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创术与更换敷料
一、清创术
清创术是用处理沾染伤口的一种方法,是创伤外科常用的基本技术。清创的目的是清除创口内的污染组织,切除失活组织,变沾染伤口为清洁伤口,促使创伤早日愈合。清创时机是一般争取在伤后8h 内清创。伤口暴露越久细胞损害越重,伤口内细菌增多,越容易导致伤口污染及感染。
(一)清创步骤
1.根据伤情选择麻醉方式。
2.清洗去污 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后,用肥皂水棉球洗去伤口周围皮肤伤污物,剪去毛发,尽量扩大范围。去除伤口内纱布,暴露伤口深部,检查创腔。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必要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擦干伤口周围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好伤口。
3.消毒 更换无菌手套和器械,更换伤口上的纱布,然后用2%碘酊及70%~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由内向外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使消毒液流入伤口内。铺无菌巾。
4.清理伤口 为了处理伤口深部,可适当扩大伤口和切开筋膜,切开的范围以获得充分暴露为度。去除血凝块及异物,切除坏死、半游离及受污染、无活力的软组织,修剪创口边缘皮肤,随时用无菌盐水冲洗,清理直至比较清洁和显露血循环较好的组织,并彻底止血以免形成血肿。
5.充分引流、缝合伤口,视具体情况局部应用抗生素。
6.包扎固定,避免黏贴造成的组织肿胀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二)清创术后的护理
1.有骨、关节损伤或神经、肌腱、血管修补者,术后应局部固定、制动,抬高患肢,减少肿胀,保持有利于引流的体位和关节的功能位置。
2.观察伤口引流情况,如出血过多应及时检查伤口并止血。伤口大量渗血,应及时更换外层敷料。
3.伤后24h 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局部引流不畅、严重化脓、发生脓毒血症时,及早扩大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全身及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
4.指导病人做伤肢的早期活动,促进功能恢复。
二、更换敷料法
更换敷料是指对创伤和手术后的伤口及其他伤口进行敷料更换,促使伤口愈合和防止出现并发症的方法。其目的是清除或引流伤口分泌物,除去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一)换药步骤
1.按无菌操作原则戴口罩、帽子,肥皂及流水洗净双手。
2.区分所需换药伤口的种类,准备所用物品,如碘酊棉球、纱布、油纱布等。
3.向病人解释换药的目的、程序及需要病人配合之处,理解病人的感受,给予支持、安慰。
4.去除伤口原有敷料。撕胶布时,应由外向内、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清除,动作要轻柔,外层敷料用手揭去,内层用无菌镊除去,最内层敷料干燥。与创面黏贴紧密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湿软化使敷料与创面分离。
5.伤口的处理。根据伤口种类,使用不同的换药方法。对于手术一期缝合的清洁伤口,可用碘酊、乙醇依次由内向外消毒切口、缝线和周围皮肤。切口继发感染时,小的脓点可先用无菌干棉球压出脓液;感染较深、切口周围明显红肿时,应先拆除该处缝线,用镊、钳撑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敞开引流。
6.用70%~75%乙醇再次消毒周围皮肤1 遍,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及伤口,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覆盖的大小以不暴露伤口并达伤口外3cm 左右为宜。
7.更换下来的各种敷料集中于弯盘,倾倒入污物桶内;所用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预处理,再进一步消毒灭菌。特殊感染的敷料应焚烧销毁,器械做特殊灭菌处理。
(二)换药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换药动作轻柔,尤其应保护肉芽创面,减少病人的痛苦,减少创面损伤。
2.若有几个病人需换药时,先处理清洁的和轻度感染的伤口,再处理感染较重者;先换分泌物少、创面小的伤口,后换创面大、分泌物多的创口;先换一般细菌感染创面,后换特异性感染的创面;换药时分清伤口和周围皮肤沾染程度,既不使伤口的感染扩散到周围,也不使周围皮肤伤的细菌进入伤口。
3.严重污染伤口或特异性感染伤口的换药,应在执行其他无菌操作后进行,以免交叉感染。
4.换药所用两把镊子,一把用来夹持无菌棉球、纱布等,一把夹持接触伤口的敷料,必需分开,不可混用。
5.注意观察伤口组织的变化如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了解病人全身状况,估计伤口的进一步演变,采取相应措施。
6.采取引流、灌洗、吸引等方法充分引流脓液,防止伤口内积存渗液、脓液、坏死组织、异物而影响愈合。注意引流物周围有无渗漏、引流物,有无脱出移位。
7.换药时间依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清洁伤口可在缝合后2~3d 换药1 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放置引流的伤口,渗出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感染化脓伤口,脓液较多时,每日至少换药1 次,保持外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浸湿。