区促进健康的更大责任和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⑤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在健康促进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意味着卫生保健人员将超越常规的“患者—提供者”的关系,而在一个更多变化的活动范围内,形成“参与—合作”的关系。

四、健康促进策略

健康促进必需通过多渠道和多途径开展工作,常被采用的健康促进策略包括以下各项:

1.发布健康信息:发布健康信息是健康促进的基本措施,包括关于选择具体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方面的危险因素、关于行为改变的益处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发布信息媒体种类较多,如户外宣传栏、海报、小册子、报纸、书籍、电视、广播、展览会等。有关酗酒、药物滥用、吸烟、免疫、传染病、安全和事故、营养等是健康促进讨论最多的主题。发布健康信息的目的是减轻恐惧,纠正错误信息,教育公众等。信息发布策略可有效地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知识及认识,也是行为矫正的必要条件。

2.健康危险因子的评价和安适评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专业护理照护的基础是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和安适的评估,从而为制定增强健康状态的护理计划,及制定帮助人们控制健康、减少患慢性病的可能性和控制慢性病严重性的护理计划提供重要的信息。为了激励人们减少特定的健康危险因子和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或习惯,需要对已融入人们生活、威胁人们健康的危险因子进行评价,如人的生物学特征、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有害因素等。安适状态的评价注重更积极的促进健康的措施,如周期性的健康检查、身体健康的评价、健康信念和精神状态的评价等。

3.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矫正:生活方式和行为矫正需要人们的主动参与。只有在认识到行为改变的必要性和健康行为的潜在益处时,人们才可能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要促使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改变的理由、促使和维持行为改变可利用的知识和技能、维持原有行为和采取新行为的效价比、社会和自然环境对行为改变的支持程度等。常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计划有应激处理、了解营养常识、控制体重、戒烟和运动锻炼等。

4.环境调整:环境调整是针对日渐增长的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环境调整策略包括制定有关环境、生存发展、废物管理的公共卫生政策,以及对环境紧急事件的应对。在恢复和维持安全环境的工作中,个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责任,但需各自扮演相应角色和发挥相应作用,这是环境调整成功的基础。

5.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能帮助人们应对每天遇到的问题或主要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五类:普通的支持系统、同行支持系统、宗教支持系统、专业保健支持系统和其他非卫生专业的、有组织的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促进和保护健康方面的功能是营造一个促进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安适感,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社会支持系统还可通过影响人们对应激性事件的解释和情绪反应,缓冲应激事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患病的可能性。常用的增强社会支持或减轻孤独感的方法是促进与社会的联系,包括改变孤僻的个性、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等。护理人员可帮助服务对象制定适应社会的活动计划,帮助其掌握适应孤独的技能,以预防无助或孤独感的出现。

五、护士在健康促进和保护中的职责

护理工作渗透在健康保健服务的所有层面和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健康保健活动中,护士需要与其他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并与护理对象共同工作,才能完成其使命。

1.护理人员在健康促进中的职责:护理人员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是帮助护理对象自己去获得最佳的健康和安适状态。护理程序是护士促进健康的基本工作模式,护士作为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咨询者、教育者和健康促进服务的协调者与个体、家庭或群体共同工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态度方面,成为护理对象参照的角色榜样。②促使护理对象参与护理活动,如护理评估、护理干预和目标评价等。③教会护理对象有关增强适应性、改善营养、处理应激和密切人际关系的自护技能。④帮助护理对象提高健康水平。⑤教育护理对象成为有效率的卫生服务的利用者。⑥帮助护理对象发展和选择健康促进活动项目或措施。⑦指导护理对象有效处理健康问题和进行健康决策。⑧强化护理对象的健康促进行为。⑨倡导建立促进健康的社区环境。

2.护理人员在健康保护中的职责:健康保护不仅是社区护士的核心工作,也是医院护士重要的工作内容。护士作为健康保健的提供者、检查者、评价者、教育者和合作者等身份从事健康保护服务,其主要职责如下:①控制传染病,包括预防传染病扩散,进行免疫接种,从而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如接种牛痘等。②健康普查以早期发现疾病,如为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进行乳腺检查等。③与其他人员合作执行环境安全措施,如指导家庭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帮助老年人布置安全的家庭环境等。④维持患者正常的功能形态,如指导患者摄人营养膳食、维持良好的卫生和正常的排泄方式、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从而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生活等。⑤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如感染、便秘、长期卧床所致的肌力丧失等。

六、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促使人们自觉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主要由四方面组成: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或外伤、恢复健康和适应机体功能障碍。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但是,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因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卫生服务等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必需具备充足的社会资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健康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内容要有科学依据,举例应实事求是,引用数据准确无误,技能方法正确,及时应用新知识,保证学习者能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

(2)循序渐进的原则:健康教育计划的拟定,不仅要考虑受教育的对象及相关资源,还要注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应由简到繁,教学活动应该环环相扣,每次学习活动都要为下一次活动打下一定基础,逐渐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针对性原则:一般健康教育多采用团体或小组教育的方法,个别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往往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需要。在设计健康教育计划时,应根据年龄、性别、个性、文化背景、健康状况等特征,从三方面做起:①满足知识需求。不同的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初产妇应重点教授分娩的过程,如何配合医生进行胎儿的自我监护;对高血压患者应重点讲解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和血压监测的方法。②满足对支持系统的需求。针对学习者的社会属性,调动其社会支持系统,如家人、朋友、同事等帮助其实现教育目标。③满足方法需要。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应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4)参与性原则: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护士的事情,其成功与否需要依靠学习者、学习者的支持系统及其他健康服务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达到预期目标。

(5)多样性原则:在实施健康教育时,除了根据教育目标选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外,教育方法和方式也应多种多样,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效果,以便向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

(6)可行性原则: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公众能产生自觉的健康行为。因此,必需建立在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健康知识,并将其应用到防治疾病及自我保健中去。因此,在安排教学时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公众既掌握了健康知识,又能自觉地应用这些知识去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8)启发性原则: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可采取启发式教育方式,如用生动的案例,组织同类患者或人群交流经验,其示范和启迪作用优于单纯的说教。

(9)保护性原则: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注重对学习者身心的保护。例如对于传染病患者,不要将其病情随便公布给探视患者的来访者,避免对患者今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10)行政性原则:从行政角度来讲,健康教育应包含在整个医疗卫生计划内。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安排及协调健康教育。教育所需要的经费及人力、物力也应该有统一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